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是对权利的向往还是对损失的厌恶—看刘濞从吴王到叛贼的转变》

《是对权利的向往还是对损失的厌恶—看刘濞从吴王到叛贼的转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梦回遇景 访问量:3684 更新时间:2023/12/12 19:28:03

文|挹洗俏月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前三年,因在孝文帝时吴王刘濞(bi)的太子在宫中与皇太子饮酒下棋时因棋路与皇太子发生争执出言不逊,皇太子就拿起棋盘砸去,把吴太子打死了。事后朝廷把吴太子灵柩送回吴国,刘濞却认为同是刘家宗亲,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就好了,何必送回吴国,复又送灵回长安埋葬。从此,吴王推脱有病就不去朝觐,逐渐失去藩臣的礼制。第一,欲望使刘濞泥足深陷,皇恩使刘濞肆无忌惮。刘濞虽是有封地的诸侯,但他对待儿子的丧葬事宜表现得过于幼稚,言行皆与其身份不符。这也是他动受害者模式把事情归因于他人的第一步。这个错误的思维模式不仅没有让其造反成功反而令其失去了封地,成了有名无实的吴王。因不去向皇上请安,文帝再次询问此事,刘濞让使臣对皇帝说是由于皇帝对他观察的过于透彻才使得他心中害怕萌生了造反之意,还请求皇上赦免他以往的过错,好让他改过自新。刘濞心中若对太子之死有不解,完全可以向皇帝说明心中困惑,用内耗反抗来消极处理非明智之举。站在刘濞立场上他既希望皇帝对他没履行藩臣礼制的行为网开一面,还请求皇帝对其往日过错不再追究。文帝不仅赦免了他的使臣还送刘濞几案和拐杖,念及年老免其亲自来朝之礼。文帝此举虽赦免刘濞罪过但也只是暂时打消了吴王反叛的心意。刘濞希望皇帝不要过分注意其动向,以便私下收拢人心广聚资源,这只是刘濞的如意算盘,只是他对权力的欲望让他丧失了理性的判断,从而自掘坟墓自作自受。第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制度是用来遵守的不是用来打破的。刘濞的行为皇帝虽然不追究了,但朝廷之上都知他违反礼制的行为会成为祸端的导火索,为此晁错屡次上书请求景帝削夺其属地。因文帝不忍处罚刘濞越发娇纵。这也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文帝的不忍心看似全了刘姓宗亲的脸面,实则把底线降到了刘濞敢于用反叛回馈文帝的无原则。敢于当面说出你的错误虽然让面子有损其实却是良师益友,人若有幸遇到这样的贵人,一生之路则会越走越顺,前提是自己必须正确认知语言背后的善意而不是抱怨直言不讳。刘濞不能自省,身边也无人劝其改过,这让其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无法回头。第三,占有利地势,拥稀缺资源,理应感念先帝恩泽却据此反叛。晁错向景帝上书:“刘濞在陆上靠铜山铸钱,在海上煮水为盐,引诱逃亡犯人到此阴谋作乱。”朝堂上唯有窦婴执反对意见也因此和晃错有了嫌隙。刘濞眼看楚王刘戊被剥夺了楚国的东海郡,赵王刘遂被剥夺了常山郡,胶西王刘卬(ang)被剥夺六个县也害怕自己领地被继续剥夺,因此计划起兵造反。刘濞因需要商量对策就游说刘卬与之共谋。刘濞从没思考过此三人是因有重大过失皇上念及旧情网开一面才留命削藩,而刘濞却是因内心恐惧就把自己等同于此三人。这样的逻辑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他若站在皇帝的角度就会明白削藩是为了天下安定,也是迟早的事,刘濞若不逆势而行就能安度残生。但他选择了掩耳盗铃不闻不问,把景帝的恩惠抛诸脑后,仍然按照情绪的牵引走上反叛之路。第四,晁错因建言削藩致引火烧身,同僚倾轧致其最终被腰斩。晁错利用吴王反叛想砍除异己袁盎,不料却被人出卖让袁盎与窦婴联手自己当了替死鬼。从古至今成大事必做于细,不可有任何把柄落入他人之手,否则你挥出的刀可能会落在自己身上。晁错不惜以一己之力主张景帝削藩,却因此得罪了刘姓诸侯,这本该是臣子份内之责,可他错在存私心让他人钻了空子落了个自己成为祭品,父亲服毒自尽的下场。职场上可以任人发挥,前提是你要有才华;可以身居高位,前提是你要有能力;可以剪除异己,前提是自己无短处可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单是修身这一点上,就要经年累月,不可懈怠,做到才方可在斗争中有胜出的可能,否则就是祼奔了。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晚安……

标签: 刘濞吴王吴国景帝

更多文章

  • 七王之乱:和景帝争天下的吴王刘濞,曾势如破竹,为啥最后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濞,吴王,吴国,刘邦,楚王,刘恒,周亚夫,汉景帝,七王之乱

