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李鸿章调为直隶总督,他大哥李瀚章接任。哥俩刚一碰面,幕僚们便赶过来,要请两人喝酒。众人来到黄鹤楼,却犯了难。
一个是大哥,一个官更大,谁坐上位都不对。李鸿章微微一笑,一句话就把这件事解决了。
只见李鸿章不慌不忙地坐到了上位的位置上。看到大家震惊又疑惑的表情,他可太高兴了。尤其是哥哥李瀚章,李鸿章看着他那副想呵斥又不得不忍耐的表情,嘴角都忍不住微笑。
不过,戏耍哥哥是一回事,当着大家的面下他面子是另一回事。毕竟兄弟二人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他也不想真的惹恼了哥哥,所以他赶忙打了圆场。询问在座的各位幕僚:“今日这次宴席是公事还是私事?”
都是在官场混的,聪明如他们,怎会不知道李鸿章此问何意,为了不自掏腰包,幕僚们只能老老实实回答道:“是公事!”
李鸿章听后微微一笑,心安理得地坐在了上位上,李瀚章也无可奈何,只能暗叹:又被这小子摆了一道!
其实,李鸿章共有五位兄弟,只是岁月催人老,除了作为大哥的李瀚章和作为二哥的李鸿章尚在世间外,其余兄弟都早早入土为安了。
当初,为谋求出路,他与哥哥李瀚章一同拜入了孔老夫子的门下。虽然接受的教育都一样,但弟弟李鸿章比哥哥的才能要更胜一筹,所以他在官场混得也最好。
初入官场时,李鸿章也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官,和哥哥李瀚章一同拜入曾国藩门下。当时,曾国藩想要起草一份文件,要得还特别急。
公文是李鸿章的强项,所以一般都是由他来起草的,但巧的是,那天李鸿章刚好不在,曾国藩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李瀚章。
李瀚章虽然不想接,但也不敢忤逆曾国藩的命令,只能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但心中是又急又气。
他不擅于起草公文,所以不知从何处下笔,而且若是和李鸿章此前写的风格出入太大,只怕会等来曾国藩的责罚。
所以他一边思索如何写,一边急得不得了,想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公文,真是太难为他了。
正在他绞尽脑汁思索下一句该如何写的时候,李鸿章回来了。他见哥哥如此认真地在写着什么,便没有惊动他,而是悄悄来到了他的身后。
仔细一看,原来在写公文,但是这公文的内容让他忍不住大笑出声,询问哥哥还会写这个?
被反问的李瀚章顿时又羞又气,自觉才能不如弟弟,只能用眼睛瞪着他,表示自己的不满。
就这样,李鸿章一直跟随着曾国藩,为其出谋划策,逐渐得到曾国藩的信任和重视。没过多久,李鸿章就跟随曾国藩一起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与捻军起义。
之后,又为组建淮军呕心沥血,因此,李鸿章受到朝廷嘉奖,成为了直隶总督。
后来,甲午战争以失败而告终,李鸿章因此被革职,但不久后他就重新被启用,还被任命为特命全权大臣。
原因是朝廷在与日本和谈时屡次受挫,日本方面表示也不是没有和谈的可能,但需要让李鸿章或恭亲王奕出面来谈。
慈禧太后一想,恭亲王是何等人物,他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万一谈不拢出了意外怎么办,那皇室的脸可就丢尽了。
但李鸿章不一样,他是朝廷大臣,但也被革过职,若是真出了什么意外也不怕,本着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最终慈禧太后决定让李鸿章去和日本和谈。
顺利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停止了对中国的进攻,慈禧太后大喜,之后更加重用李鸿章。
反观,李瀚章则逊色一些,不管哪一次升职都比弟弟慢。不过他的脾气可不小,是出了名的骄横傲慢。
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身为上级要对下级的参拜回以基本的礼仪,但李瀚章偏不。
曾经的御史谭钟麟被外放到浙江后,特地前来拜见身为浙江巡抚的李瀚章,却没想到李瀚章纹丝不动,既不寒嘘一番,也不回礼。这可把谭钟麟气得不轻,对方转身就走。
因此,当幕僚宴请李瀚章兄弟二人的时候,就为谁坐上位犯了难。毕竟当时李鸿章的官职比李瀚章的大,按理说应当由他坐上位。
但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哥哥,比他年长,因此按传统礼仪来说,是哥哥坐首席,弟弟坐次席。幕僚们不知该遵循哪一条规则,所以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还好李鸿章头脑聪明、口齿伶俐,一下子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不过,他也知道自己哥哥最重面子,就算心中知道弟弟不过是同他开个玩笑,但恐怕也会有些怨气。
所以李鸿章又对幕僚们说,今天这顿算“公事”,按照职位高低来算,他坐上位。但明天还要再请一顿,这次可就要算“私事”了,按辈分来算,由哥哥李瀚章坐上位。
听完弟弟的这番话,脸色刚还铁青的李瀚章终于展露了笑颜。幕僚们见此,也松了一口气,心想:终于可以安心享受完这顿美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