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1年夏天,丞相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田蚡的姐姐王太后给足了田蚡面子,让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去田蚡家为他祝贺,窦婴和灌夫也都前去赴宴。
窦婴是前任丞相,此时已经闲居在家,没权没势;他的好友灌夫也因为触犯律法丢了官,和窦婴一样闲居在家。
人一旦失势,周围的人很快就会转变态度,这一点窦婴的体会肯定十分深刻。虽然他端着酒到处给昔日的下属敬酒,但是人们都是爱答不理地端起酒杯来,态度十分冷淡。
相反,丞相田蚡现在权倾天下,又是王太后的弟弟,深得汉武帝的倚重,今天又是婚宴的主角,人们对待田蚡当然都是笑脸相迎,态度无比恭敬。
窦婴虽然心里有气,但是他比较有涵养,他知道自己不应该当场发作,所以只是隐忍不发。但是窦婴的好朋友灌夫可不一样,他是个暴脾气,看到人们对田蚡和窦婴的态度如此不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只等找个机会把满腔怒火发出来。
只要想找机会就总会有,很快,灌夫就找到了发火目标----他的本家兄弟,临汝侯灌贤。
事情的发生很简单:灌夫敬酒敬到了灌贤这儿,灌贤正在和程不识说悄悄话,没注意到灌夫来敬酒,所以没能及时站起来回应。
灌夫一看灌贤这个样子,马上借机发作,不仅大骂灌贤无礼,还连带着把程不识也大骂一通。
如果灌夫只是骂灌贤,别人可能还不大理会,毕竟两个人有亲戚关系,但是一骂程不识,主人田蚡的脸上就挂不住了。因为程不识和李广一样,那都是西汉的名将,此时程不识又担任着王太后的长乐宫卫尉,是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于是田蚡就对灌夫说道:“程将军和李(广)将军都是东西两宫的卫尉,你现在居然敢辱骂程将军,你难道也会这样对待你所尊敬的李将军吗?”
灌夫一向是喝了酒就敢闹事,他大声说道:“今天不管你怎么惩治我,我都不在乎,哪还管什么程将军、李将军!”
窦婴一看情势不对,连忙叫上灌夫,想让他和自己一起走。
这时候田蚡却不让了,他早就对窦婴和灌夫怀恨在心,更何况他这场婚宴是遵照王太后的旨意举办的,他怎么肯放过惩治灌夫的机会?于是马上下令让人把灌夫扣押起来,等自己向汉武帝呈报了再按罪处治。
灌夫并不是第一次喝酒闹事,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他这次闹事闹大发了,不仅把自己和全族的人都搭了进去,还牵连窦婴被处斩。
1、一战成名
灌夫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孟是颍阴侯灌婴的家臣,灌婴很信任张孟,就推荐他到朝廷任职,还赐姓灌,从此张孟就成了灌孟。
吴王刘濞叛乱的时候,灌孟被推荐到太尉周亚夫手下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马跟随父亲一起从军。
灌孟此时已经年老,上阵作战之时他又不顾个人安危奋力猛冲,结果不久就战死沙场。
按照汉朝军法,父子两个人一起出征,如果有一个战死了,另外一个可以护送灵柩回朝,暂时远离战场危险。但是命令到了灌夫这儿,灌夫却坚决不肯离开战场,他发誓要斩杀叛军首领吴王或者吴国大将,好为父亲报仇。
无比悲愤的灌夫果然顶盔贯甲,带了几十名勇士直奔吴军大营,一阵猛烈冲杀之后,这队奇兵居然冲到了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数十个吴军,然后才飞速返回汉军大营。
经此速战,跟随灌夫去的勇士全部阵亡,只有灌夫一个人带着满身重伤挣扎了回来。让人没想到的是,灌夫身上的伤刚有所好转,他就再次请求出战,但是带他出征的将军害怕他像他父亲一样战死沙场,连忙向太尉周亚夫报告,周亚夫很坚决地阻止了他。
经此一役,灌夫一战成名。
2、浑不吝
七国之乱被平灭之后,汉景帝知道灌夫勇猛杀敌的事迹之后,任命他为中郎将,这是当时武官所能得到的最高官职,从中可见汉景帝对灌夫的认可程度。
但是战场上的勇猛未必能适应官场,灌夫只当了几个月的中郎将,就因为触犯律法而被免职。
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他知道灌夫英勇,于是把他派到位置重要的淮阳去担任淮阳太守。一年后,灌夫被调回京城担任太仆,负责掌管汉武帝的车辆和马匹,位列九卿。
