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记》记载苏秦是要搞合纵伐秦,为何到头来被搞坏的却是齐国?

《史记》记载苏秦是要搞合纵伐秦,为何到头来被搞坏的却是齐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啦啦萌小宠 访问量:4262 更新时间:2024/1/16 2:07:23

苏秦是比张仪还要出色的纵横家,但因为史料记载的混乱,最主要的是司马迁《史记》对苏秦事记载的混乱,致使后世对苏秦其人其事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比如这里提到的“苏秦搞合纵伐秦,却搞坏了齐国”,便是其中之一。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但苏秦入世比张仪早,推行合纵策略,得佩六相国印,迫使秦国十五年不敢轻出函谷关。张仪出道,苏秦暗中助了一把,最后两人互相斗法,一个推行合纵、一个推行连横,共同上演出一幕幕开阖纵横,却又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

但是,从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 . 用间》、《吕氏春秋 ? 知度》等书可知,苏秦却是为燕而仕齐、最后导致齐亡而兴燕的风云人物。《荀子 . 臣道》因此把“齐之苏秦”和“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连司马迁在《史记 . 邹阳传》中也把苏秦称为燕国的忠臣。

但是,齐亡燕兴的时间指的是齐愍王和燕昭王当政之世。

也就是说,苏秦和张仪并非同一时代的人!

按时间推算,苏秦至少比张仪晚生了三十多年。

所以说,两个人同台对决的场面,只能是“关公战秦琼”一样的梦中呓语。

公元 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战国纵横家书》也证实了这一点。

《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二十七篇,其中有十一篇是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应该是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

这十三篇文字确凿无疑地表明,苏秦是比张仪、公孙衍、陈轸等晚一代的纵横家,曾与孟尝君、李兑、周最等人一起活跃六国间。他一生的成就和功名与燕昭王、齐愍王的兴亡衰败捆绑在一起,密不可分。

这里顺带提一下鬼谷子。

这个鬼谷子,是传说中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神秘、也是最牛的老师。

传说,他不仅教出了苏秦、张仪,也教出了庞涓、孙膑,甚至连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乐毅、魏昂、茅蒙、要离、范雎、猗顿、田穰苴、蔡泽、邹忌、郦食其、司马错、蒯通、黄石、公孙衍、魏僚、曹刿、荀跞、魏章、西门豹、魏成、王龁、文种、田骈、白圭、计然、吕耕、任座、李冰、赵奢、田单、李悝、匡章、陈轸、许行、石申、甘德、剧辛、邹衍、郭纵等 500 多位风云一时的人物全都是他的弟子。

这种传说,一望而知是无聊的虚构。

话再说回来,苏秦为什么要搞坏齐国呢?

这得从燕、齐两国的恩怨说起。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宗室召公于燕地(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即燕召公奭为了燕国的开国君主,也由此可见,燕国和鲁国一样,是周王室的宗亲之国。

由于燕国远居华北,与中原各地来往比较少,文化较齐国、晋国等中原大国落后。

春秋初年,山戎入侵燕国,燕国差点灭亡。所幸春秋第一任霸主齐桓公义薄云天,高举“尊王攘夷”大旗,其本人以盟主的身份率军北上,大败山戎,终于救护下了燕国。

齐桓公班师之日,燕庄公心存感激,一路相送,进入齐国境内还不肯回去。

齐桓公认为自己不是天子,燕庄公相送出了燕地就违反了礼制,为了显示自己绝不会对燕国无礼,毅然下令分开沟界,将燕庄公所经过的地方全部割送燕国。

可以说,那时的燕齐两国,情谊深似父子兄弟。

但是,到了战国中期,姜齐为田齐所代,齐国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齐国了。

田氏立国,不断坐强坐大。

齐威王任内用邹忌为相,外用田忌、孙膑为将,经济军事两手同时抓,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取代了魏国的霸主之位。

