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第一个起兵作乱的王爷,吴王刘濞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历史上第一个起兵作乱的王爷,吴王刘濞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纪录馆长 访问量:2695 更新时间:2024/1/25 3:34:11

吴王刘濞被号称历史上最悲催的王爷,精心准备三十年,联合六国进行叛乱,声势浩大,气冲斗牛,但结果是仅仅三个月,一切便都土崩瓦解,实在令人吹嘘。

吴王刘濞凭借着什么,让吴国百姓一心随自己叛乱?

但是有一点不得不说一下,吴王刘濞起兵作乱,及短的时间内便征集二十万大军,可见刘濞还是有些民心,很受百姓爱戴的,那么刘濞是靠什么获得民心的呢?

影视剧中吴王刘濞形象

我认为刘濞之所以能得民心,主要原因有二:

刘濞虽然一心准备起兵谋反,是个乱臣贼子,但是刘濞却不是个小气的人。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

史记中记载,吴国有铜山,刘濞便召集天下亡命徒为他铸钱,还将海水煮成盐贩卖,所以吴国不交赋税,国家也相对富饶。

古代铜钱

其实,史记中这段记载是贬低吴王刘濞的,指刘濞获得钱财开路不正。但是却也可以从中得出两点信息,一是吴国有两大支柱产品,国家很富强;二是刘濞不用老百姓上交赋税,百姓生活的相对轻松富足。我想这是刘濞得民心的原因之一。

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

除了百姓不用交赋税,吴国的士兵能够挣取相应的报酬,而且刘濞还会定期去慰问有才能的人。因此,除了百姓的支持,刘濞还渐渐的收获了军心,和精英人士的支持。这是刘濞得民心的原因之二。

吴王刘濞与宾客

在加上刘濞经过三十多的苦心经营,在吴国的土地上,刘濞还是有些威望的。

而刘濞之所以能够不收百姓赋税,礼贤有才能的人是有两个前提条件的,一是自己有两大支柱产业,钱财富足,且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二是自己一心准备谋反事业,需要吴国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影视剧中吴王刘濞形象

因此,刘濞才会如此去做,并不是说他真的就是贤君,爱民之人。

刘濞有钱有人又是土皇帝,为何非要进行造反事业呢?

有很多人不理解,刘濞有钱有人有权,割据一方为土皇帝,为何非要冒着灭九族的风险进行造反呢?

这与三十年前发生的一起悲痛的故事有关。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

在孝文帝时期,吴国太子也就是刘濞的儿子进京拜见皇帝,刘濞属于是孝文帝的侄子晚辈,因此,孝文帝便让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刘去陪伴他,这本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意外就发生在刘启于吴太子相处的过程中,吴太子的老师都是楚地人,而刘濞又很娇惯吴太子,导致吴太子目中无人,对当朝太子也不尊敬。

影视剧中少年刘启形象

刘启为当朝太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人,因此无论是谁到自己的地界了,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而吴太子却不愿盘着卧着。

终于,在一次下棋的过程中,刘启发怒于两耳争执的过程中,拿起棋盘砸向吴太子的脑袋,而这一砸就将吴太子给打死了。

当朝太子杀人自然不可能给偿命,虽然吴太子也是当今最贵重的人之一。孝文帝很抱歉的将侄子的尸体送回吴国进行安葬。

这时,刘濞虽然没有说出要严惩杀人凶手的话语,但是也发现出了他的不满,刘濞是这样做的:

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史记》

刘濞看着自己宠爱的儿子的尸体送回自己的封地痛心疾首,心中充满了怨恨,说道:“天下哪里都是一样,死在了长安就葬在长安,为何还要送回吴国”,于是刘濞又派人将尸体送回长安。并且刘濞至此之后,称病不在入朝,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影视剧中刘恒形象

儿子的惨死使刘濞萌生出了造反的想法,而后大臣们的不断进言则坚定了刘濞造反的决心。

儿子身葬长安之后,刘濞不在上朝,对此,由于是孝文帝自己的儿子将刘濞的儿子打死,孝文帝很是愧疚,因此,对于刘濞的不敬行为也没有追究,反而是赐给了刘濞一副拐杖,意思是说刘濞年龄大了,以后可以不入朝了。

孝文帝对刘濞的不敬没有说什么,但是不代表当朝众大臣没有想法。众臣纷纷进言,刘濞已起反叛之心,早晚会进行谋反,要早加提防或斩草除根。

影视剧中晁错形象

孝文帝对此言论虽然没有发表看法,但是却对刘濞影响颇大,要知道乱臣贼子的帽子是谁都戴不起的,而刘濞身处朝廷之外,对朝中之事无法掌握,所以起了危机之感。现在还好,孝文帝做皇帝,不会对自己怎么样,那么若孝文帝百年之后,那个打死自己的儿子的人继承了皇位,又会如何呢?因此,刘濞随着朝中的声音越大,越加的坚定了自己造反的想法,精心准备三十年以防不测。

汉景帝削藩政令下,吴王刘濞反兵起!

