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名将吉星文在卢沟桥事变中立下何等汗马功劳?

名将吉星文在卢沟桥事变中立下何等汗马功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156 更新时间:2024/1/2 3:02:27

吉星,抗日名将,河南扶沟人,少年时期立下大志,一心效仿族叔吉鸿昌的为人,决定投身军营,报效国家。青年时期从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五期毕业,1933年,年仅26岁的他参加了长城要塞喜峰口的对日作战,时任37师109旅219团营长的他奉命袭击敌后,在他的指挥下,经过与日军进行数小时的战斗,攻占了家村、瓦房村等村落,并歼灭了村内的敌人,战后被提升为219团团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时日军借口军事演习时一士兵突然失踪,提出了进入宛平城搜查的无理要求,当时驻守卢沟桥的正是219团,团长吉星文当即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当天夜里,日军便炮轰219团阵地,战争随即打响。

面对日军悍然发起的进攻,吉星文请示了37师师长冯治安,随后得到了“为维护国家主权,寸土不能让,可采取武力自卫。”于是,他果断下令部队予以还击;但很快,日军便占领了桥头堡,卢沟桥面临失守的威胁。吉星文意识到,卢沟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失守,平津局势将动荡不安,随即做出周密安排,自己带人前往前线指挥战斗。

到达三营营长金振中的营部后,他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讨作战方案,最后决定誓死也要夺回桥头堡,保证卢沟桥的安全;于是他精选了150名精兵成立敢死队,分成5组,每人携带步枪一支,两枚手榴弹以及一柄大刀,准备夺回桥头堡。

敢死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发起进攻后不到20分钟就夺回了桥头堡,吃了亏的日军随即我方阵地进行疯狂的炮轰,但219团拼死抵抗,日军最终也没能夺回桥头堡。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便发表抗日通电,要求国共两党一致对外,抗击日军。7月17日,蒋介石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7月19日,发表《最后的关头》演说,宣布进入全面抗战。

可惜的是,1937年7月26日下午,吉星文接到命令将卢沟桥防务移交给当地保安部队,在219团撤离才几个小时,卢沟桥便落入日军之手。

次年5月,吉星文率部前往安徽宿县与日军第九机械化师团作战,负责抢占赵家集和卢沟集;然而,因为赶不上日军机械化的速度,两个集镇相继被日军抢先攻占,面对不利局势,吉星文果断采取措施抵挡日军进一步进犯,还亲自带领一支部队向赵家集发起进攻,赵家集的日军被死死缠住,不能前进,为徐州大军的安全转移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吉星文被提升为77师37旅旅长,1949年前往台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90岁老兵讲述百团大战:辣椒面炮弹满天飞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百团大战,民国

    “在八路炮兵团里,我们是耳目,我们是口鼻,我们的同志勇无比。剪形镜、经纬仪、小平板、测远机……”,时至今日再次唱起《观测队队歌》时,90岁炮兵出身的张欣老人,情绪亦如当年般饱满激昂。 8月26日,沈河区盛华苑小区,张老在女儿家中与我们慢慢忆起

  • 揭秘:淞沪会战蒋介石究竟损失了多少人力物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淞沪会战,民国

    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均爆发于1937年,淞沪会战是高潮,南京之战是尾声,若非城破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骇人听闻,这场有如鸡肋的战役可能早就被湮没于历史云烟中,被人淡漠遗忘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掀开全面侵华的序幕,虽然蒋介石鉴于国力孱弱的实际状况,并顽固坚持

  • 蒋介石认为淞沪抗战全面抵抗是“义和团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淞沪抗战,淞沪会战,民国

    “九一八”后,占领东三省的日本人更猖狂了,竟然在1931年10月初把军舰开进了长江。 看到日本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挑衅,蒋介石气炸了,当即命令淞沪军区长官严为防御,必要时与日本人干,他表示:“决心与倭一战” [1] ,命上海市市长张群:“

  • 辽沈战役轶事:廖耀湘被包围急得用粤语下令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辽沈战役,民国,廖耀湘

    锦州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担着东北,一头担着华北。拔掉了锦州这个钉子,扁担一折两段,敌军一片慌乱。蒋介石认为,解放军攻锦之后至少要休整1个月,野司首长决定连续作战,“乘胜回头围歼沈阳西援之敌,同时以一部围歼长春可能突围之敌”。 此时,久困于长春的敌军出现变化。10月15日,

  • 松锦大战影响:一个王朝的灭亡另一个王朝的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松锦大战,明朝战争

    松锦大战,这一场让明朝最终灭亡的关键战斗,到底是谁发动的呢?对于松锦大战是谁发动的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朝皇太极多尔衮率先发动的。 在这一场战役当中,多尔衮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一开始就在松山以及锦州之间专门修建了道路,道路修建好了之后,马上又开始命令锦州城附近的农民们不许耕田,开始

  • 平津路抗日游击队:颠覆日军军列配合正规军作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平津战役,民国

    在1939年1月14日《新华日报》的第二版,曾刊有“廊房等地我游击队活跃”的通讯稿。内容如下: (中央社香港十三日电)津讯:由北平直达釜山之列车,于十一日晚在平津段张庄以北地方,因路轨被毁,全部列车均倾覆。此项列车,系最近由敌方新增添之联运车,由釜山开来,搭成者以日人为

  • 四平攻坚战林彪因为何事“败”走麦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林彪,四平攻坚战

    夏季攻势第二阶段,我军集中力量进行四平攻坚战。四平守敌为国民党71军的87、88师,第13军54师,第53军的榴炮营以及71军直属特种分队,还有辽宁保安1团、辽北保安司令部2团、东北保安52团、第12保安区17团、步兵独立4团、装甲车第60团等,总兵力为3.5万人,由第71军军长陈明仁统一指挥。

  • 明朝的正规军,为何斗不过业余的农民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正规军,农民军,明朝战争

    崇祯八年(1635年),大队农民军兵临桐城,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义师”挣扎于死路的平民,以为这回看到了活路。一个老农拦住几名兵士,向他们倾诉自己的苦难,民军一个小头目说:“哎呀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顺手一刀,把老农杀了。置民于活路,又置民于死路,

  • 古代战争中,动不动就百万大军,几十万大军,那么古书中的这些数字都靠谱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百万大军,战争

    一声号令就百万大军,动不动就杀敌几十万,这个是绝对不靠谱的。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期最繁荣昌盛的时候,人口才五六百万而已。 如果再碰上自然灾害、兵荒马乱什么的,人口数量又会降低一大半。如果真的发生战争,打起来的话,再去掉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或者身体素质不符合当兵的人之外,并没有剩下多少壮丁

  • 古代人,处理战场上尸体的办法“花样百出”,其中有一种非常恶心,想想都吃不下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京观,火葬,军粮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只要一开战就会伤亡,古代的医疗水平不够发达,他们的士兵很多都是救治不及时,当场就死在了战场上。 一场战争下来,少说会有上千的士兵躺在战场上,多则几十万的尸体,那么他们都是怎么处理那些战士的尸体的? 第一种就是挖坑掩埋,也是土葬,这种葬法是对战死的士兵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