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年少不懂公孙瓒,读懂已是不惑年

年少不懂公孙瓒,读懂已是不惑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2491 更新时间:2024/2/15 17:39:45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后汉书》

每个人的人生好像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志得意满,心高气傲,认为天下都尽在自己掌握当中,只要自己愿意,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得不到的。

可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人们经受的挫折和失败越来越多,也开始意识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只要想到就能做到的。

可惜,很多人意识到这个道理的时候,都已经太晚了,比如三国时期的公孙瓒,如果他早点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落得一个引火自焚的下场了。

公孙瓒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呢?相信这个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得到答案,毕竟,对于年少没有阅历的人来说,他们是看不懂公孙瓒的,而想要真正读懂他的一生,恐怕要等到不惑之年了。

01 公孙瓒其人

公孙瓒出生在了三国这样英雄辈出的好时代,却没有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之中。虽然他的家族世代为官。

但是因为妾生子不能做官,所以公孙瓒根本没有机会摸到大官的门槛,只能做郡里的一个小吏。

这让公孙瓒的起点非常低,他所要承受的,不只是与其他人身份地位上的差距,还有自己家族中的其他嫡生子以及外人的轻视和欺辱。

幸好,他所在的时代给了他改变这一切的一线生机,并且公孙瓒积极抓住了这一机会,在与胡人作战的过程当中取得了胜利。

并且在被乌桓人困住之后也没有放弃,挣扎了大半年的时间,逃回了大本营。

这一战可以说是公孙瓒的成名之战,在这一战之后,乌桓人对“公孙瓒”这个名字闻风丧胆,恨不得撤退得远远的,不与这个杀神对上。

公孙瓒也因为这一战的成功而声名鹊起,被朝廷封为了都亭侯。

公孙瓒终于有了机会一展雄图,他始终认为乌桓是个隐患,所以一直主张要以暴力压制乌桓人,要是能够将他们赶尽杀绝那就再好不过了。

可是,这一想法遭到了幽州太守的强烈反对,太守认为,要和朝廷的宗旨站在同一个立场之上,也就是以仁慈的方式招降乌桓人。

其实两人之间出现这样的分歧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产生矛盾是必然的。

但是对于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两人却始终没能达成统一,反而任由矛盾越来越激化。

凡是刘虞赏赐给乌桓的东西,公孙瓒必定要带兵去抢掠一番,就是为了不让双方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刘虞对此非常愤怒,一度扬言要派兵拿下公孙瓒,杜绝他日后拥兵自重的可能。

可是刘太守作为一个文臣,又怎么可能在武力上战胜公孙瓒呢?两人的这场交锋,毫无疑问是公孙瓒胜利了。

消灭了刘虞之后,公孙瓒再也没有了忌惮,称霸幽州。

02 自视甚高的后果

得到了幽州的公孙瓒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这让他的野心逐渐滋生,不再满足于这一隅天地。

于是,他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放到了河北,并且将袁绍列为了自己的对手。

两人开始了激烈的交锋,在第一场战争中,因为袁绍刚到冀州,还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公孙瓒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

这让他的自负越来越膨胀,仿佛已经看到了河北乃至整个天下都尽数归于他手中的未来。

于是公孙瓒迫不及待地再次与袁绍交锋,很显然,这一次袁绍做好了准备,公孙瓒没有从他手中讨到半点好处。

因为轻敌以及自负,公孙瓒不得不承受战争失败的后果,带着部下逃到了别的地方。

他本想东山再起,却没想到自己以为的一时失势,就已经为其奠定了最终的结局。

因为刘虞的部下骤然对公孙瓒发起进攻,公孙瓒再一次失败,只能退保易京。这个时候的他已经知道了战争的艰难,也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自负是多么的错误。

他在自我反省的时候,曾表示过,因为自己年少时便驱敌有功,所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只要他想要,那么天下早晚都是他的囊中之物。

但是在真正经历这个过程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很多事情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自己并不是平定天下的那块材料。

所以比起与其他英雄一起追逐,他还是更适合偏安一隅,静静等待天下大势发生变化的那一天。

公孙瓒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可惜已经晚了,他已经与袁绍成为了敌人,在建安三年的时候,袁绍主动向公孙瓒发动了进攻。

这一次,公孙瓒失败得非常彻底,他自知大势已去,便不再反抗,将自己的家人全部杀光之后,引火自焚,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03 读懂公孙瓒已是不惑年

从志得意满到颓然放弃,公孙瓒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若是将他的人生总结起来,放到现代人的身上,会发现,这其实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有多少人在初入社会的时候,自信满满,认为自己一定会从事一份有难度有挑战的工作,并且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单位甚至是这一行业做出一些贡献。

可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毕业生们成为了职场的“老人”之后,他们往往会发现,最开始的自己实在是太过自负了,真正能够功成名就的人寥寥无几。

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从事着普通的工作,过着平平淡淡的一生。

可惜,这一道理不是那些一腔热血的少年人能够懂得的,即使和他们说了这一道理,他们往往也不会相信。

就像他们在这个年纪不懂公孙瓒一样,或许只要当他们到了不惑之年,有了人生经历之后,才会真正懂得这一道理,才会真正读懂公孙瓒。

标签: 公孙瓒年少袁绍太守平定

更多文章

  • 公孙瓒是如何从威震塞外的猛男,变成一个龟缩防守的“宅男”?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袁绍,刘备,骑兵,太守,张纯,黄巾,汉朝,公孙瓒

