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赤壁之战时曹操手下谋士那么多,除了徐庶就没有人看出问题吗?

赤壁之战时曹操手下谋士那么多,除了徐庶就没有人看出问题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850 更新时间:2024/2/12 2:11:45

赤壁之战使得曹操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没有征战的机会,让东吴以及蜀汉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

  那么赤壁之战作为曹操手下的谋士难道真的什么都看不出来吗?非也非也,曹操手下顶尖的谋士其实都看出了赤壁之战的不同寻常。

  曹操之所以能够被诸葛亮和周瑜合力欺骗,一方面是火烧赤壁本就是计中计的连环计,另一方面便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导致。

  曹操为人奸诈,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要让他上当受骗,用计的人必须是高层次的谋士,另外就需要对曹操的性格有所了解,以及魏国的情况有着整体把握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火烧赤壁是连环计,计中有计,计计相连。首先是离间计,周瑜知道蒋干是来东吴探听虚实,为此特地伪造信件,让蒋干看到蔡瑁张允之间的交往,使得蒋干向曹操说明各种原因,在加上曹操生性多疑,宁可错杀不能放过的性格,自然而然就使得曹操上当,自己亲手斩杀了军中精通水战的张蔡二人。

  接下来便是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事情 除了周瑜和黄盖清楚之外剩下的人都不知道,瞒过了所有人。为了让曹操相信,便遣使去魏国游说曹操,使者必须是能说会道,且又不畏死精神的人选也就是阙泽。

  接下来便是曹操为了进一步探听虚实,放出了蔡中、蔡和两位内奸,接到二人来信之后曹操也就相信了黄盖投降的事实。

  最为关键的一步还没有迈出去,那便是铁索连环,将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于是庞统便让蒋干举荐了自己。为什么庞统能够得到曹操的信任呢?

  一方面是世间传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做了表率,曹操自然能够相信;另一方面便是庞统的铁索连环计,得到了曹魏武将的普遍认同。

  庞统告诉曹操:“北方的将士不习惯坐船,容易晕船,因此会生病,但如果将船按照大小排列,用铁索按照定数目连接在一起,便可如履平地。”

  因为他们之所以迟迟不进攻就是因为不熟悉水性,而铁索连环却帮他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在水中也能和陆地一般发挥自己的战斗力。

  对于这样的计策,作为顶级谋士的荀攸程昱难道看不出任何端倪吗?当然不可能,他们自然能看得出来,之所以不提醒是因为孙刘联军做得比较严谨让曹操逐渐地陷入他们的掌控之中,另外即提醒曹操也不相信周瑜和诸葛亮能够将他的二十万大军给灭了。

  但实际上程昱已经看到了并且向曹操说明了原因:铁索连环怕火攻,只要火攻便能让全军覆没。可是曹操认为这样做的的关键在于风的走向以及风力,现在只可能出现的只有西北风,不会出现东南风,而且自己在西北,如果他们用火攻便是自取灭亡,为此程昱也就不再劝说。

  曹操知道事情周瑜自然也知道,但是为了这个东风特地去找孔明商量,因为这里关键的地方就是东风,只要一出现赤壁之战胜负的走向自然也就决定了,孔明也是凭借“东风”封神,但这东风到底是怎么来的还是一个谜题,这是世界史又一未解之谜。

  东南风起,程昱第二次提醒曹操:“东南风已经有了,需要做好防范措施”,而曹操也是骑虎难下,战略都安排好了,这时候再做调整会影响军心,为此只能说:“冬天有东南风也不奇怪”。曹操实际上已经有了警觉,但是奈何快开战了,也来不及了。

  第三次便是火烧赤壁了,程昱也提醒了曹操。黄盖的船慢慢靠近曹军,程昱看了之后觉得不对劲,便告诉曹操:“黄盖是诈降,来的船有问题,别让他们靠近。”

  曹操看到也急眼了:“怎么知道的呢?” 程昱说到:“如果是承载粮草的船,船的吃水比较深,且船非常稳重;但现在的船只却吃水较浅,而且轻浮再加上有东南风,恐怕有诈”这是第三次。

  如果曹操相信他的话赤壁之战不可能失败,而且除了程昱,贾诩、荀攸等人都曾提醒过曹操,虽然方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曹操之所以输了赤壁之战最大问题在于他本身,赤壁之战结束之后曹操曾说过“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和郭嘉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只有他的话才能够引起曹操的注意,而曹魏的其他谋士得不到曹操的绝对信任。

#头条中国史#

标签: 曹操徐庶程昱周瑜赤壁之战庞统

更多文章

  • 从徐庶、典韦、夏侯惇靠杀人出名,看两汉三国的“任侠”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徐庶,夏侯惇,典韦,任侠,曹操,李永

    游侠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特殊的人群,最先兴起于春秋战国,至汉初其势力发展日盛。西汉初立,因人们尚武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游侠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至于汉武帝不得不重点对游侠进行打击,以稳定社会。但两汉三国,游侠之风其实一直在延续,很多三国人物的传记中都有“豪侠之气”的记载:徐庶——为人报仇杀人

