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昭之心,路人并没看穿,当年他也许被人误会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并没看穿,当年他也许被人误会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土历史 访问量:1699 更新时间:2024/1/14 14:40:06

公元260年6月2日,一群宦官、护卫组成了一支杂牌军,簇拥着一个19岁的少年杀气腾腾直奔晋公司马昭府邸。这位少年就是曹魏当时的皇帝曹髦,从他嘴里,诞生了一句至今都让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满大街骂司马昭

小曹同学说这话的意思是,司马昭的目的是逼他退位,自己当皇帝,这件事曹魏全国都知道。从曹髦当时的处境来说,可以理解他的想法。自从高平陵政变以来,曹魏天下名义姓曹,实际上执行的都是司马家的命令,曹髦的前任皇帝曹芳就是被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废掉的。

曹髦上台这几年,始终是个傀儡,国家的军事、外交、内政,一律都是司马家的人说了算。尽管司马师死了,他弟弟司马昭又继承了哥哥的地位,曹髦一点办法没有。就在曹髦动手之前,司马昭已经封晋公、加九锡、假黄钺,离皇帝只差一步。

当初曹髦曾祖曹操就当到司马昭这个位置,后来曹丕有样学样,做到这个位置以后,安排了禅让仪式,让汉献帝把国家交给他。如今,司马昭也做到这一步,曹髦很自然认为,他下一步就是逼自己退位,所以曹髦抢先动手,然后被人杀死了。

这个司马昭好阴险

曹髦死了,司马昭也就彻底失去了澄清“司马昭之心”这个指控的机会,他到底要不要学曹丕,最后逼曹髦退位呢。今天,当事人都已经死光了,我们只能推测。从当时的情形看,司马昭动手的概率比较低,曹髦还是猜错了。

首先,没有必要。

当时,曹魏上下已经完全拿捏在司马家族手里,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是司马昭手里的重要工具。时间是站在司马昭一边的,他没有任何理由要急着将曹髦赶下台。

就在这一年,国内诸葛诞的叛乱刚了结,如何铲除与诸葛诞相关的势力让司马昭很头疼;蜀汉的姜维刚刚恢复大将军职位,随时打算北伐,而东吴方面也正虎视眈眈,这些事才是司马昭当时最关注的事情,他压根没有注意到小皇帝。

诸葛诞

因此,对于司马昭而言,当时没有必要解决曹髦,曹魏的皇帝迟早是他们司马家的,不用

急于一时,当时有更多更要紧的事情要处理。

其次,时机不对。

从曹操到司马懿再到司马昭,所有这些野心家们都想当皇帝,但是,他们都没能如愿,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时机不对。

曹操面临的问题是,他本人出身并非豪门,而东汉末年讲究出身门第,这使得他在号令天下时处处被动。这不单单是曹操一个人的问题,蜀汉和东吴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曹操的解决方式是恩威并施,既提拔重用这些豪门出身的人,也对那些不听话的豪门重点打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荀彧。荀彧出身著名的颍川荀氏,早年跟随曹操,为曹操所倚重,但是后来曹操流露出取代汉献帝的意图时,荀彧立即表示反对,随即遭到曹操的弃用,随后不久就离世,许多人怀疑是曹操派人动的手。

影视剧里的荀彧

这就是曹操的态度,要么为我所用,要么就弄死你。只是曹操当时并没有完全收拾好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曹魏内部仍有许多像荀彧那样的反对势力,因此如果匆忙称帝,恐怕很难持久。

而曹丕则背叛曹操的收服策略,改为收买。他制定出九品中正制,保证了世家大族可以世代为官,世家大族们当然拥护曹丕当皇帝,从此造成世家大族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开了魏晋门阀政治。

曹丕实际上背叛了曹操

而到了司马昭这一代,他只能推动门阀政治,继续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但是,高平陵政变期间,司马懿痛下杀手,得罪了许多士族,因而此后多年,曹魏反叛不断,都是在对抗司马家族的统治,如何摆平这些士族成了司马昭最大的难题,这件事没完成,他也不可能篡位。

第三、司马昭真软了。

早年高平陵政变之后,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对于反对司马氏的势力,一律采取高压政策,动不动就采取株连方式扩大杀人范围,夷三族是当时最普遍的杀人范围。而到了司马昭掌权时期,姿态已经放软了许多,为了争取士族支持,司马昭尽量少杀慎杀。

影视剧里的司马懿

比如诸葛诞反叛失败,司马昭仅处罚诸葛诞,将他夷三族,其他人能放过的都放过。而曹髦这次刺杀司马昭,司马昭大怒之下,将杀人的成济处死以外,并没有对曹家太过为难,仅处死尚书王经。若是司马懿还活着,恐怕曹氏家族又要血流成河。