    西汉王朝建立后内忧外患,外有匈奴人的威胁,内部则派系林立,有抱团的功臣集团,有野心勃勃的异姓诸侯,有实力强大的外戚,及后来取代异姓诸侯的宗室。刘邦和吕雉,摆平了异姓诸侯,非刘氏者不能为王。但随着宗室诸侯的日益做大,他们对中央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到了汉景帝时期,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汉景帝刘启继位后,

  • 吴王刘濞苦心钻研出韩信声东击西之计,却为何被周亚夫轻松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刘濞,吴王,韩信,灌婴,灌夫,秦朝,周亚夫,春秋战国

    军令如山安天下——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17)主笔:江湖闲乐生汉景帝三年(前154)正月,著名的“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率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起兵造反,汉景帝刘启大惊,乃立刻提拔车骑将军周亚夫为太尉,任平叛总指挥,将三十六将,率汉军主力前往平叛。周亚夫率大军一路开至下邑,绕到吴楚联军之后,然后坚守不出,

  • 汉景帝削藩,其他诸侯均乖乖就范,为何到了吴王刘濞这里就反了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刘濞,刘启,吴王,刘邦,吴国,刘恒

    公元前154年4月,汉景帝决定听从恩师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随即吴王刘濞举兵谋反;最终,此事演变成影响了两汉历史发展的“七国之乱”。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提起这一段历史,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且如数家珍。青史君相信:对于在此期间所发生的种种是非对错,每位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比

  • 吴王刘濞为什么要发动七国之乱,汉景帝刘启是如何平叛的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刘濞,刘启,吴王,刘恒,吴国,文帝,汉景帝,七国之乱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了,被打压的刘家皇族人向吕氏家族发起攻击 ,代王刘恒收到了长安使者带来的书信,代王刘恒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这帮诡诈多谋的大臣太厉害了,他们刚刚诛杀了吕后的族人,难道这是又要拿我开刀了,说什么也不能去,否则就成了自投罗网!郎中令张武对刘恒说道:“那帮人曾经追随高祖平定天下,各

  • 吴王刘濞之子与太子刘启下棋,发生争吵后,刘启直接用棋盘砸他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濞,刘启,吴王,刘肥,吕雉

    汉景帝在位期间,创造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可以说汉景帝这个皇帝还是很有能力的,按理来说,这样的皇帝应该也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人,甚至说他的这些能力应该是从小就已经培养出来的了。可惜真实情况似乎有些差距,汉景帝在年少时期,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在当时影响很不好,这件事情就是汉景帝在当太子期间,和吴

  • 考古重大发现!如皋找到隋炀帝时期开挖的古运河“掘沟”,2200多年前吴王刘濞开凿的运盐河有望“重见天日”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刘濞,吴王,盐河,隋炀帝,大运河,古运河,如皋市,汉高祖刘邦

    1100多年前,日本高僧圆仁在著名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一条隋炀帝时期开挖的古运河“掘沟”。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支流,“掘沟”连接海洋和运河,在漫长历史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沧海桑田,“掘沟”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过往尘烟中。上周末,大运河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暨徐家桥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在江苏如皋市

  • 为什么吴王刘濞要发起“七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刘濞,吴王,刘启,刘邦,刘恒,分封,七王之乱

    西汉汉景帝在位时期,吴王刘濞发起“七王之乱”。汉景帝的朝廷和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经过一番恶战,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按照传统史官的观念,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骨子里就是乱臣贼子,所以才会造反。但是实际上,汉景帝和诸侯王们的矛盾,本质上就是利益问题导致的冲突。1、酌情分封制刘邦建立西汉帝国以后,根据秦朝

  • 汉初风云:晁错力主削藩,刘濞联络诸王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濞,晁错,刘武,太后,景帝

    汉初风云:晁错力主削藩,刘濞联络诸王晁错接连升任气焰愈张,尝与景帝计议,请减削诸侯王土地,第一着应从吴国开手。所上议案,大略说是: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半有天下。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当改

  • 景帝诛杀晁错换取和平,刘濞自称东帝分庭抗礼,简析七国之乱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刘濞,晁错,景帝,吴国,周亚夫

    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在西汉汉景帝期间的一次诸侯国叛乱。这次的诸侯国叛乱是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景帝时期的第一次叛乱,仅三个月就被镇压。这次变乱是一次诸侯地方势力与中央集权专制的一次总的爆发,其因在于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呈上《削藩策》,请求削减诸侯封地。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将楚王、赵王、胶西

  • 坐拥铜盐之利,大肆收买人心,刘濞如何掀起七国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大雄聊天下标签:刘濞,刘邦,刘恒,刘启,吕雉,吴国,七国之乱,历史故事

    #历史开讲#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濞很可能就亡于秦末的动荡中,不仅没有机会以宗室的身份前往吴地,更不可能凭铜盐之利与帝国中枢争权,甚至有机会成为天子。从农民之后,到一方诸侯,再到教唆同宗掀起七国之乱,人生“开挂”的刘濞为什么倒在了天子宝座的跟前?一、郡国并行,帝王妥协刘邦取得天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