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多次败北的诸葛亮被歌功颂德,而战无不胜的姜维嗤之以鼻

多次败北的诸葛亮被歌功颂德,而战无不胜的姜维嗤之以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多角镜头 访问量:3069 更新时间:2024/2/13 5:15:25

看过三国的朋友,应该能注意到诸葛亮在北伐中其实打败的次数是很多的,而姜维在北伐中战胜的次数就比较多了。但是为什么后人更加赞赏崇拜诸葛亮而对姜维嗤之以鼻呢?

历史上的诸葛亮共进行了五次北伐,而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从结果来看诸葛亮输的多赢的少;而姜维赢的多输的少。然而与结果不同的是,人们对诸葛亮的北伐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了他的高尚的品格,但对姜维的批评多于赞扬。同样是北伐,为什么赞扬诸葛亮而轻视姜维呢?是因为人们对诸葛亮有粉丝效应,对姜维有刻板偏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诸葛亮的北伐和姜维的北伐因其巨大的差异而受到不同的评价。

诸葛亮北伐时期,背景对诸葛亮来说比较有利。在政治上诸葛亮控制着实权,他是蜀国的开国元老之一。刘备死后主要由诸葛亮从夷陵战役中恢复蜀国,虽然诸葛亮本人控制了朝政,引起了李严等人的不满,但他廉洁勤政,打击官员腐败,理清了官员的管理。因此,诸葛亮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真诚支持,他的政治基础相对稳固。

舆论认为诸葛亮声称北伐是为了继承刘备的遗志,《出师表》中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这么一说就使得北伐成为蜀国的官方意志,舆论中很少有人敢反对。

事实上当时三国纷争魏国越来越强大,但还没有达到蜀国无法竞争的地步。然而蜀国失去了荆州,如果在北伐期间不选择偏安一隅,那等待蜀国的只有死路一条。这也是诸葛亮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够进行北伐。

对姜维来说当然他也可以拉刘备的旗帜。他甚至可以在官方舆论中加入诸葛亮的造势意愿。但是,姜维的现实背景毕竟不同。姜维上台后,魏国基本完成了与诸葛亮的统一此时,魏国的国力远强于诸葛亮时期的曹魏。另一方面,姜维这边的蜀国在北伐的消耗中才勉强恢复了活力。面对魏国,它完全处于劣势。

在政治上,姜维成为将军后,他也控制了朝政。费祎死后没有人能节制他。然而姜维掌控的权力被称为强权。与诸葛亮相比姜维的政治威望和舆论评价相比诸葛亮都要相差甚远。朝中和公众都尊重姜维,但他们并不真正爱戴姜维。此外,姜维还是是一个外来户,人们不能像信任诸葛亮那样信任姜维。姜维当然可以拉诸葛亮的虎皮来巩固他的政治威望,但要是那样诸葛亮北伐留下的问题也是姜维必须面对的。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损失不大,但仍加重了蜀人的负担。三年五年都没问题。我们可以忍受。然而,诸葛亮死后,还是维持北伐的态势,劳民伤财生灵涂炭,这一点就让百姓们忍无可忍了。

连年北伐的失败使蜀国的精英和下层民众失去了信心,逐渐对北伐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抵触情绪。姜维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他只能用自己的权利采取行政压制的方式迫使北伐。这样的结果自然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和怨恨。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具体战略也完全不同。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所以他做事会考虑更加周到一些。虽然诸葛亮和姜维北伐都消耗了蜀国的国力,但二者的程度完全不同。诸葛亮北伐期间常常只让部分军队参站,而且是经常性的见好就收,不好大喜功造成不需要的消耗。一旦战争进展不顺利就会立即撤军。因此,即使诸葛亮被打败损失也是很少的。

但姜维就不同了,他的北伐共进行了11次,费祎死后不受任何节制的他,几乎每一次北伐都是倾全国之力。虽然姜维的成就很好但蜀国的国力毕竟无法与魏相比。即使姜维每次都能占一点便宜,但蜀国的国力注定不可持续的让她这么折腾。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廖化建议姜维:“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强欲行难为之事。”

当然,诸葛亮北伐时也很多人反对北伐,但当时的情况对蜀国来说并不坏。此外,诸葛亮的北伐措施也比较恰当。因此,虽然诸葛亮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总体上人们对诸葛亮北伐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然而,在姜维北伐期间蜀国的国力无法支撑。姜维的激进北伐战略耗费人力和财力,也引起了朝廷和公众的不满。许多忠诚志士也反对北伐。

因此,姜维的北伐比诸葛亮更受批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姜维的北伐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失去大批名将和朝臣的情况下,姜维支撑着蜀国不断向魏国发动进攻,而且胜多败少这些成就是值得赞扬的。

你还知道哪些诸葛亮和姜维的故事,欢迎评论区讨论

标签: 诸葛亮姜维魏国刘备费祎邓艾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中魏延死后,蜀汉以姜维为首的九员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北梦一标签:魏延,姜维,蜀汉,廖化,邓艾,夏侯霸,古装剧,曹操手下,三国演义(电视剧)

