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营众谋士中,最受曹操器重甚至尊重的,首推荀彧荀文若,而给曹操当参谋长时间最长的,是荀攸荀公达。“彧及攸并贵重,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惲,荀攸常为谋主”,当时几乎是“曹与荀共治天下”,而戏志才郭嘉都是荀彧引荐来的后生晚辈。在曹操眼里,一个荀彧说话的分量,能顶十个郭嘉。但是当刘备走投无路前来投靠的时候,是程昱和郭嘉力劝曹操软禁或者干脆杀掉刘备,而料事如神算无遗策的荀彧荀攸叔侄却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三国演义》说荀彧领着包括程昱郭嘉在内的一班谋士都来劝曹操动手,那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的。正史中这对叔侄一般不发,倒是程昱郭嘉急得上蹿下跳抓耳挠腮。这时候就有人感到奇怪了:以荀彧荀攸的老谋深算,不可能看不出刘备是天下枭雄而且反复难养,怎么就不劝说曹操及早动手以绝后患呢?如果二荀开口,曹操很有可能就对刘备下手了,要知道当时“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曹操)以(荀攸)为军师”,可谓位高权重,这俩人说话,曹操也不好意思不听。
在说荀彧荀攸为什么不劝曹操杀掉刘备之前,还是来看看这二位是如何料事如神算无遗策的吧——这叔侄二人随便拉出来一个都会完虐被吹为“郭宇宙”的郭嘉郭奉孝。
咱们先来看荀彧,此公出身于颍川望族荀氏家族,荀彧的祖父荀淑“有子八人,号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当过济南相、叔父荀爽更是了不得,当过大司空。荀彧的年纪也不大,比侄子荀攸小六岁,比曹操更是小八岁,但是曹操几乎是把这个比自己小八岁的年轻人当做老师对待的——两人初次见面,曹操三十七岁,荀彧只有二十九岁(虚岁),初次见面就把奋武将军曹操乐坏了(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而后荀彧也不负曹操厚望,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长远战略规划。
当年曹操想打袁绍但又有点不敢,就向荀彧请教:“"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提出了“四胜论”给曹操打气,并且建议曹操派钟繇先安抚住马超韩遂解除后顾之忧,又灭掉吕布剪除了袁绍的潜在盟友,最后才集中力量跟袁绍决战。到了建安三年,曹操“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与袁绍的决战即将展开,孔融又出来泼冷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对此不屑一顾,明着是反驳孔融,实际是给曹操吃定心丸:“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荀彧还准确地预测了许攸的叛逃,《三国志》的记载言简意赅:“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就连曹操拿下荆州,也是荀彧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依计而行,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又轻松打跑了刘备。但是此后曹操野心膨胀想要称魏公加九锡,跟荀彧开始面和心不和,以至于荀彧郁郁而终,而荀彧的儿子荀惲也跟曹操的儿子曹丕不对付:“惲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曹丕)深恨惲。”看来荀彧父子都不太肯违背原则屈己事人,这一点倒是真不如郭嘉郭奉孝,郭嘉的马屁功夫是曾经令曹操都感到脸红不好意思,并且尴尬地笑了:“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下面咱们再来看荀攸,这个比叔叔荀彧还大六岁的侄子,是曹操最信任的参谋长:“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曹操曾亲自上表给汉献帝:“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于是汉献帝顺水推舟,封荀攸为陵树亭侯。曹操自己也亲口承认,在他的阵营中,除了自己,头号功臣是荀彧,二号功臣是荀攸,什么诸曹夏侯五子良将都是“功狗”,而程昱郭嘉更是靠边站,建安十二年,曹操“下令大论功行封”时说了汉高祖一样的话:“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曹操还效仿刘邦给张良的待遇让荀攸自己挑封地:“今天下事略已定矣,孤愿与贤士大夫共飨其劳。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户,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
在演义小说和后人的心目中,是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但是大家忘了一件事:黄忠阵斩夏侯渊,是受法正指挥的,而关羽斩颜良(曹军或关羽诛文丑),是荀攸指挥的。荀攸定计并指挥关羽(或曹军)斩颜良诛文丑,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得很详细,这里就不多说了,就连曹操水淹下邳生擒吕布也是荀攸的主意。当曹操火烧乌巢还没回军的时候,张郃高览跑来投降,留守大营的曹洪不敢开门接纳,也是荀攸最后拍板:“张郃这是受了袁绍的气才来投降的,咱们可不能犹豫不决失礼把他气跑了。”要是没有荀攸迎接张郃(不是曹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就不会被打得灰头土脸了。
也许是这个年长的侄子比年轻的叔叔荀彧更会做人,所以荀攸一直跟曹操关系融洽,荀攸生病的时候,曹丕去探视,也得规规矩矩礼貌周全:“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曹丕下拜,倒不是礼贤下士,而是他爹曹操有言在先:“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在曹操眼里,荀彧荀攸就是天上难找地上难寻的旷世奇才:“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但就是这样一对“进善不进不休,去恶不去不止”的叔侄,对潜在的“恶”刘备,不但建议曹操及早除去,甚至也不肯进“软禁”的善言,这就很让人费解了。反观程昱和郭嘉,“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郭嘉退而求其次(此人坚决不会硬顶曹操)建议曹操软禁刘备:“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最后眼看刘备要跑,荀彧荀攸还是默不作声,程昱郭嘉气急败坏地联袂去找曹操:“放备,变作矣!”曹操这才反过味儿来:“太祖恨不用嘉之言。”曹操对不用郭嘉之言是悔恨,但是对默不作声的荀彧估计就是痛恨了——荀攸是个参谋长,不说话情有可原,你荀令君是我的张良张子房呀,何不出一言相劝示警?
其实纵观荀彧的一生所作所为,我们不难找出荀彧在刘备问题上一言不发的深层原因:荀令君是忠于大汉王朝的,可能也曾经对刘备寄予厚望——有刘备在朝,也许能牵制一下曹操,起码能迟滞曹操封公称王加九锡乃至代汉自立的步伐。只可惜刘备也辜负了荀彧的期望,稍有风吹草动,马上就脚底抹油开溜了。曹操已经变得不可靠,而刘备又靠不住,荀彧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在对待刘备问题上,荀彧高屋建瓴,其实比任何人都能看清刘备的危险性,但是他还想把刘备留在都城甚至为他谋取重权,所以绝不会建议曹操杀掉或软禁刘备,但是劝曹操重用刘备,恐怕又怕引起多疑曹操的警觉,只好默不作声。而作为荀彧的侄子,看着叔叔默不作声,荀攸也只好保持沉默。他不是不想劝曹操杀刘备,而是不敢——辈分和地位在那里放着呢,他虽然比荀彧大六岁,但是他要敢违背叔叔的意愿,那也是不孝和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