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时,一般人会不自觉的想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但在演义当中这样的角色还被用来形容徐庶,但徐庶真的做到了“身在曹营心在汉”吗?都说徐庶到了曹营后一言不发,面对曹操的高官厚禄时,徐庶难道连声“谢谢”也不说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历史上的徐庶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以及徐庶到了曹营之后的生活。
一、徐庶的童年
徐庶其实原名叫做徐福,在公元189年,年轻的徐庶为人仗义,经常干一些替天行道的事,一日为了替同伴报仇,徐庶纵剑行凶,逃跑不成后被官府抓住,亏得平时自己身边聚集的一些同僚,在危难时刻将徐庶救了出来。
这件事以后,徐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放下了平时摆弄的刀剑,决心要做一个文化人,也许是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让徐庶觉得进入仕途才是正道,或者是被家里人劝诫,这时才将名字化为“徐庶”外出求学去了。
二、徐庶的大学
起初在徐庶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因为自己曾经算的上是一个粗人,所以其他的儒生们并不看好他,但徐庶也算的上有毅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从一介豪侠转变成了一个精通儒学的文人,在这个过程中,徐庶还结交了石韬,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公元192年,董卓祸乱朝廷,各地军阀纷纷起兵,徐庶为了躲避北方的兵祸,就和好友石韬一同迁到了当时比较稳定荆州,到了荆州后,徐庶过上安稳的生活,也就是在这时,徐庶结识了诸葛亮,但乱世的安稳能持续多久呢,过了几年后,徐庶便经历了他人生中另一个大转变。
徐庶在到了荆州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很快进入荆州的文化圈,还结交了不少如诸葛亮这样的荆州本土名士,此时徐庶觉得,该让自己的才华变得有用起来了,是时候给自己物色一个主公了。
当时的荆州牧是刘表,但刘表时属碌碌无为之辈,这很不合徐庶的心意,正直刘备在北方被曹操打败,跑到了荆州的新野避难,可能是刘备的经历让徐庶产生了共鸣,或者是徐庶预感到刘备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所以徐庶就主动找上了刘备,刘备见自己的团队里终于有个文化人了,也是非常高兴。
三、徐庶在人间
之后的日子里,主仆二人更是相处的其乐融融,期间,徐庶还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刘备开始还挺傲,想让徐庶直接把诸葛亮叫来,但听完徐庶提议后,刘备还是决定放下自己的身份,亲自去拜访诸葛亮,从此世间有了“三顾茅庐”的美谈。
但好景不长,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串门来了,刘表病死后,刘琮选择了直接投降,刘备则带着部众一路逃往江夏,之后在长坂坡被曹操的铁骑给追上了,场面一度混乱,不少人被曹军抓获,就连刘备的夫人和孩子也差不点成为俘虏,被曹操抓走的人当中,就有徐庶的母亲,这也就成了后来徐庶投效曹操的原因。
与演义里基本相同,徐庶在知道自己的母亲被俘后,身为一个大孝子的他心乱如麻,小时候家中贫穷,全靠着母亲勤俭持家,徐庶才有了今天,如今不仅没有让母亲享到什么福,还变成了异地相隔的状态。
徐庶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老娘的晚年重要,于是拜别刘备,去投奔了曹操,演义中记载,徐庶到了曹营后,他老娘因为觉得徐庶背叛了刘皇叔,选择为曹贼效力是家门不幸,所以当场自尽了,徐庶从此在曹营里一言不发,终身没有为曹操献上一策,但在历史上却大不相同。
徐庶去了曹操那边以后,不但没有一言不发,还继续让自己的才华发光发热,在曹魏生活的徐庶先后担任了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虽然不像丞相、都督或者大司马那样权倾朝野,但也是个不小的官。
四、后世对徐庶的评价
所以,历史上的徐庶并不是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形象,相反他更像是一个擅长审时度势的人,徐庶的选择其实并没有错,尤其是在现代人看来,要在自己的父母和工作之间做选择时,必定会选择自己的父母,而且就连当时的刘备阵营也没有责怪徐庶的倾向。
徐庶在要走时直接向刘备打了招呼“老板,我要去敌人那里工作了”都这样了,刘备就算不至于杀了徐庶,也可以限制他的行动,但刘备却选择了任由徐庶北上,就连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还一个劲的打听徐庶,在得知徐庶的情况后,甚至感叹徐庶在曹魏任命的官职完全是大材小用,由此看出,徐庶是属于那种虽然不在原来公司干了,但留下的印象却很好那种。
但现在的主流想法是,徐庶离刘备远去,并不主要是因为徐庶的老娘被抓,而是徐庶本身就打算去投奔曹操,毕竟刘备当时情况非常不妙,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徐庶至弃武从文以来,走仕途的路一直就是他的最终目标,刘备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没有可能实现他的梦想,所以才选择了投奔曹操,不然在自己老娘去世以后,徐庶完全有机会再跑回刘备那边,可他并没有这样做。
这样去评判徐庶显然有黑他的意思,觉得徐庶是一个墙头草,哪边厉害就跟着哪边混,完全没有忠君思想,但按照当时的局势,徐庶确实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且在这之前,他也完成了一生最大的成就: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就连走的时候也是光明磊落的走,所以徐庶仍然是一个值得被正面评价的人物,以至于后世被文学家们称颂,以《三国演义》中对徐庶的评价为例:
“痛恨高贤不再逢,临歧泣别两情浓。”
“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历史的长河一直在不停的变迁着,身处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古人们的所思所想,不管徐元直的真实意图如何,他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可歌可颂的轶事典故。
参考于《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