事实也如刘濞所料,在刘启登基后,身边的人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刘启进行游说,终于坚定了刘启削藩的决心,其中又以刘启的老师晁错对刘启的影响最大。

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

晁错大谈藩王的危害,削藩的好处,晁错认为早削藩为小痛,晚削藩要大痛。深深的打动了刘启,坚定了刘启削藩的决心。

影视剧中刘启形象

面对汉景帝刘启的削藩令,刘濞迅速施以对应的手段,首先是一次煽动民心的演讲!

“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史记》

刘濞称我已经六十二岁了,我自己为将,我的小儿子才十四岁,也要身先士卒,凡是比我年纪小的,比我儿子年纪大的,都应该从军随我征战。就这样刘濞很快的便集结了二十万大军。

影视剧中刘濞形象

其次,刘濞怕自己的力量不足,又联系其他六国共同叛乱,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而除了七国外,刘濞还联系了南越、匈奴等人支持自己,给予自己各种援助,因此,七国之乱起始声势浩大大有一举攻破长安城之声势,连方便皇帝汉景帝刘启都乱了方寸。

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为何三个月便被平息?

七国之乱声势浩大,但是短短的三个月便将苦心准备三十年的家底挥霍而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几十万叛军三个月便速败了呢?

一、以小撼大

七国之乱看似声势浩大,但是在整个汉王朝的版图中还是相对较小的。因此,叛军的整体实力还是不足,倘若以雷霆之力直入长安,或许还有一些机会,但是刘濞却没有做到,反而遇到第一个强敌梁国便止步于此了。

二、兵不精,将不良

叛军的数量虽然多,仅刘濞便召集二十万大军,但是这些士兵的质量参差不齐,单说士兵的年龄吧,从十四岁到六十二岁的都有。而好王朝正规军则是清一色青壮年士兵,其中又以周亚夫的细柳营为最,两者相比完全是特种兵和普通士兵的差距。

古代军队作战

而刘濞虽然礼贤下士,收拢了不少人才,但是却没有可以扛得起大旗的将领。因此,刘濞一方,兵不精将不良,也是最后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各自为战

刘濞叛乱有七个国家参加声势浩大,但是其中的一个弊端也十分的明显,那便是各自为战,每个亲王考虑的均是如何自己利益最大化,因此,人心不齐,无法将力量最大化,甚至有的人在关键时刻临时倒戈。这也是七国之乱失败的一个原因之一。

四、主帅不才

身为七国叛乱之首的刘濞,虽然有雄心壮志,却无主帅之才。既没有韬略,也没有战术天赋,会的仅仅是带兵冲锋,能打赢则打,打不赢打了在退,在其发起叛乱,攻击失败,锐气尽失后,迎接他的自然是失败。

时刻录品历史:

刘濞于天下安定之时发动叛乱,不得民心;刘濞以小搏大,实力较弱,更别提能够大力破万法了;敌人不蠢,相反敌人很精明,蠢的是自己;刘濞勾结异族而攻打本族,于道义上处于不利。

综上,刘濞哪里有不败的道理,败是肯定要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而其三个月速败,那是因为遇到了能够速败敌人的周亚夫,倘若遇到的是别人,或许可以坚持的久一些。

喜欢时刻录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标签: 刘濞吴王爱戴吴国北魏孝文帝刘启

更多文章

  • 吴王刘濞掀起七国之乱,反谋四十年,是什么引爆了叛乱的火药桶?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刘濞,吴王,吴国,刘邦,刘恒,周亚夫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打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掀起了一次足以毁灭任何王朝的农民起义。倘若秦朝没有推行绝对的郡县制,在远离咸阳的边远之地设立亲王封国,让国王与诸侯们去镇守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那么陈胜吴广也掀不起这么大的风浪,赵高也不可能只控制了一个朝廷,就控制住了整个国家。亲王封国在外震慑谋

