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粒圈主 访问量:1137 更新时间:2023/12/27 4:58:43

提及刘禅此人,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于这个评价,倒也不是说人们对刘禅有任何偏见,主要原因就在于邓艾仅用两三千人便让他献出了成都,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倘若刘禅能够继续坚持作战,数千兵马想要攻下蜀国的都城,怕是也没有那么容易。

可让人疑惑的是,在刘禅投降以后,仅仅只写下“寨中山”这三个字,便让司马昭不敢杀他,这让群臣十分难以理解。

对此,司马昭只好耐心向群臣解释,不妨将这三个字倒着读。

那么在“寨中山”倒过来以后,“山中寨”这三个字又作何解释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刘禅的生平开始说起。

胸无大志

生于危难之际,长于巅峰之时,死于安乐之间。

如果说三国之中最幸福的人究竟是谁,相信刘禅是第二,没有任何人敢自称第一。

赵云七进七出将他从曹军阵营之中救出以后,似乎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将不再经受什么磨难。天塌下来,有他老爹刘备扛着。

即便老爹扛不住,五虎上将加卧龙诸葛,也足以让他无忧无虑。

从幼年到成年期间,刘备四处征战,帮助他打下坚实的基业。

蜀汉地区的建设,更是在诸葛亮的苦心经营下蒸蒸日上。

作为刘备的后人,刘禅有诸葛亮这样的贤臣,根本不需要操心什么事情,只需要相信诸葛亮,放权给诸葛亮即可。

我们假设诸葛亮如果最终真能够出祁山平定中原,那么刘禅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

更关键的是,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还帮助刘禅除掉了最大的威胁——刘封

尽管世人都清楚,刘备曾经提出有意传位给刘封,但刘禅出生以后,这一点就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诸葛亮所言:“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直接宣布了刘禅与刘封两人的最终结果。

从此以后,刘禅便安心快乐地就职皇帝。

不过时至今日,不少人依旧认为刘禅拖了诸葛亮的后腿。可试想一下,假设蜀汉后主不是刘禅,而是另一个富有才能,但对诸葛亮保持一定猜疑的人,六出祁山真的出得去?

古往今来多少能征善战的将军,皆因战功而受到君王猜忌,这难道还不够警示。

因此,胸无大志的刘禅,其实正是对诸葛亮最大的支持。

要知道即便是刘备,也曾经因为不听劝告发兵攻吴,最终导致夷陵之战大败而归,病逝白帝城。如果刘备能够更加理性一些,结果或许又会是另外一番光景。

只求自保

从刘禅的生平以及刘禅的志向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天下纷争,刘禅一方面是没有任何经验,另外一方面则是没有任何志向。

内部朝政,诸葛亮提前帮自己安排得十分妥当,再加上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自己根本不用操心。

至于对外军事,又诸葛亮征战沙场,自己同样不用担忧。

可也正因如此,当诸葛亮倒下,姜维九伐中原始终没能取得什么成效以后,刘禅对于突如其来的魏军,自然畏惧不已。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理想抱负的君王来说,想让他对自己的国家和臣民负责,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如果按照现代话语来说的话,当时的刘禅,其实就已经处于“开摆”的状态之中。

不过刘禅其实也是聪明的,对于司马昭的试探,寨中山三个字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权势于我如浮云,我心中所想,不过是做一个山中的散人而已,希望大将军(司马昭)能够容得下我这个山中野人”。

结合此前“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司马昭对刘禅的防备心理,自然降到了最低。

如此胸无大志的君王,何须继续防范他呢?如果自己还要追究将其赶尽杀绝的话,只会让天下人耻笑,所以司马昭也不敢杀他。

不仅如此,司马昭还特意让刘禅当了一个安乐公,不仅是为了羞辱刘禅,同时也是告诉所有还想负隅顽抗的蜀汉子民:你们的君王都已经投降,你们又何必继续反抗?

对于刘禅而言,不仅保存了性命,还有了爵位和生活的保障,已经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只是曾经六出祁山的诸葛亮与九伐中原的姜维,不知道他们又会作何感想。

尤其是姜维,最终一计害三贤导致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但此时自己的君王却乐不思蜀,相信这也是人们之所以会对刘禅感到厌恶的重要原因之一。

标签: 刘禅司马昭诸葛亮刘备姜维

更多文章

  • 司马昭之心,路人并没看穿,当年他也许被人误会了

    历史解密编辑:老土历史标签:司马昭,曹操,司马懿,曹丕,曹魏,荀彧

    公元260年6月2日,一群宦官、护卫组成了一支杂牌军,簇拥着一个19岁的少年杀气腾腾直奔晋公司马昭府邸。这位少年就是曹魏当时的皇帝曹髦,从他嘴里,诞生了一句至今都让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满大街骂司马昭小曹同学说这话的意思是,司马昭的目的是逼他退位,自己当皇帝,这件事曹魏全国都

