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群雄之一,戎马一生,威震四方,手下良将如云。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落得一个引火自焚、尸骨无存的下场。
图一
在公孙瓒死后,他手下的两名大将各奔东西,名将严纲无人能降却惨被斩首。究竟是什么样的曲折让这员猛将最终身首异处?又是什么样的境遇让原本实力超强的部队分崩离析?这里面的故事还需要我们来细细解读。
出身和成长
对于公孙瓒的出身,我们只能用“喜忧参半”来形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公孙瓒呀,出身辽西贵族。辽西在哪?辽西就是现如今的河北,虽然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上,河北发展势头很高,但是在当时也不算是一个富庶之地。再加上公孙瓒根本就是不是正妻所生,嫡子之身,所以只能从一个郡中小吏做起,自身处境并不好。
但是好在公孙瓒这个人肯上进,文韬武略项项拔尖,在战术战略上更是奇招迭出。再加上他一表人才,生得面如冠玉、明眸皓齿,因此许多的官员都对他寄予厚望,觉得这是一个可造之才,未来一定前途无量。
图二
更是有不少官员都希望能将自己的嫡女嫁与他,可见对他的看重程度。到后来,公孙瓒不仅娶得“美娇娘”,更是依仗“老丈人”家的实力,一路飞升。
“白马义从”
可是公孙瓒志不在此,他擅长战术和骑射,那就索性建立起自己的军队——“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是一支铁骑,打了不少胜仗,列国之中那是“骇人听闻”般的存在。而且这个白马义从可是非常有“辨识度”,为什么这么说呢?
图三
因为这白马义从当中的兵卒必须得是一般的个头,不能太高或者太矮,“整齐划一”才是王道。
不仅仅是队列,公孙瓒在其他的地方也有“强迫症”,比如街道规划、田垄规格......这样确实可以让所辖领地整齐,但是这样也容易引起民怨民愤。
图四
果然,好景不长,在一次战争当中,由于战略失误和战斗力不足,公孙瓒惨遭落败,落得一个引火焚身的下场,令人扼腕。但是此时的公孙瓒手里尚且有三名大将,他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手下大将各奔东西
田豫——追随曹操,想以此达到“大展宏图”的目的。田豫这个人,本来是刘备手底下的一员猛将,一身战功,在军中相当有威望。后来,公孙瓒横空出世,拉拢田豫进入他的部队。
由于当时的刘备势力很小,田豫认为刘备不能给他相应的“红利”,便推脱说家里有年迈双亲需要他来照顾,就离开了刘备去投奔公孙瓒。等公孙瓒一死,田豫马上就转而投奔了曹操,在曹操的手底下可谓骁勇非常。
图五 田豫
赵云——“柳暗花明又一村”。赵云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常山赵子龙”,历代历史学家对这个人可谓大加赞扬。比如杨时伟就在他所著的书《狂狷裁中》中提到:“子龙心贯金石,义薄云天,不减关张”,这可是极高的赞誉。
世人都知道赵云是刘备的部下,骁勇善战,鲜有败绩,曾在长坂坡为救少主阿斗,单人独骑杀了个七进七出,让整支曹军听了“赵子龙”的名号都闻风丧胆。虽然赵云是在刘备帐下成名立万的,但是实际上赵云最初是公孙瓒的部下。
图六
赵云为人刚正不阿,同时也忠心耿耿。当初赵云进入公孙瓒的部队的时候,恰好是“白马义从”建立之后,那个时候的公孙瓒只看重自己亲手组建起来的部队,对赵云并不是很关注。
可是即便如此,赵云也没有轻易地就投靠了他人。在他眼里,主公只能是一个人,是千万不可背叛的,他绝不允许自己做背信弃义的事。
图七
直到公孙瓒去世,赵云一看主公已死,归顺别人也算理所应当了,就开始另寻新主。这个时候正好赶上了刘备与曹操交战,落难的刘备刚好与准备另寻新主的赵云重逢。二人越说越投机,之后更是一拍即合。就这样,刘备的部队再添一员猛将!
严纲——铮铮铁骨、宁死不屈。严纲可是比前面的两位更加厉害,也更加让人觉得惋惜。为什么呢?
图八 严纲
虽然严纲自己并不出名,但他很善于管理和训练军队,在军中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公孙瓒的白马军在严纲手下也可谓是一支虎狼之师。然而令人哀叹的是,严纲身殒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才刚到而立之年,还没有建功立业,实现抱负,就已经凋零了,实在是太可惜!
严纲比起赵云和田豫,在袁绍手下也要“得宠”很多,他可是“白马义从”的重要首领!他能坐上“白马义从”主力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他指挥和作战的能力十分出众,也是由于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是公孙瓒的心腹大将。
图九
可惜的是,后来在一次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当中,由于双方兵力差距过大,严纲无力抗衡,不幸被袁军捉去。袁绍早就听说了严纲的鼎鼎威名,极力想要拉拢他归顺自己,但是严纲誓死不从。
“上山容易下山难”,既然得不到那就毁掉!心高气傲的袁绍在被拒绝后恼羞成怒,即刻下令斩杀严纲。就这样,一代英雄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他的心性成就了他,但也最终结束了他的一生,令人感叹。
结语
其实,公孙瓒的一生也是十分悲情的。曾经的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是一代白马英雄,然而后来却饱尝败绩,失意的他曾在与部下闲谈中说道“不如休兵止戈以待太平”。
这个向命运屈服的白马少年,最终也很快走上了末路,面对攻破城楼的袁绍大军,公孙瓒选择了自焚,将自己的生命、抱负与绝望一同烧尽,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