    在《三国演义》前期,群雄逐鹿天下,猛将辈出。随着关羽、张飞、黄忠等人退出舞台,将星光辉已经黯淡,赵云的死则终结了五虎的传奇,而魏延授首标志着老一代猛将彻底远去。魏延死后,三国已是彻底进入了后三国时代。在后三国时代并非没有猛将,但已经远远比不上前期猛将的质量和数量了,就算是强大的曹魏也是一样,无非就是

  • 为什么邓艾能进武庙72将,而姜维却没有进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姜维,邓艾,蜀汉,钟会,诸葛亮,东吴,魏延,三国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朝时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为武成王,并设立武成王庙,历代简称为武庙,以张良为的配祀。宋朝时期,追谥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并增设古今七十二名将为从祀,这就是著名的“武庙72将”。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将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国时期

  •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徐质、郭淮,为何会被姜维在铁笼山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郭淮,姜维,徐质,夏侯霸,司马昭,廖化

    姜维杀死郭淮是绝地反击,而不是轻易杀死的。杀死徐质倒是一击得手了,没有费大的功夫。姜维杀死郭淮是败中求胜。当时是姜维中计,被郭淮打得大败。姜维仓惶逃跑,郭淮穷追不舍,姜维反杀郭淮的。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大将军姜维起兵二十万,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使,出阳平关伐魏。姜维采用夏侯

  • 姜维死后80年,他给刘禅的密信才被人发现,后人:孔明可以瞑目了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刘禅,诸葛亮,姜维,蜀汉,钟会

    公元234年10月8日,整个蜀汉都被一股阴郁而悲伤的气氛所笼罩,而在悲伤下隐藏更深的便是前途渺茫的惶恐与慌张。这一日,蜀汉的顶梁柱、丞相、武侯诸葛亮,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这位将先帝的嘱托贯彻到底,为了蜀汉,为了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可是看着平庸无能的皇帝,人才凋零过半的

  •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姜维早计划失败(6)

    历史解密编辑:金昔说故事标签:姜维早,哈森,大鹏,金哥,加代,酒楼

    哈森的场子里热火朝天,哈森都亲自上桌了。老金和娈伟在场子里巡回检查,崔虎守在门口。车往门口一停,战兴问:“就这个呀?”“就这个。哥。”“快点,动作麻利点。一会儿进去要狠,凡是看上去像服务员、看场子的全部砍了!”五十来人拿着四把五连子,拎着大砍往一楼大厅一进,战兴看了崔虎一眼,问:“你是干什么的?”“

  • 诸葛亮苦心培养姜维,后期却平平无奇,难道真的是孔明眼光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诸葛亮,姜维,蜀汉,魏国,刘禅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之中集智慧与谋略的化身,就连后世的鲁迅先生也称赞诸葛亮是三国一个近乎妖怪的人。这样高的评价让诸葛亮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最完美的形象,但美中不足的是诸葛亮自己的事业却是后继无人。虽然说选择了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也因为培养的时间过短和很多种原因,导致姜维后期发力严重不足,诸葛亮死后的蜀国

  • 姜维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为何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姜维,蜀汉,郭淮,司马昭,邓艾,陈泰,北伐,三国

    《三国演义》中一共记述了姜维九次北伐,并称之为“九伐中原”,其实历史上姜维北伐的次数远远不止九次。虽然他频繁发动北伐战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不仅徒耗民力造成国内矛盾重重,还让自己陷入了危局当中。不过对曹魏来说,姜维发动的战争也并非一直不痛不痒,他曾大破魏军,蜀汉也差一点就可以占据陇西乃至整个凉州之

  • 只有不到一万兵力的姜维,是如何用北伐给曹魏制造麻烦的?

    历史解密编辑:仰天微笑只为泪回眼眶PLUS标签:姜维,曹魏,郭淮,费祎,廖化,北伐,三国,夏侯霸,诸葛亮

    汉忠臣戮力回天——麒麟儿姜维(7)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了他北伐的旗帜,只不过由于双方国力差距的拉大,姜维将诸葛亮的运动战改为了更为彻底的游击战,史称“偏师西入”,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一次是在蜀延熙九年、十年(公元246、247年)的狄道之战;一次是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的牛头山之战。蜀延熙九年时,魏

  • 三国志11:说起姜维,你会想起哪个城市呢?

    历史解密编辑:单机时代标签:姜维,董卓,马腾,邓艾,蜀汉,诸葛亮,三国志11

    上一回我们介绍完了西边的第一座城武威,今天来介绍第二座城。说到这座城是哪里,只需提一位名将,大家就会非常熟悉了,他就是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栋梁--姜维。相信大家立马就猜到今天介绍的城池是天水城。姜维出身自这座城,并且演义里初次出场作为天水郡里面的军事小官,就以识破诸葛亮计策并反伏击赵云而大放异彩。后来诸

  • 姜维为什么要在沓中屯田?-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姜维,蜀汉,刘禅,费祎,曹魏,董允,诸葛亮,资治通鉴,三国争霸,曹操手下

    公元262年,蜀汉姜维再次出兵北伐,攻占洮阳,但在侯和与邓艾的军队相遇,此战从史料上记载姜维战败,于是退回到了沓中屯田,没有回成都。姜维这次为什么要继续北伐?这次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失败后姜维为什么没有选择回成都而是到沓中屯田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这段历史。01《资治通鉴》原文02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