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去了哪里,最终又是什么结局?

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去了哪里,最终又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3914 更新时间:2023/12/19 12:03:12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授为羽林郎,跟随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讨伐汉阳羌人,粗猛有谋,力建战功,拜郎中,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免职。得到司徒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颇有功勋。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在北芒山立下了救驾大功,开始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实力大增。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出任太师,威震天下。初平元年(190年),受到袁绍组织的关东联军讨伐,遭到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自封相国,册封郿侯。

初平三年(192年5月22日),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董卓被部下吕布所杀。虽然吕布背叛了董卓,但是,董卓麾下的西凉将士,仍然是当时不可小觑的力量。特别是本文所要说的李傕郭汜,堪称凉州将士的两位头领。那么,问题来了,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去了哪里,最终又是什么结局?

具体来说,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吕布谋杀,随后,董卓的女婿牛辅也被击杀,至于董旻、董璜等董卓的族人,也没有保住性命。面对这一情况,李傕和郭汜一开始非常害怕,就想着解散大军,并逃回家乡。如果事情朝着这一方向发展,东汉历史的走向也可能因此改变。但是,因为王允始终不肯赦免李傕、郭汜等董卓的部下,加上贾诩这位谋士劝说他们反击长安,以此为董卓报仇。

于是,董卓被杀的数个月后,李傕、郭汜就聚集了来自凉州的将士,日夜兼程,攻向长安。王允听说后,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李傕、郭汜。结果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李傕等沿途收集部队,到达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人。

初平三年(192年)五月,李傕等人又与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会合,一起围攻长安,八日后城陷,与吕布展开巷战,吕布败走,王允等人遇害。李傕等人纵兵劫掠,百姓、官吏死伤不计其数。李傕等人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

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李傕、郭汜成功挟持了汉献帝,这促使王允等忠于汉室大臣的努力,最终付诸东流。在汉室衰微的背景下,袁绍、袁术、曹操等诸侯,自然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导致群雄逐鹿中原的局面,基本上难以逆转了。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九月,汉献帝又进封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被封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外出屯驻在弘农。以贾诩为左冯翊。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随自己喜好任免官吏,又常纵兵劫掠,几年内三辅百姓损失殆尽。

面对李傕、郭汜等董卓的部将,汉献帝只能不断加封他们的官职和爵位,以此安抚这些豺狼虎豹。与此相对应的是,袁绍、袁术、曹操、刘表、公孙瓒等诸侯,因为忙于争夺地盘,根本就没有救援汉献帝的打算,甚至刘表等人还主动和李傕、郭汜联系,从而获得东汉王朝的册封。

当然,李傕、郭汜对于关中地区的破坏,也引起了周边诸侯和士族的不满。于是,兴平元年(194年)三月,马腾、韩遂联合关中部分士大夫,一起进攻李傕、郭汜等人。不过,在这场战役中,马腾和韩遂吃到了败仗,阵亡一万多人,只得退回凉州。

兴平二年(195年),虽然李傕和郭汜加强了对关中地区的掌控。但是,失去外部压力之后,李傕和郭汜却因为相互争权夺利,所以矛盾越来越激化。同年二月,李傕派人杀害了樊稠、李蒙等人,这导致诸将更加相互猜忌。

值得注意的是,李傕经常在自己家设酒宴请郭汜,有时留郭汜在自己家住宿。郭汜的妻子害怕李傕送婢妾给郭汜而夺己之爱,就想挑拨他们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李傕和郭汜走向了决裂,并多次互相进攻。

同年七月,为了挣脱李傕、郭汜的束缚,汉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引兵出屯池阳,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汉献帝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开府如三公;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皆封列侯。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李傕和郭汜之间的争端,这促使董卓的部将也出现分歧,也即一部分人开始追随汉献帝,并护送他离开长安。

兴平二年(195年)十月,李傕、郭汜后悔放汉献帝东归,于是联合起来追击。同年十二月,汉献帝到达弘农,不久李傕等人追至,与杨奉、董承在弘农东涧交战。杨奉、董承军大败,百官、士卒死伤无数,汉献帝先是逃往曹阳,后来又逃往安邑,途中得河内太守张杨、河东太守王邑献钱粮布匹,略为安定。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二人放还百官,归还了一些御用器物。

最后,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汉献帝回到洛阳,董承暗中召兖州牧曹操,曹操率军过来迎接天子,曹操以洛阳残荒为由,让汉献帝移到许都居住。自此之后,曹操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左将军刘备诱杀杨奉。汉献帝在曹阳逃过一劫后,贾诩离开了李傕,投奔段煨,不久后又归张绣。同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

郭汜被杀后,余部被李傕兼并。冬十月,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率领关西诸将段煨等讨伐李傕。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李傕退守黄白城,被梁兴、张横等击败斩首,曹操下令夷灭三族。李傕的首级献给曹操后,汉献帝命令高挂在许都示众,表达他对李傕的强烈痛恨。对此,在笔者看来,李傕和郭汜之所以都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关中地区烧杀抢掠,失去了当地百姓和士族的支持。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没能继续挟持汉献帝,这促使其失去了最大的护身符,也没有和曹操等诸侯讨价还价的筹码。更为关键的是,挟持汉献帝的数年时间内,李傕和郭汜没有抓住机会向周边扩张,等到曹操、袁绍等诸侯壮大后,李傕、郭汜的整体实力自然相对衰落了,这也是他们最终相继被杀的原因之一。