因此,从以上三点来看,司马昭之心,恐怕还不至于要马上动手,逼曹髦下台。只是当时曹髦感觉到司马昭对他的压力,丧失了判断,枉送了性命。

标签: 司马昭曹操司马懿曹丕曹魏荀彧

更多文章

  • 刘禅投降后写了三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禅,司马昭,刘备,蜀汉,诸葛亮

    作为亡国之君的下场,一般来说都是十分凄惨的,即便是遇到一些比较开明的皇帝,在对待前朝皇室的时候,也会做得比较绝情,甚至是将其连根拔除,彻底地免除后患。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一些亡国之君,在朝代或者国家灭亡之后,受到了敌人的优待,这也很正常。蜀汉后主刘禅在蜀汉政权被曹魏攻灭之后,就得到了很好的对待,不仅没

  • 司马昭还未称帝,贾充就弑杀曹髦,司马昭为什么不杀了他以安民心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科技侃标签:贾充,曹髦,曹爽,晋朝,曹魏,司马昭,史说三国

    曹操和司马家都有一件很相似的事情,就是把天子掌握在手里当傀儡。但这对臣子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曹操的天下是他南征北战一路打下来的,所以有雄厚的班底,有元从派,亲族,依附派系等。司马家没有这种雄厚的班底,他们的一切都是源于曹家,是真正的寄生在曹家上然后夺权的。所以,对于司马家来说,最缺乏的就是忠诚于自己的

  •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臣子不解,司马昭:倒着念

    历史解密编辑:吕肥肥来搞笑标签: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说到刘备,世人无不赞扬,就连曹操也对他敬佩有加,称他为“英雄”。确实,能在乱世之中抓住机遇完美逆袭的人并不多,刘备不但完成了逆袭,而且还建立了蜀汉,这一点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相较之下,刘备的继承者刘禅就显得差多了,与他的父亲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人们一听到此人,无不用“扶不起”来形容。然而,刘禅真的

  •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权,为何没有发生内斗?

    历史解密编辑:奈斯趣世界标签:曹魏,曹操,袁绍,汉朝,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史说三国

    三国历史中,兄弟内斗屡见不鲜。比如最早的袁绍家族,顶着四世三公的名头,却也免不了手足之间的兵戈相向。先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之间,因为嫡庶之别而互相看不惯,明明是一家人,却势如水火。要知道,当时的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个个都是一流军阀,实力强横。如果这兄弟俩要是联手,估计也就没曹操什么事儿了。

  • 司马昭要杀刘禅,刘禅在门上刻下了3个字,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历史解密编辑:大事汇集站标签:刘禅,蜀汉,三国,司马昭,诸葛亮,曹操手下

    说起三国,几乎是妇孺皆知。毕竟《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但《三国演义》并非正史,七分真,三分假则是对此书最恰当的描述。不过尽管如此,却不能否认此书的价值。当然,对于这段时期,不少人最为熟悉的则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还有五虎将,但是对于这段历史的“结尾”,却很陌生,就拿笔者来说

  • 曹家最后的血性——曹操的重孙子持剑讨伐司马昭,慨然赴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曹操,曹髦,曹家,贾充,诗人,汉朝,东汉,司马昭,司马师,史说三国

    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元子攸这是一个皇帝评论另外两位皇帝的一句话,元子攸是北魏第十二位皇帝,在位时用剑亲手杀了权臣尔朱荣。他的学习对象就是,曹操的重孙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高贵乡公曹髦(mao),曹髦面对权臣司马昭,没有和汉献帝那样苟且偷生,而是拿起剑杀向司马昭……聪明好学,少年即位曹髦生于正

  •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懂,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成王败寇,自古以来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如此。有许多手下败将只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也有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一劫。刘禅就是后者之一。当刘禅落到了魏国的手中之后,他果断选择了投降,但尽管如此司马昭还是对其十分不放心,担心刘禅东山再起的那一天。不过就因为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就放弃杀他了,百官

  • 司马昭杀嵇康并非钟会谗言陷害,而是嵇康祸从口出,惹下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嵇康,钟会,司马昭,司马氏,毌丘俭,诸葛亮,司马师,竹林七贤,拨弦乐器,史说三国

    熟悉中国文化的网友肯定对嵇康的名字有所耳闻,他作为竹林七贤中最为出名的一位而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风靡世界之后,嵇康和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位三国时期的贤才,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被司马昭公开处死,而广陵散也从此称为绝响。对于司马昭处死嵇康的原因,主流的历史圈

  •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曹操,刘备,曹髦,曹爽,司马昭,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氏,舆论控制,三国演义,史说三国,中国古文献

    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论三国里的舆论控制引言:纵观历史,“勇武不可取、套路得人心”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舆论控制正是政客们惯用的套路。本文将从三国里最强的舆论控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谈起,为你解析为什么群雄逐鹿失意场,三家最终归了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

  • 为什么说司马昭开了一个弑君的坏头?

    历史解密编辑:潍水仙儿标签:董卓,崔杼,贾充,赵高,刘辩,少康,司马昭,史说三国

    在司马昭之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臣弑君事件有以下几起:夏朝的大臣寒浞弑君当时,摄政的后羿陪同夏王帝相外出打猎时,将一应国事托付给大臣寒浞。寒浞却趁机发动政变夺权,先是杀死后羿,后又逼死帝相。谁知,寒浞还没来得及得意一番,部下却突然发动叛变,并趁机将寒浞及全家捉拿后送给帝相的遗腹子少康。结果,寒浞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