  • 《是对权利的向往还是对损失的厌恶—看刘濞从吴王到叛贼的转变》

    历史解密编辑:梦回遇景标签:刘濞,吴王,吴国,景帝

    文|挹洗俏月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前三年,因在孝文帝时吴王刘濞(bi)的太子在宫中与皇太子饮酒下棋时因棋路与皇太子发生争执出言不逊,皇太子就拿起棋盘砸去,把吴太子打死了。事后朝廷把吴太子灵柩送回吴国,刘濞却认为同是刘家宗亲,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就好了,何必送回吴国,复又送灵回长安埋葬。从此,吴王推脱有

  • 七王之乱:和景帝争天下的吴王刘濞,曾势如破竹,为啥最后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濞,吴王,吴国,刘邦,楚王,刘恒,周亚夫,汉景帝,七王之乱

    西汉王朝建立后内忧外患,外有匈奴人的威胁,内部则派系林立,有抱团的功臣集团,有野心勃勃的异姓诸侯,有实力强大的外戚,及后来取代异姓诸侯的宗室。刘邦和吕雉,摆平了异姓诸侯,非刘氏者不能为王。但随着宗室诸侯的日益做大,他们对中央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到了汉景帝时期,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汉景帝刘启继位后,

  • 吴王刘濞苦心钻研出韩信声东击西之计,却为何被周亚夫轻松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刘濞,吴王,韩信,灌婴,灌夫,秦朝,周亚夫,春秋战国

    军令如山安天下——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17)主笔:江湖闲乐生汉景帝三年(前154)正月,著名的“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率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起兵造反,汉景帝刘启大惊,乃立刻提拔车骑将军周亚夫为太尉,任平叛总指挥,将三十六将,率汉军主力前往平叛。周亚夫率大军一路开至下邑,绕到吴楚联军之后,然后坚守不出,

  • 汉景帝削藩,其他诸侯均乖乖就范,为何到了吴王刘濞这里就反了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刘濞,刘启,吴王,刘邦,吴国,刘恒

    公元前154年4月,汉景帝决定听从恩师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随即吴王刘濞举兵谋反;最终,此事演变成影响了两汉历史发展的“七国之乱”。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提起这一段历史,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且如数家珍。青史君相信:对于在此期间所发生的种种是非对错,每位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比

  • 吴王刘濞为什么要发动七国之乱,汉景帝刘启是如何平叛的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刘濞,刘启,吴王,刘恒,吴国,文帝,汉景帝,七国之乱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了,被打压的刘家皇族人向吕氏家族发起攻击 ,代王刘恒收到了长安使者带来的书信,代王刘恒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这帮诡诈多谋的大臣太厉害了,他们刚刚诛杀了吕后的族人,难道这是又要拿我开刀了,说什么也不能去,否则就成了自投罗网!郎中令张武对刘恒说道:“那帮人曾经追随高祖平定天下,各

  • 吴王刘濞之子与太子刘启下棋,发生争吵后,刘启直接用棋盘砸他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濞,刘启,吴王,刘肥,吕雉

    汉景帝在位期间,创造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可以说汉景帝这个皇帝还是很有能力的,按理来说,这样的皇帝应该也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人,甚至说他的这些能力应该是从小就已经培养出来的了。可惜真实情况似乎有些差距,汉景帝在年少时期,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在当时影响很不好,这件事情就是汉景帝在当太子期间,和吴

  • 考古重大发现!如皋找到隋炀帝时期开挖的古运河“掘沟”,2200多年前吴王刘濞开凿的运盐河有望“重见天日”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刘濞,吴王,盐河,隋炀帝,大运河,古运河,如皋市,汉高祖刘邦

    1100多年前,日本高僧圆仁在著名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一条隋炀帝时期开挖的古运河“掘沟”。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支流,“掘沟”连接海洋和运河,在漫长历史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沧海桑田,“掘沟”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过往尘烟中。上周末,大运河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暨徐家桥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在江苏如皋市

  • 为什么吴王刘濞要发起“七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刘濞,吴王,刘启,刘邦,刘恒,分封,七王之乱

    西汉汉景帝在位时期,吴王刘濞发起“七王之乱”。汉景帝的朝廷和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经过一番恶战,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按照传统史官的观念,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骨子里就是乱臣贼子,所以才会造反。但是实际上,汉景帝和诸侯王们的矛盾,本质上就是利益问题导致的冲突。1、酌情分封制刘邦建立西汉帝国以后,根据秦朝

  • 汉初风云:晁错力主削藩,刘濞联络诸王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濞,晁错,刘武,太后,景帝

    汉初风云:晁错力主削藩,刘濞联络诸王晁错接连升任气焰愈张,尝与景帝计议,请减削诸侯王土地,第一着应从吴国开手。所上议案,大略说是: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半有天下。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当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