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权,为何没有发生内斗?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权,为何没有发生内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奈斯趣世界 访问量:4046 更新时间:2023/12/9 18:39:34

三国历史中,兄弟内斗屡见不鲜。比如最早的袁绍家族,顶着四世三公的名头,却也免不了手足之间的兵戈相向。

先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之间,因为嫡庶之别而互相看不惯,明明是一家人,却势如水火。要知道,当时的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个个都是一流军阀,实力强横。如果这兄弟俩要是联手,估计也就没曹操什么事儿了。

而后来袁绍家里的几个儿子,也完美继承了袁家兄弟内斗的传统。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争权夺利,导致袁家实力在内讧中不断衰落,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

当然,就算是一代枭雄曹操,也免不了儿子们争夺继承人这样一个尴尬局面,曹丕和曹植当年也没少给曹操惹麻烦。而同为三国主角的孙权,晚年也面临着二宫之乱的情况。

所以,在权力面前,所谓的手足亲情,真是淡薄如水。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后来居上的司马懿家族,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个个都是当世人杰,一代枭雄。可是在司马家当权之时,兄弟俩并没有发生过内斗,这使得司马家的权力一直都是在平稳的过渡,最终一统天下。

这个得分两方面来讲。

首先,司马家的两兄弟虽然个个都称得上是人中龙凤,但是两者能力还是有差距的。哥哥司马师明显要强于司马昭。换句话讲,司马昭还没资格和他哥哥斗。

首先司马师作为长子,乃是司马懿钦定的接班人,司马家的少主。这是明面上的实力碾压,司马昭从娘胎里就已经输了一成。

再者,就从个人能力上讲,司马昭也比不过哥哥司马师,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造高平陵之变中。

当兄弟俩得知父亲要起事的时候,司马昭慌得不得了,晚上连觉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宛若常人,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由此可见,司马师要比弟弟沉稳许多。这也是为何,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会把控制京都的重任交给司马师,而让司马昭打酱油,原因就是担心司马昭坏事儿。

而司马懿去世之后,权力都被司马师接管,他在曹魏拥有绝对的权威。司马昭的地位和权力,根本没法和司马师相提并论,只能是跟在哥哥后面辅佐。

当然,除了哥哥司马师太强势以外,当时的天下形势,也不适合司马昭搞事情。高平陵之变过后,虽然司马家独揽曹魏大权。但其权势还没有攀上顶峰,司马家其实也是内忧外患不断,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执政时,姜维多次北伐曹魏,东吴也趁火打劫。

此外,司马懿在世时,一直压制曹操的后人和家族,司马懿一病故,曹氏家族随时都会对司马氏两兄弟进行报复和诛杀,这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一直担心的,所以他们两更不会为权利反目成仇,如果一旦两人不抱团,不拧成一根麻绳,随时会被曹氏家族逐个击破,直至生死人手,这也是他两兄弟最大的政治考验。

总之,对于当时的司马家来讲,外有蜀汉与东吴这两个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内部又有许多忠心曹魏的文臣武将想要扳倒司马家,而且头上还顶着一个郭太后。如果此时司马家搞内讧,无疑是给了别人以可乘之机。

以唐太宗为例。唐太宗在唐朝建立以前,虽然和李建成有矛盾,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矛盾。因为此时创业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创业没成功,争斗就没意义。

司马家此时的情况也是如此。

如此境遇之下,司马兄弟忙于处理内忧外患,自顾不暇,大部分时间都是司马师在外平定外患,司马昭在内镇守大本营,哪有时间互相残杀?

比如司马师上台后的第一年,第一件事就是伐吴,结果被诸葛恪击败,并没有什么收获。

紧接着第二年,膨胀的诸葛恪又集结二十万大军攻魏,司马师不得不率军抵御,好歹是打赢了,找回了场子。

第三年,好不容易不打仗了,后方大本营又开始不安分了。逐渐长大的魏帝曹芳,开始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于是联合了夏侯玄等一众大臣搞政变。好在司马师操作得当,避免了被翻盘的危机。

第四年,除了政敌,换了皇帝的司马师算是把内部整顿妥当了。可谁知道,因为自己之前废帝的举措,导致终于曹魏皇室的淮南军团再度叛乱,司马师不得不率军镇压。而最终,司马师虽然平定了叛乱,但自己也因为眼疾复发,没多久就去世了。

由于自己没有子嗣,唯一一个儿子,还是从弟弟司马昭那里抱养过来。所以最终司马家的权力被弟弟司马昭接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师执政时,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以及司马家族,都面临政敌的挑战和威胁,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当时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内讧,他们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兄弟同心,平定外部敌人了。

当然,这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司马昭根本就没有和哥哥去争权的必要,因为哥哥无后,日后司马家的大权还是要落到自己儿子手里,怎么算都不亏。

