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将军公孙瓒,汉末诸雄之一,武艺高强且长相俊美,最巅峰时势力遍及幽、并、冀、青四州,手下聚集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一众猛将,几乎可称汉末第一诸侯。
除却刘、关、张这三位并不隶属于他的猛人之外,公孙瓒麾下还有三员大将最为人所熟知,他们就是严纲、田豫以及号称常胜将军的赵云赵子龙。
比起后面的两位,严纲这个名字可能听上去略显陌生,可事实上严纲才是公孙瓒军中的第一猛将,其武力值甚至还要在赵云之上,更重要的是严纲的统军能力同样堪称一流。
三人中,严纲追随公孙瓒的时间最早,可以算得上是公孙瓒的心腹爱将,由于严纲的生命过于短暂,史料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据说严纲本是塞外之人,身高过丈,天生神力,深得公孙瓒重用。
彼时的公孙瓒正在与外族作战,而外族军队中最让他头疼的就是来去如风的骑兵,于是公孙瓒便在投降的外族士兵中挑选出了一批善于骑射之人,组建了一支骑兵,因为这支部队全部骑乘白马,因此被世人称为“白马义从。”
这支骑兵在当时就相当于公孙瓒的特种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被其视作今后纵横天下的依仗,而“白马义从”的统领正是严纲,由此可见公孙瓒对其是何等信任。
当然,严纲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对得起公孙瓒的这份信任,在他的率领下,“白马义从”所向披靡,杀的外族人肝胆俱裂,以至于后来在外族人之间一直流传着“遇白马则避之”的说法。
除却指挥能力,严纲的个人武力同样强得令人发指,有野史记载,严纲上阵杀敌从来不用兵刃,靠着一双肉掌就能在万马丛中杀个七进七出。
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之时,严纲正在与来犯的匈奴军队作战,公孙瓒并未将其带在身边,在面对汜水关的华雄,虎牢关的吕布之时,他常常感叹“若严纲在此,华雄、吕布之流何足惧哉!”可见其对严纲的武力何等信任。
只可惜强如严纲,最终的结局也难逃战死沙场,公元191年,袁绍派兵进攻洛阳,公孙瓒之弟公孙越死于乱军之中,收到消息后公孙瓒大怒,遂起兵攻打袁绍,誓要为其弟报仇。
两军对阵于界桥,起初公孙瓒并未把袁绍放在眼中,毕竟论战斗力自己的“白马义从”要甩袁绍的骑兵几条街,用步兵对抗骑兵,更是想都不要想的事。
面对袁绍军队,公孙瓒并未过多犹豫,就命令严纲率领“白马义从”全军出击,打算正面凿穿敌军,而严纲则要谨慎得多,他觉得主公如此做法实为不妥,便打马上前劝公孙瓒暂时按兵不动,待探明敌情后再做打算。
奈何公孙瓒此时已经信心爆棚,只是哈哈大笑道:“吾之白马义从纵横睥睨,小小袁绍军何足道哉,严将军不必多言。”无奈之下,严纲也只得领命率“白马义从”向敌军杀将而去。
待到冲至袁绍阵前,严纲骇然发现敌军军阵两侧隐藏着数千名强弩手,而此时对方手中的强弩已经齐齐瞄准了他们,此时一切已晚,严纲也只来得及在心里大喊一声:“我命休矣!”