    提起公孙瓒,大家会想起赫赫有名的白马义从,想起他威震塞外少数民族、大破黄巾军的威势。然而公孙瓒最后的日子,却从一个所向披靡的猛将,变成了一个龟缩易京的“宅男”,直至被袁绍攻破引火自焚。长得帅、声音洪亮,被太守召为女婿公孙瓒是贵族子弟,但因母亲出身低微,只能任郡中小吏。但公孙瓒长得非常俊美、说话声音洪

  • 实力对比悬殊,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姜维一到就把汉中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日落看比俺还标签:魏延,姜维,汉中,刘备,诸葛亮,邓艾

    魏延实际镇守汉中的时间大约是十五年。公元219年,蜀军占领汉中后,刘备决定委派魏延去镇守汉中。八年后诸葛亮挥师北伐{公元227年},汉中的最高指挥权开始落入诸葛亮手中。直到公元234年,杨仪构陷魏延意图谋反,将魏延诛杀。刘备为何要让魏延镇守汉中呢?仅以高级武将而言,刘备麾下也算是人才济济。关羽镇守汉

  • 姜维北伐,蜀汉最后的希望——二十二(2)

    历史解密编辑:城南太守标签:姜维,蜀汉,邓艾,费祎,司马懿,诸葛亮,三国

    第二十二章:恩怨情仇第二节:姜维北伐姜维听了夏侯霸的分析,认为司马懿既然集中全部精力整顿国内事务,无暇顾及外事,不如乘着魏国政局不稳之际出兵伐魏。姜维为人好立功名,渴望建立不世出之功业,又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所以这些年来,他都在做着北伐准备。于是姜维将自己的想法撰写成一份军事报告,上奏给后主刘禅

  • 成也凉州,败也凉州:诸葛亮收姜维背后,隐含怎样的政治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诸葛亮,姜维,凉州,蜀汉,马超,曹操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罗贯中这位被誉为“天水英俊”“凉州异才”的人物,就是姜维。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本魏将,官天水郡中郎。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

  •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姜维,蜀汉,丞相,魏延,三国,诸葛亮,司马昭,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当家人。作为当家人,考虑的是能找一个能平衡各方关系的人,能忠诚治理国家的人。显然姜维魏延杨仪都不够资质。姜维和魏延属于军事将领,领兵打仗没有问题。治理国家肯定不会的。至于杨仪虽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通军事。只是气量太小,不够沉重

  • 刘备、关羽、姜维的后代当上唐朝大臣,其中1人后代沦为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刘备,关羽,姜维,蜀汉,唐德宗

    关羽是三国时期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但史籍中对他的妻室和子女情况,均语焉不详。《三国志》中提到,魏国灭掉蜀汉后,庞德之子庞会将关羽的子孙灭族。但事实上,关羽的后代并没有被灭绝。到唐朝时,关羽的后代关播,还曾当过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旧唐书·关播传》中说:“关播,字务元,卫州汲人也。天宝末,举进士。”刘备

  • 姜维二十余年间先后发动十一次北伐,盘点每次北伐的背景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姜维,蜀汉,魏国,邓艾,司马懿,诸葛亮

    当“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后,姜维开始于蜀汉军界崛起,逐渐执掌蜀汉军事,并在延熙元年(238)至景耀五年(261年)间,先后发动了十一次北伐。那么,姜维为何会发动这么多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又是如何呢?第一阶段:受命朝廷,多为奉命出征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升任右监军、辅汉将军,晋封平襄侯

  • 姜维大战邓艾,姜维兵败退守剑阁,钟会处置诸葛绪结怨邓艾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姜维,邓艾,钟会,三国,诸葛绪

    魏国名将钟会在攻阳安关时,邓艾引军对阵姜维,牵制姜维援助阳安关。魏将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大战姜维,被姜维打败,邓艾亲自领军与姜维对战,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姜维听到甘松诸兵寨被金城太守杨欣烧毁,令副将虚立旗号,与邓艾对峙,自引军来救甘松兵寨,行军至山岩下,遭魏军在岩上推下木石,蜀军不能前进,回到半

  •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都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刘禅,姜维,蜀汉,邓艾,魏国,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东汉末年张角黄巾起义后,天下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经过不断的合并和激战,曹操、刘备和孙权成为最后的赢家。 .三国之中,刘备集团最为弱小,开国国号为汉,又称季汉,为第三大汉政权。有人说,如果刘备是三人中最后的赢家,那么汉朝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天命观念,后人也很难取代自己做皇帝。但是历史上没有如果。季汉也在

  • 甘谷:讲好姜维故事 促进民族团结

    历史解密编辑:信息新报标签:姜维,甘谷,民族,诸葛亮,蜀汉,霍去病

    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孔子、老子、孟子、苏秦等有博学广才的文人,卫青、霍去病、韩信这样能征善战、勇猛的武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唐太宗、勾践等英明的皇帝,吴起、姜维、诸葛亮等足智多谋的、忠心耿耿的谋士,这些历史伟人为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秉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彰显着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