随着职位的高升,灌夫的“真性情”逐渐暴露了出来。
有一次,灌夫和长乐宫卫尉窦甫一起饮酒,结果灌夫喝多了,一时没控制住自己,把窦甫给打了。
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此时虽然汉武帝已经即位,但是大权还是掌握在窦太后手中。汉武帝担心窦太后杀掉灌夫为弟弟报仇,于是连忙把灌夫调离京城,调到燕国去担任国相。
没想到去了燕国之后,没几年时间,灌夫又触犯律法,再次被免去官职,只好回到京城家中闲居。
3、灌夫其人
灌夫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撒酒疯,另外他也不善于阿谀奉承别人,对于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他的态度一点儿都不恭敬,有时还会出言嘲讽;对那些比自己官职低微、贫贱的人,他反倒平等相待。正因为如此,士人们都称赞他的品格。
也因为这样的性格,当灌夫在京城闲居的时候,他和同样失去官职的窦婴来往密切,他对待窦婴的态度和窦婴当大将军、做丞相时的态度没什么区别,窦婴也很看重灌夫。
田蚡当了丞相之后,看上了窦婴的一块田地,曾经派籍福前去为自己索取,结果被窦婴拒绝。当时灌夫也在场,他看到窦婴被人欺负,当场把籍福大骂一通。
田蚡身居高位,当然不缺这一块地,但是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心里十分恼恨窦婴和灌夫。
4、灌夫和田蚡
灌夫居住在京城,他的家族成员则居住在颍川,他们曾经倚仗灌夫的权势在当地胡作非为,民怨很大。当地流传着一首儿歌:“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表达了人们希望能够铲除这当地一霸的愿望。
田蚡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马上向汉武帝汇报,汉武帝认为处置这种事情是丞相的职责,于是就授权田蚡去做。
但是田蚡此时却不敢动灌夫,因为灌夫也掌握了他的把柄:淮南王刘安入京朝见汉武帝的时候,田蚡曾经前去迎接,他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什么汉武帝现在还没有太子,大王您又是高帝的子孙,仁义满天下,将来会有机会即位等等。
这样的话说出来显然大逆不道,但是刘安却听得很高兴,他大手一挥,赠送给田蚡大量金银财物。回到封国之后,刘安开始广纳宾客,厚待百姓,为自己的即位造势。
灌夫知道田蚡和淮南王的这件事,还声称要把这事报告给汉武帝,田蚡为此担惊受怕,有好事者就从中调解,两个人这才表面和解,答应都不再揭发对方。
但是在田蚡的婚宴上,灌夫居然又做出了“使酒骂座”的事,这让两个人的关系再次恶化,也把窦婴牵扯了进去。
5、田蚡的妙招
田蚡在宴席之上扣留了灌夫,然后召来长史,以“今日召亲室饮宴,乃奉王太后诏”为名,把灌夫在酒席之上撒泼定成了“大不敬”的罪名,论罪应该斩首弃市。
同时,田蚡把灌夫的家族在颍川作恶的事一并追查,派人四处抓捕灌夫的家族成员。一时,灌夫族人被捕的被捕,潜逃的潜逃,谁都顾不上被关押在狱中的灌夫。
灌夫此时被关押狱中,他虽然握有田蚡的把柄,可是一时却没人可以托付,本来可以制衡田蚡的利器完全失去了作用。
在外面为营救灌夫奔波的就只有窦婴,可惜窦婴的努力都是徒劳,不仅没有成功救出灌夫,反倒使自己受到牵连,也被关押入狱。
6、尾声
公元前131年冬天,灌夫和他的家族成员都被处决。
汉武帝原本并不想处死窦婴,无奈有人弹劾窦婴“伪造先帝诏书”,汉武帝按照大臣弹劾的给窦婴定了罪。前131年的最后一天,窦婴被杀头弃市于渭城。
看起来田蚡成为最后的赢家:他除掉了握有自己把柄的灌夫,自己和淮南王的交往一事再也没人提起;他除掉了不肯屈从自己的窦婴,从此窦家的东西他看中什么都可以随意取来。
可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第二年春天田蚡就病了,他看起来就像是发疯,常常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诸如认罪谢过之类。
没多长时间,田蚡就惊惧而死。他的爵位由儿子田恬继承,四年后,田恬获罪,封爵被除。
这场由三位主角参与的争斗,最后没有一个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