随着一声声努弦响起,“白马义从”纷纷跌落马下,可叹幽州第一猛将严纲就这样命丧于乱军之中,这一年,严纲还不到三十岁,界桥一战,“白马义从”几近全军覆没,这也成了公孙瓒由盛转衰的标志。
比起英年早逝的严纲,公孙瓒麾下的另一员大将田豫就要幸运许多,说起田豫,就不得不提一下另外一位汉末枭雄,刘备。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田豫投奔公孙瓒之时年纪尚轻,加之与刘备有邻乡之谊,便自荐跟随其进行历练,刘备觉得这位小老弟很有意思,也就收下了他。
在随后的日子里,田豫就一直跟随在刘备左右,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刘备发现田豫此人很有才能,对其愈发重用。
作为公孙瓒的同门,刘备自然受到了特别的关照,田豫的地位也就随之水涨船高,眼见自己的人生目标触手可及,年轻气盛的田豫是非常兴奋的。
可就在田豫志得意满之时,却发生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自己的老大刘备要离开公孙瓒,投奔陶谦。
刘备这么做,表面原因是一向主张对外族强硬的公孙瓒杀了与之政见相左,但素有贤名的刘虞,真正原因则是刘备凭借着过人的政治嗅觉,判断出公孙瓒大势已去。
然而刘备的这种行为无论说得怎样冠冕堂皇,在田豫看来都是一种背叛,内心不免对这位老大失望至极,于是便以老母年事已高,需要有人奉养为借口辞官而去。
再后来,田豫又回到了公孙瓒身边,也得到重用,只不过此时的公孙瓒气数已尽,没过多长时间就兵败自尽而亡。
公孙瓒败亡后,田豫的好友鲜于辅暂代太守之职,在手下的推举下,鲜于辅成了当家人,可是他对今后该何去何从也是一筹莫展,于是便找来田豫商议。
按道理说,此时旧主公孙瓒已死,田豫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投奔对他颇为欣赏的刘备,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说服鲜于辅投靠了如日中天的曹操,由此可见,此时的田豫对刘备早已失望透顶。
曹操向来礼贤下士,听到田豫来投自然十分高兴,并对其颇为重用,只不过作为一代奸雄,曹操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多疑,由于田豫曾跟刘备的关系很好,曹操也不敢把他放到真正重要的位置上去,于是就将他派去对付外族人。
就这样,田豫当了整整九年的南阳太守,其在位期间充分展示出了过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能力,将一直不服管制的乌桓人调理的服服帖帖,此后曹操又把他派到了北疆,成为了鲜卑人的噩梦。
只可惜,无论田豫怎样能力出众,却始终未能得到曹氏家族的信任,否则一员诸葛武侯北伐时都要暂避锋芒的悍将,又怎么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进入曹魏集团的权力中心呢?
公孙瓒麾下的第三员大将就是天下闻名的常胜将军赵云,演义中的赵云文武双全,百战百胜,长坂坡为救少主阿斗,在曹操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可见其为人之忠义。
正史中的赵云出生年月已无法考证,第一次出场就是在公元191年,其被家乡人推举为首领抵御黄巾贼,后率众投靠了公孙瓒。
此时刘备三兄弟正在公孙瓒处任职,第一次见面,刘备就对这位英武过人的小将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刘备的刻意交好之下,赵云很快就成他的至交好友。
在公孙瓒帐下,赵云并未得到重用,这让满心抱负的他不免有些沮丧,到了公元193年,袁绍军步步紧逼,公孙瓒为筹措军费对治下百姓横征暴敛,这让赵云意识到公孙瓒根本不是他心目中的仁主。
恰逢此时赵云的兄长过世,便以回乡治丧为名辞官而去,离别时刘备对他非常不舍,可当时的刘备还不是后来蜀王,只不过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军阀,根本不可能得到赵云的效忠。
直到七年后,两人在邺城再次相遇,此时的刘备刚刚从曹操处逃出,张飞关羽又不在身边,正是人生的低谷时期,在这个时候,自己欣赏的大将前来投奔,无异于雪中送炭,这也是刘备对赵云信任有加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赵云效忠刘备后,虽然得到了对方的信任,但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用。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云其实就是刘备的护卫队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长坂坡保护刘备家人的是他,而不是张飞关羽二人。
直到刘备病逝,赵云的官职也不高,甚至还不如之后投奔刘备的魏延,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赵云战力无双不假,可是统帅能力却不怎么强。
据正史记载,公元227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赵云奉命率军占据箕谷钳制曹真主力,诸葛亮却率领主力军队开赴陇右地区,起初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诸葛亮部已经占领了陇右三郡,曹真主力仍然被死死地钳制在箕谷。
只可惜诸葛亮错信马谡,街亭失守,一子错满盘皆输,主力部队大败而归,赵云部寡不敌众之下自然也只能撤回西蜀。
然而在撤退之时,赵云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纵火烧毁了赤崖栈道,这无异于彻底堵死了蜀军今后北伐的可能,由此可见,赵云在总揽大局上还有所欠缺。
烧毁栈道后赵云也非常后悔,后来多次派人修缮都未成功,这俨然成了赵云的心病,回到西蜀后不久,赵云一病不起,一年后撒手人寰,北伐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这三位将军各自寄寓不同,有人英年早逝,有人得享天年,也有人郁郁而终,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