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的朋友,应该能注意到诸葛亮在北伐中其实打败的次数是很多的,而姜维在北伐中战胜的次数就比较多了。但是为什么后人更加赞赏崇拜诸葛亮而对姜维嗤之以鼻呢?
历史上的诸葛亮共进行了五次北伐,而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从结果来看诸葛亮输的多赢的少;而姜维赢的多输的少。然而与结果不同的是,人们对诸葛亮的北伐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了他的高尚的品格,但对姜维的批评多于赞扬。同样是北伐,为什么赞扬诸葛亮而轻视姜维呢?是因为人们对诸葛亮有粉丝效应,对姜维有刻板偏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诸葛亮的北伐和姜维的北伐因其巨大的差异而受到不同的评价。
诸葛亮北伐时期,背景对诸葛亮来说比较有利。在政治上诸葛亮控制着实权,他是蜀国的开国元老之一。刘备死后主要由诸葛亮从夷陵战役中恢复蜀国,虽然诸葛亮本人控制了朝政,引起了李严等人的不满,但他廉洁勤政,打击官员腐败,理清了官员的管理。因此,诸葛亮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真诚支持,他的政治基础相对稳固。
舆论认为诸葛亮声称北伐是为了继承刘备的遗志,《出师表》中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这么一说就使得北伐成为蜀国的官方意志,舆论中很少有人敢反对。
事实上当时三国纷争魏国越来越强大,但还没有达到蜀国无法竞争的地步。然而蜀国失去了荆州,如果在北伐期间不选择偏安一隅,那等待蜀国的只有死路一条。这也是诸葛亮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够进行北伐。
对姜维来说当然他也可以拉刘备的旗帜。他甚至可以在官方舆论中加入诸葛亮的造势意愿。但是,姜维的现实背景毕竟不同。姜维上台后,魏国基本完成了与诸葛亮的统一此时,魏国的国力远强于诸葛亮时期的曹魏。另一方面,姜维这边的蜀国在北伐的消耗中才勉强恢复了活力。面对魏国,它完全处于劣势。
在政治上,姜维成为将军后,他也控制了朝政。费祎死后没有人能节制他。然而姜维掌控的权力被称为强权。与诸葛亮相比姜维的政治威望和舆论评价相比诸葛亮都要相差甚远。朝中和公众都尊重姜维,但他们并不真正爱戴姜维。此外,姜维还是是一个外来户,人们不能像信任诸葛亮那样信任姜维。姜维当然可以拉诸葛亮的虎皮来巩固他的政治威望,但要是那样诸葛亮北伐留下的问题也是姜维必须面对的。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损失不大,但仍加重了蜀人的负担。三年五年都没问题。我们可以忍受。然而,诸葛亮死后,还是维持北伐的态势,劳民伤财生灵涂炭,这一点就让百姓们忍无可忍了。
连年北伐的失败使蜀国的精英和下层民众失去了信心,逐渐对北伐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抵触情绪。姜维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他只能用自己的权利采取行政压制的方式迫使北伐。这样的结果自然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和怨恨。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具体战略也完全不同。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所以他做事会考虑更加周到一些。虽然诸葛亮和姜维北伐都消耗了蜀国的国力,但二者的程度完全不同。诸葛亮北伐期间常常只让部分军队参站,而且是经常性的见好就收,不好大喜功造成不需要的消耗。一旦战争进展不顺利就会立即撤军。因此,即使诸葛亮被打败损失也是很少的。
但姜维就不同了,他的北伐共进行了11次,费祎死后不受任何节制的他,几乎每一次北伐都是倾全国之力。虽然姜维的成就很好但蜀国的国力毕竟无法与魏相比。即使姜维每次都能占一点便宜,但蜀国的国力注定不可持续的让她这么折腾。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廖化建议姜维:“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强欲行难为之事。”
当然,诸葛亮北伐时也很多人反对北伐,但当时的情况对蜀国来说并不坏。此外,诸葛亮的北伐措施也比较恰当。因此,虽然诸葛亮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总体上人们对诸葛亮北伐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然而,在姜维北伐期间蜀国的国力无法支撑。姜维的激进北伐战略耗费人力和财力,也引起了朝廷和公众的不满。许多忠诚志士也反对北伐。
因此,姜维的北伐比诸葛亮更受批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姜维的北伐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失去大批名将和朝臣的情况下,姜维支撑着蜀国不断向魏国发动进攻,而且胜多败少这些成就是值得赞扬的。
你还知道哪些诸葛亮和姜维的故事,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