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公孙瓒都是汉末群雄之一,他们都曾是叱咤风云的一方诸侯,然而最终却难逃覆灭下场。今天聊聊这两个“基建狂人”建造的超级堡垒:郿坞、易京。
董卓——郿坞
郿坞是董卓在迁都至长安后,在长安以西二百五十里处建的院邸。公元189年董卓趁十常侍之乱进入洛阳,把持朝政废立皇帝,结果引起关东联军起兵讨伐。董卓为了避其锋芒,把汉献帝迁到长安,继续在长安作威作福、把持朝政。其实董卓迁都长安,建造郿坞,说明他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灭亡。
据《后汉书·董卓传》:东汉初平三年, 董卓筑坞于郿 ,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后卓败,坞毁(故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郿坞可以称为超级堡垒。郿坞,城高七丈、厚七丈,和长安城一样高,董卓称之为“万岁坞”。而且董卓在郿坞中积聚了能吃30年的粮食,还有无数的珍宝美女。董卓以为建造了郿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能够平定天下那最好不过;如果不能成功,那么凭借郿坞,也可以安稳地度过一生。
可惜董卓没有料到的是,像他这样酷虐残暴、恶贯满盈的大魔头,什么样的堡垒也不能保护他。公元192年王允联合吕布诛杀了董卓,郿坞也被皇甫嵩率军攻破,董卓家人全部被杀。2010年,疑似郿坞的古城遗址被发掘,还原那段历史。公孙瓒——易京
公孙瓒是汉末三国北方重要的诸侯之一,在幽州多年,威震塞外少数民族、大破黄巾军,声威大震。公孙瓒一度曾经统领北方四州之地,并南下和袁绍争夺冀州。公元192年,袁绍在界桥之战中击败公孙瓒。公孙瓒败走勃海还蓟后,虽有反击幽州牧刘虞的胜利,被朝廷封为易侯,但受袁绍及刘虞旧将的合击,屡战屡败。
于是公孙瓒决定建造一座坚城固守,他听信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 ,选中了冀州境内易水河北之地。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易京城“为围堑十重,於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公孙瓒挖了十重壕沟,然后在壕沟之内堆积山丘(称“京”),高各五六丈,上筑营驻兵。中心山丘高达十丈,其上建楼,公孙瓒自居,置铁门,呈送文书系绳引上,城内储谷300万斛。汉代一丈=10尺=231cm,公孙瓒所居住山丘高二十多米,再加上所建高楼,恐怕得接近30米。
这样一座精心设计的易京城,堪称完美,而且公孙瓒是按照兵法“百楼不攻”的说法设计的。再加上城内储存有300万斛粮食,汉代1斛=1石,1石=10斗=120斤,300万斛粮食,就是3600万斤。公孙瓒的如意算盘是,在易京城内坚守,等这些粮食吃完,天下大势也已经明朗了,到时候自己再决定如何行动。
然而袁绍围城部队挖掘地道,挖到公孙瓒部队固守的城楼下,用木柱撑住,估计已挖到城楼的一半,便纵火烧毁木柱,城楼就倒塌了。袁绍用这种方法逐渐攻到公孙瓒所住的中京。公孙瓒自料必定不能幸免,就绞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儿女,然后放火自焚。袁绍催促士兵登上高台,斩公孙瓒。
再坚固的堡垒,也有被攻破的一天……董卓所建郿坞,公孙瓒所建易京,不可谓不坚固,储备粮草不可谓不充足。但再坚固的堡垒也抵不住人心,董卓失去了人心,身死邬毁;公孙瓒坚守到最后一刻,也难逃覆灭。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