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后汉书》
每个人的人生好像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志得意满,心高气傲,认为天下都尽在自己掌握当中,只要自己愿意,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得不到的。
可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人们经受的挫折和失败越来越多,也开始意识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只要想到就能做到的。
可惜,很多人意识到这个道理的时候,都已经太晚了,比如三国时期的公孙瓒,如果他早点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落得一个引火自焚的下场了。
公孙瓒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呢?相信这个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得到答案,毕竟,对于年少没有阅历的人来说,他们是看不懂公孙瓒的,而想要真正读懂他的一生,恐怕要等到不惑之年了。
01 公孙瓒其人
公孙瓒出生在了三国这样英雄辈出的好时代,却没有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之中。虽然他的家族世代为官。
但是因为妾生子不能做官,所以公孙瓒根本没有机会摸到大官的门槛,只能做郡里的一个小吏。
这让公孙瓒的起点非常低,他所要承受的,不只是与其他人身份地位上的差距,还有自己家族中的其他嫡生子以及外人的轻视和欺辱。
幸好,他所在的时代给了他改变这一切的一线生机,并且公孙瓒积极抓住了这一机会,在与胡人作战的过程当中取得了胜利。
并且在被乌桓人困住之后也没有放弃,挣扎了大半年的时间,逃回了大本营。
这一战可以说是公孙瓒的成名之战,在这一战之后,乌桓人对“公孙瓒”这个名字闻风丧胆,恨不得撤退得远远的,不与这个杀神对上。
公孙瓒也因为这一战的成功而声名鹊起,被朝廷封为了都亭侯。
公孙瓒终于有了机会一展雄图,他始终认为乌桓是个隐患,所以一直主张要以暴力压制乌桓人,要是能够将他们赶尽杀绝那就再好不过了。
可是,这一想法遭到了幽州太守的强烈反对,太守刘虞认为,要和朝廷的宗旨站在同一个立场之上,也就是以仁慈的方式招降乌桓人。
其实两人之间出现这样的分歧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产生矛盾是必然的。
但是对于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两人却始终没能达成统一,反而任由矛盾越来越激化。
凡是刘虞赏赐给乌桓的东西,公孙瓒必定要带兵去抢掠一番,就是为了不让双方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刘虞对此非常愤怒,一度扬言要派兵拿下公孙瓒,杜绝他日后拥兵自重的可能。
可是刘太守作为一个文臣,又怎么可能在武力上战胜公孙瓒呢?两人的这场交锋,毫无疑问是公孙瓒胜利了。
消灭了刘虞之后,公孙瓒再也没有了忌惮,称霸幽州。
02 自视甚高的后果
得到了幽州的公孙瓒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这让他的野心逐渐滋生,不再满足于这一隅天地。
于是,他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放到了河北,并且将袁绍列为了自己的对手。
两人开始了激烈的交锋,在第一场战争中,因为袁绍刚到冀州,还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公孙瓒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
这让他的自负越来越膨胀,仿佛已经看到了河北乃至整个天下都尽数归于他手中的未来。
于是公孙瓒迫不及待地再次与袁绍交锋,很显然,这一次袁绍做好了准备,公孙瓒没有从他手中讨到半点好处。
因为轻敌以及自负,公孙瓒不得不承受战争失败的后果,带着部下逃到了别的地方。
他本想东山再起,却没想到自己以为的一时失势,就已经为其奠定了最终的结局。
因为刘虞的部下骤然对公孙瓒发起进攻,公孙瓒再一次失败,只能退保易京。这个时候的他已经知道了战争的艰难,也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自负是多么的错误。
他在自我反省的时候,曾表示过,因为自己年少时便驱敌有功,所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只要他想要,那么天下早晚都是他的囊中之物。
但是在真正经历这个过程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很多事情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自己并不是平定天下的那块材料。
所以比起与其他英雄一起追逐,他还是更适合偏安一隅,静静等待天下大势发生变化的那一天。
公孙瓒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可惜已经晚了,他已经与袁绍成为了敌人,在建安三年的时候,袁绍主动向公孙瓒发动了进攻。
这一次,公孙瓒失败得非常彻底,他自知大势已去,便不再反抗,将自己的家人全部杀光之后,引火自焚,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03 读懂公孙瓒已是不惑年
从志得意满到颓然放弃,公孙瓒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若是将他的人生总结起来,放到现代人的身上,会发现,这其实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有多少人在初入社会的时候,自信满满,认为自己一定会从事一份有难度有挑战的工作,并且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单位甚至是这一行业做出一些贡献。
可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毕业生们成为了职场的“老人”之后,他们往往会发现,最开始的自己实在是太过自负了,真正能够功成名就的人寥寥无几。
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从事着普通的工作,过着平平淡淡的一生。
可惜,这一道理不是那些一腔热血的少年人能够懂得的,即使和他们说了这一道理,他们往往也不会相信。
就像他们在这个年纪不懂公孙瓒一样,或许只要当他们到了不惑之年,有了人生经历之后,才会真正懂得这一道理,才会真正读懂公孙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