  • 徐庶为什么不愿意回来辅佐刘备?想知道原因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徐庶,刘备,曹操,诸葛亮,程昱,孙权

    徐庶不回刘营有三条理由徐庶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次要人物,是为诸葛亮的出山作铺垫的,但他的形象被写的十分生动,到现在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字元直,少时好学击剑,曾为人报仇杀人,被官府缉捕,逃脱后化名单福,折节学文,大成之后,刘备拜其为军师,小显身手,即退了来攻的曹

  • 从庶民到国之重臣,徐庶的崛起之路靠的是什么?这三点值得去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徐庶,曹操,刘备,诸葛亮,庞统,刘表

    网上有这样一个笑话,三国时期最穷的名人是谁,答案是“庶民”,因为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处于最底层的老百姓应该是最无奈和最穷苦潦倒的,而此“庶民”指的就是徐庶本人。徐庶这个人出生贫寒,是真正的草根,当然就像人们俗语所讲,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老徐这个人性格上有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也成为他不断攀升的

  • 除了徐庶离开过刘备,原来还有一人,直接飞黄腾达,安享晚年

    历史解密编辑:待沽君标签:徐庶,刘备,公孙瓒,曹操,孙权,赵子龙

    刘备手下人才众多,许多人都奔着刘备的仁德之治而去,但是也有不少人不看好刘备,或者有意外的事情而离开。像徐庶为救母而离开刘备,赵云投入刘备麾下等。而刘备麾下有一无名小卒,离开刘备后加官进爵,战功赫赫,最终活了八十二岁,和孙权同年病逝,这个人便是田豫。他有什么特殊的呢?刘备早年间便拜卢植为师,卢植还有另

  • 快评 抖掉“徐庶化”干部的“包袱”

    历史解密编辑:张晓霖剪辑标签:使命,徐庶化,光荣感,坚持到底,共产党人

    当前,部分干部空有才能,却出现“徐庶化”倾向,效仿三国名士徐庶“不献一计”,挑选“骑驴找马,得过且过”的隐性退出模式。这不仅影响地区党政机关的运行绩效,更埋藏了“人才流失、为官不为”的长远隐患。“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面对干部“徐庶化”现象,必须深究“症结”、抖掉“包袱”,在清思想灰尘、

  • 徐庶因为性格缺欠,成为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后代如今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徐庶,刘备,魏国,魏略,诸葛亮,三国演义,曹操手下

    小说《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它也被翻拍成各类影视剧广受好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多且杂,因此有些重要人物也容易被忽略,比如徐庶就是其中之一。在历史上,徐庶因为干了一件傻事,最终成为了悲剧人物,后代子孙也都变得默默无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程昱模仿徐母笔迹骗来徐庶,三国真的有笔迹模仿与鉴定专家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程昱,徐庶,钟会,曹操,诸葛亮,孙权

    大抵是刘备的人格魅力与交友手段都非常出色,以至于与他有过往来的名士、才子,大多都曾被其折服。对比之下,徐庶的离开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意难平”。对此,小说《三国演义》曾给出了一个恰当解释:刘备得到徐庶后,如虎添翼,屡次击败曹军;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见状,便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封信;后者收到信后,

  • 徐庶入曹营真是一言不发吗?真实历史并没有那么感人

    历史解密编辑:听说跟你说谈标签:徐庶,曹营,曹操,蜀汉,曹魏,刘备,三国,诸葛亮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徐庶徐元直这个角色总是有一层非常美好的滤镜的。在小说中,他谋略过人,谈笑之间便破掉了大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又略施小计便攻下了樊城。可以说,在诸葛亮出场前,他几乎独领风骚。就连曹操身边备受倚重的程昱也这样评价他:“元直之才,胜我十倍。”更难得的是,徐庶不但才华出众,还至忠至

  • 三国时期,隐士徐庶在曹营真的“不献一谋”?你看诸葛亮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徐庶,曹营,刘备,曹操,魏国,诸葛亮,古装剧,天文学家,三国(电视剧)

    看过三国演义,大家都对其中的一个超级隐士非常感兴趣,这个隐士就是徐庶。他原本是刘备手下谋士,结果后来被曹操设计骗到了曹营,而他在曹营中,是真的做到了他所承诺的那样,不为曹操献出一谋一策吗?不献一谋“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歇后语大家都知道,除了指代关羽忠义,还有就是指代徐庶对刘备的忠心了。在演义中,徐庶

  • 三国时期徐庶母亲的墓在许昌, 徐庶进曹营为何一言不发?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徐庶,曹营,曹操,刘备,关羽,张飞

    有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歇后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说的三国时期的颍川人士徐庶,他虽是曹操的谋士,却不在曹营出一个计谋。而徐庶之母高风亮节、深明大义的做法一直为后人称颂。徐母去世后,被曹操厚葬在今天的建安区蒋李集镇刘庄村,如今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么,曹操是如何让人模拟徐母的字迹写信把徐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