千古一帝秦始皇,大概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残暴不仁,但是焚书和坑儒其实不是必然连锁事件,也不是一起发生的事件,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两件因为秦始皇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做出的可以理解的合理性事件,至少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有理由的。
那么,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呢?
秦国统一之前是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分别是秦、楚、燕、齐、韩、赵、魏,还有一些小国,如宋、郑、陈、蔡、鲁、吴等,各个国家之间为了争夺资源战乱四起,此消彼长。长时间多国共存的情况下,也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所以在思想文化界也出现了各大派系,出现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还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正所谓天下之大,分久必合,秦国在战乱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横扫其他六国,成就了大统一,建立了秦王朝。所以不得不说,秦始皇在中国大一统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是他的大一统奠定了今天的广阔国土。
秦朝灭亡以后,后人经常用秦朝二世而亡和焚书坑儒来嘲讽秦始皇的暴政,其实推翻秦朝的汉朝也是借鉴了秦始皇的中央集权统治方式来稳定政权的,只不过有了前车之鉴,汉代以后的统治者统治方式不再那么激烈。秦朝二世而亡也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毕竟刚刚建立了大一统,经验不足也情有可原,但是我们却不能否定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是他首先摸索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方式。
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为什么说秦始皇背了两千多年的锅呢?他又是怎么背的锅呢?
首先说焚书,焚书的起因我们要先了解。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初,实行了经济和政治上的改革,朝臣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先秦时期,各国的统治方式主要是分封制,统治者在统一各诸侯王的前提下才能做到一个国家的稳定统一。一旦各诸侯王存在异心,那么这个国家就很容易分崩离析,战国七雄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秦始皇听从了大臣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
虽然全国已经实行了郡县制,但是毕竟各个国家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国家,很多方面都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所以,实行郡县制之后仍然有很多人质疑这种政治统治方式,尤其是因为改革而失去利益的那些人。
焚书的直接导火索是在实行郡县制的八年之后,在秦始皇咸阳宫的一次宫廷宴会上,朝臣们又一次展开了关于实行新制和旧礼的讨论。一位朝臣淳于越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想法,他认为秦始皇已经拥有四海,而与他一起开国的功臣却仍然是一无所有,他认为不实行分封制而能长治久安的国家从来没听说过。
然而,秦始皇在听到这种想法后,他并没有当场发作,也没有当场反驳。所以从这点上来看,秦始皇是一个可以听进去建议的君王。他把淳于越的建议在宴会后与群臣一起讨论,李斯明确反对淳于越的观点,李斯认为因为分封制而导致的战乱纷争,是完全不值得效仿的,如果大家不支持新政而都想恢复旧礼,朝廷再不加以制止,那么统一的局面将会遭到破坏。
于是李斯又建议秦始皇焚毁古书,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焚毁了除《秦记》、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之外的《诗》《书》,那么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秦始皇焚毁的只是歌颂先秦时期关于分封制度的书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秦始皇保留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书,那么其他的那些书都是谁焚毁的呢?原来真实的情况是秦朝灭亡后,项羽为了报复秦始皇灭楚之恨而火烧咸阳宫,这才是导致很多历史文献都消失的真正原因。
说到坑儒这件事似乎就更可疑了,《史记》中也从未出现“坑儒”二字,秦始皇的统治方法确实重法而轻儒,但却没有真实的坑杀儒家弟子。他确实是坑杀了一些人,但却非儒。“坑儒”是发生在焚书一年以后,秦始皇晚年迷恋仙道,想要长生不老,于是他的身边出现了很多方术士为其寻医问药。最终秦始皇发现这些方术士拿钱的拿钱,逃跑的逃跑,说好的长生不老药却迟迟不见踪影,所以秦始皇在一气之下坑杀了这些骗人的方术士。
也许,真该给秦始皇平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