  • 刘禅投降后写了三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禅,司马昭,刘备,蜀汉,诸葛亮

    作为亡国之君的下场,一般来说都是十分凄惨的,即便是遇到一些比较开明的皇帝,在对待前朝皇室的时候,也会做得比较绝情,甚至是将其连根拔除,彻底地免除后患。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一些亡国之君,在朝代或者国家灭亡之后,受到了敌人的优待,这也很正常。蜀汉后主刘禅在蜀汉政权被曹魏攻灭之后,就得到了很好的对待,不仅没

  • 司马昭还未称帝,贾充就弑杀曹髦,司马昭为什么不杀了他以安民心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科技侃标签:贾充,曹髦,曹爽,晋朝,曹魏,司马昭,史说三国

    曹操和司马家都有一件很相似的事情,就是把天子掌握在手里当傀儡。但这对臣子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曹操的天下是他南征北战一路打下来的,所以有雄厚的班底,有元从派,亲族,依附派系等。司马家没有这种雄厚的班底,他们的一切都是源于曹家,是真正的寄生在曹家上然后夺权的。所以,对于司马家来说,最缺乏的就是忠诚于自己的

  •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臣子不解,司马昭:倒着念

    历史解密编辑:吕肥肥来搞笑标签: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说到刘备,世人无不赞扬,就连曹操也对他敬佩有加,称他为“英雄”。确实,能在乱世之中抓住机遇完美逆袭的人并不多,刘备不但完成了逆袭,而且还建立了蜀汉,这一点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相较之下,刘备的继承者刘禅就显得差多了,与他的父亲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人们一听到此人,无不用“扶不起”来形容。然而,刘禅真的

  •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权,为何没有发生内斗?

    历史解密编辑:奈斯趣世界标签:曹魏,曹操,袁绍,汉朝,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史说三国

    三国历史中,兄弟内斗屡见不鲜。比如最早的袁绍家族,顶着四世三公的名头,却也免不了手足之间的兵戈相向。先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之间,因为嫡庶之别而互相看不惯,明明是一家人,却势如水火。要知道,当时的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个个都是一流军阀,实力强横。如果这兄弟俩要是联手,估计也就没曹操什么事儿了。

  • 司马昭要杀刘禅,刘禅在门上刻下了3个字,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历史解密编辑:大事汇集站标签:刘禅,蜀汉,三国,司马昭,诸葛亮,曹操手下

    说起三国,几乎是妇孺皆知。毕竟《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但《三国演义》并非正史,七分真,三分假则是对此书最恰当的描述。不过尽管如此,却不能否认此书的价值。当然,对于这段时期,不少人最为熟悉的则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还有五虎将,但是对于这段历史的“结尾”,却很陌生,就拿笔者来说

  • 曹家最后的血性——曹操的重孙子持剑讨伐司马昭,慨然赴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曹操,曹髦,曹家,贾充,诗人,汉朝,东汉,司马昭,司马师,史说三国

    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元子攸这是一个皇帝评论另外两位皇帝的一句话,元子攸是北魏第十二位皇帝,在位时用剑亲手杀了权臣尔朱荣。他的学习对象就是,曹操的重孙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高贵乡公曹髦(mao),曹髦面对权臣司马昭,没有和汉献帝那样苟且偷生,而是拿起剑杀向司马昭……聪明好学,少年即位曹髦生于正

  •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懂,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成王败寇,自古以来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如此。有许多手下败将只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也有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一劫。刘禅就是后者之一。当刘禅落到了魏国的手中之后,他果断选择了投降,但尽管如此司马昭还是对其十分不放心,担心刘禅东山再起的那一天。不过就因为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就放弃杀他了,百官

  • 司马昭杀嵇康并非钟会谗言陷害,而是嵇康祸从口出,惹下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嵇康,钟会,司马昭,司马氏,毌丘俭,诸葛亮,司马师,竹林七贤,拨弦乐器,史说三国

    熟悉中国文化的网友肯定对嵇康的名字有所耳闻,他作为竹林七贤中最为出名的一位而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风靡世界之后,嵇康和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位三国时期的贤才,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被司马昭公开处死,而广陵散也从此称为绝响。对于司马昭处死嵇康的原因,主流的历史圈

  •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曹操,刘备,曹髦,曹爽,司马昭,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氏,舆论控制,三国演义,史说三国,中国古文献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引言:纵观历史,“勇武不可取、套路得人心”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舆论控制正是政客们惯用的套路。本文将从三国里最强的舆论控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为你解析为什么群雄逐鹿失意场,三家最终归了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