不过,话说回来,司马家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这样的命运。司马家一统天下之后没多久,就爆发了号称史上最大规模亲戚打架事件的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司马家的王朝覆灭。

更多文章

  • 司马昭要杀刘禅,刘禅在门上刻下了3个字,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历史解密编辑:大事汇集站标签:刘禅,蜀汉,三国,司马昭,诸葛亮,曹操手下

    说起三国,几乎是妇孺皆知。毕竟《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但《三国演义》并非正史,七分真,三分假则是对此书最恰当的描述。不过尽管如此,却不能否认此书的价值。当然,对于这段时期,不少人最为熟悉的则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还有五虎将,但是对于这段历史的“结尾”,却很陌生,就拿笔者来说

  • 曹家最后的血性——曹操的重孙子持剑讨伐司马昭,慨然赴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曹操,曹髦,曹家,贾充,诗人,汉朝,东汉,司马昭,司马师,史说三国

    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元子攸这是一个皇帝评论另外两位皇帝的一句话,元子攸是北魏第十二位皇帝,在位时用剑亲手杀了权臣尔朱荣。他的学习对象就是,曹操的重孙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高贵乡公曹髦(mao),曹髦面对权臣司马昭,没有和汉献帝那样苟且偷生,而是拿起剑杀向司马昭……聪明好学,少年即位曹髦生于正

  •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懂,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成王败寇,自古以来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如此。有许多手下败将只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也有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一劫。刘禅就是后者之一。当刘禅落到了魏国的手中之后,他果断选择了投降,但尽管如此司马昭还是对其十分不放心,担心刘禅东山再起的那一天。不过就因为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就放弃杀他了,百官

  • 司马昭杀嵇康并非钟会谗言陷害,而是嵇康祸从口出,惹下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嵇康,钟会,司马昭,司马氏,毌丘俭,诸葛亮,司马师,竹林七贤,拨弦乐器,史说三国

    熟悉中国文化的网友肯定对嵇康的名字有所耳闻,他作为竹林七贤中最为出名的一位而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风靡世界之后,嵇康和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位三国时期的贤才,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被司马昭公开处死,而广陵散也从此称为绝响。对于司马昭处死嵇康的原因,主流的历史圈

  •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曹操,刘备,曹髦,曹爽,司马昭,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氏,舆论控制,三国演义,史说三国,中国古文献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引言:纵观历史,“勇武不可取、套路得人心”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舆论控制正是政客们惯用的套路。本文将从三国里最强的舆论控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为你解析为什么群雄逐鹿失意场,三家最终归了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

  • 为什么说司马昭开了一个弑君的坏头?

    历史解密编辑:潍水仙儿标签:董卓,崔杼,贾充,赵高,刘辩,少康,司马昭,史说三国

    在司马昭之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臣弑君事件有以下几起:夏朝的大臣寒浞弑君当时,摄政的后羿陪同夏王帝相外出打猎时,将一应国事托付给大臣寒浞。寒浞却趁机发动政变夺权,先是杀死后羿,后又逼死帝相。谁知,寒浞还没来得及得意一番,部下却突然发动叛变,并趁机将寒浞及全家捉拿后送给帝相的遗腹子少康。结果,寒浞被

  • 曹髦被杀后,两位官员抱尸痛哭,司马昭为何不敢加害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曹髦,司马昭,贾充,司马懿,曹魏,司马师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亲率宫中护卫前去讨伐权臣司马昭。在贾充的指示下,太子舍人成济手持长戈将曹髦刺死。朝中官员畏惧司马昭的权势,根本不敢前去吊唁,可是有两个人却不怕,他们抱着曹髦的尸体痛哭。然而,司马昭却不敢将这两个人治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俩人是谁?根据史书

  • 司马昭对一个要害官职的轻视让家族背上了弑君的千古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曹操,曹魏,曹髦,司马昭,司马师,史说三国

    曹魏皇帝曹髦之死是司马昭此生最大的黑历史。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将司马昭的人设毁于一旦,甚至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鲜为人知的是,弑君是司马昭一党在局势濒临失控时的应激反应。本鬼个人认为局势濒临失控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司马昭轻视了一个要害官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至许昌,取得了“挟天子

  • 司马昭为何选择用“晋”作为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昭,曹魏,魏国,司马懿,蜀汉,司马炎,曹操,三国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而在之前司马昭已经派兵消灭了蜀汉,所以在蜀汉和曹魏相相继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司马炎来说,其建立的西晋王朝之所以用“晋”作为国号,主要是因为司马昭被曹魏封为晋公

  • 司马昭弑杀曹髦后,只有两位大臣前去痛哭,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司马昭,曹髦,贾充,弑杀,司马懿,司马师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曹魏皇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就司马昭弑君来说,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魏都洛阳的事件。彼时,曹魏皇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