标签: 董卓李傕郭汜曹操汉献帝袁绍

更多文章

  • 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吕布,董卓,王允,李傕,郭汜,西凉

    能否中兴,确是不知,毕竟汉献帝非果断之君,也非能君,他即使放在汉朝鼎盛时期为君,最多也就是守成之君,他当不了开疆扩土的雄主,而在那个乱世,若不是雄主,恐很难做到“中兴”。当然,能不能“中兴”不敢保证。但若是王允能够招降李傕、郭汜、贾诩、张济等西凉众将,及西凉军队,则可确保长安不失,洛阳不失则大汉不灭

  • 读三国7:又见离间计,太尉杨彪妙计安天下,令李傕、郭汜自相攻杀

    历史解密编辑:田先生读史标签:杨彪,李傕,郭汜,董卓,吕布,汉朝,读三国

    作者:田先生读史每天只读1页《三国演义》,轻松养成读书好习惯!这回说到李傕、郭汜在洛阳挟汉献帝以令诸侯,横行无忌,太尉杨彪便欲设计除去。读到这里就要问了,什么计策能除去掌握虎狼之师的李傕、郭汜呢?如果只是一个人还棘手一点,但是两个人就好办了,正如董卓、吕布,后来的马超、韩遂。对,正是祖传的反间计,杨

  • 读三国8: 李傕、郭汜堪称低配版项羽,不重视人才气走贾诩致败亡

    历史解密编辑:田先生读史标签:李傕,郭汜,项羽,贾诩,三国,秦朝,春秋战国

    作者:田先生读史每天只读1页《三国演义》,轻松养成读书好习惯!人才何其重要,身为领导者一定要善用人才,虚心纳谏,方能趋吉避凶、诸事顺利。然则历史上多少反面教材,前有魏惠王弃商鞅不用,致其奔走秦国而强秦,又有霸王项羽气走范增,落得个乌江自刎.......如今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也是如此。这回说到李傕、郭

  • 李傕、郭汜的内讧,居然是因为一个女人的嫉妒心?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郭汜,李傕,董卓,王允,贾诩,吕布

    公元192年,王允、吕布成功诛杀董卓,终于除掉了这个大魔头。结果王允得意忘形之下,没有很好处理董卓麾下西凉兵。在贾诩劝说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纠集部队反攻长安,王允被杀,吕布逃走,自此东汉朝廷落入李、郭二人之手。一开始李傕、郭汜他们还是比较和谐的,各自都给自己封了高官,并且打退了马腾、韩遂的

  • 正史中三国武将单挑记录:吕布vs郭汜、孙策vs太史慈、马超vs阎行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吕布,郭汜,孙策,马超,单挑,阎行,汉朝,太史慈,历史片,古装片,三国武将,三国(电视剧)

    我们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或者看电视剧,最喜欢的自然是武将阵前单挑,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许褚裸衣斗马超”。然而真实的历史中,两军主将单挑的机会其实很少,因为这本来就不是常规操作。但正史中也有几次记录:吕布vs郭汜据《英雄记》记载:“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

  • 没有底线、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河西饿狼——郭汜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郭汜,李傕,吕布,董卓,马腾,五虎上将,献帝起居注,河西省(中华民国)

    很多人对郭汜的印象,是他和李傕组成一对CP,后来闹翻内讧。实际上郭汜比李傕作战更勇猛,性格更是要彪悍凉薄得多,有着与李傕同样的狡黠和霸道,并且不像李傕还受到一些礼教的约束,郭汜做事是彻底的放飞自我无底线,像饿狼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河西盗马贼李傕的堂弟李应在他发迹前就是三公府中的官员(《三国志·董卓传

  • 昭君入宫那年陈汤已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但为何还要出塞和亲呢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陈汤,王昭君,匈奴,郅支单于,匈奴人,出塞

    汉朝在立国之初就和匈奴打的难解难分,有汉一朝,匈奴就如恶魔般的存在,常常令汉朝蒙羞。如汉高祖刘邦半生征战,率数十万大军出征仍有白登之围。因汉初内患未平,百废待兴,所以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遴选宗室女,携带厚礼出塞,以期与匈奴人和睦相处,争取发展缓冲时间。但是匈奴人也实在豺狼本性,即使汉朝如此低声

  •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之对民众的教化,地方官学和民间私学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教化,儒生,董仲舒,地方官,民间私学,儒家思想

    古代社会是行政权力支配下的社会,政府是教化实践的主角,官学的兴起、教化主导思想的规划、施教人员的选拔、教化典型的塑造等,主要都是由政府经办或认可的,甚至皇帝本人也要亲身行教,以促教化之顺利开展。但对普通民众的教化绝非政府之专利,民间私学、乡里舆论礼俗等也都是教化的重要环节。为了施行对社会民众的教化,

  • 董仲舒推行孝廉制度, 倡导敬老爱亲

    历史解密编辑:章娱姐姐标签:孝道,操守,董仲舒,价值观,孝廉制度,敬老爱亲

    在古代中国,孝廉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最早由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所提出,并在他的倡导下成为了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董仲舒认为,孝是人类道德的核心,而将孝廉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能够确保官员们既有才能,又有道德操守,能够公正、高效地为国家服务。孝廉制度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形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李知微,天宝彍骑,建康人,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董仲舒,李知微,五经,建康

    李知微李知微,性格旷达,自视清高,通览史书,家境贫寒。一次月夜,过文成宫下,看到几十个小人儿站在古槐下,都几寸高,带着车马仆从,好像是有地位的人。李知微悄声屏气,想看看他们要干嘛。不一会,从东面破墙下的洞穴里,走出一个紫衣人。戴着高大的帽子,神态威严,所带的随从稍微高一点。古槐下的小人上前参拜,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