齐国当然不会只满足于现状,继续向北扩张,攻侵燕国。

幸好,燕国有三晋的支援,勉力维持着国势。

但到了公元前 321 年,燕易王卒,儿子哙继位。这个燕王哙是个理想主义者,觉得燕相子之精有治国之才,就想效法神话里舜让位的故事,实行禅让,把君位让贤给子之。

这么搞,就引起了太子平及其他许多旧贵族的极大不服,国家发生了内乱。

齐国趁火打劫,于公元前 314 年占领了燕都,灭亡了燕国。

齐国的动作过大,破坏了当时国际间的均衡发展,赵、韩、秦、楚等国纷纷出手伐齐,帮燕国人复国。

在韩国为人质的燕公子职,更得到了一代枭雄赵武灵王的保护,回燕国复国,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发誓燕齐两国不共戴天,以越王勾践为榜样,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并积极网罗人才。

魏人乐毅、齐人邹衍、赵人剧辛,包括现在要说的主角苏秦,都是这个时候投入燕国的。

苏秦曾在公元前 307 年到秦国向秦昭王求职(张仪已死于三年前,即公元前 307 年),秦国掌权的是秦惠王的第二任王后芈八子、及芈八子的异父长弟魏冉,是芈八子的异父长弟,秦昭王并无话事权。

所以,苏秦碰了一个冷钉子,转而投入燕国。

燕昭王渴求贤士,苏秦苦觅明君,两人相见,犹如久旱逢雨,尽得鱼水之欢。

苏秦在秦国碰壁,恨透了秦国,站在燕国的立场上大谈合纵抗秦的好处;但燕昭王最想干的事就是干掉齐国、报仇雪恨,他提出:“燕国本来就贫穷弱小,最近又新遭受到齐国的打击,先生如果能用合纵相亲的办法使燕国安全无事,我愿倾出国库所有支持合纵抗秦。”

苏秦弄清楚燕昭王的心思后,先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赵惠文王、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合纵,然后打入齐国内部,充当国际间谍,挑拨齐国灭宋,以引发韩、魏、赵、楚、秦等国的不满,让齐国引火烧身,最终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

苏秦的计划非常成功。

齐国的攻宋行为充分激怒了诸国,尤其是秦国。

秦国人高呼“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发兵猛击齐国的河东(漳河以东,河南省北部地区),连战连捷,一口气夺下九座城池。

韩、赵、魏三国还与秦国结成了同盟,一同伐齐。

齐国的挽歌就此奏响。

当盟军兵临齐都临淄,齐愍王意识到一切都是苏秦搞的鬼,一怒之下,下令将苏秦五马分尸。

不过,苏秦死后没多久,齐愍王也在逃亡的路上被楚国的将军淖齿杀掉了。

标签: 苏秦齐国秦国燕昭王合纵张仪

更多文章

  • 《史记》弄错齐国年表,也导致苏秦的活跃年代就此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发带月亮标签:苏秦,史记,张仪,秦国,齐宣王,司马迁,科学家,齐国年表,历史故事

    #历史开讲#《史记》有一个明显错误,就是弄错了田氏齐国初期,一众君主的在位年表。公元前386年,齐相田和被周安王承认为诸侯,正式册封,是为田齐太公。公元前384年,田齐太公去世,其太子田剡即位,是为齐侯剡。公元前375年,齐侯剡被其弟田午所弑。田午立其子田喜为傀儡国君,不久又将其杀死,自立为君,是为

  • 苏秦式的奋斗:战国知识分子的悲哀,落魄又可怕的文人!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苏秦,知识分子,战国,张仪,纵横家,司马迁

    苏秦,战国时洛阳人,师从鬼谷子,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战国时纵横捭阖,呼风唤雨,以游说各国君王而名噪一时。后促成六国合纵,任从约长,身配六国相印。终因离间齐国而被处于车裂之刑。据《史记》记载,苏秦早年抛弃当时周王室属地人的经商习俗,而去学习游说之术,数年归乡,一事无成。“: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

  • 苏秦根本就不是什么纵横家,而是一名超级间谍!

    历史解密编辑:托尼富标签:苏秦,燕昭王,张仪,战国策,史记,齐国

    【苏秦根本就不是什么纵横家,而是一名超级间谍!】《史记》与《战国策》对苏秦与张仪的记载,有许多的谬误,比如说,苏秦身披六国相印,六国国君都对他言听计从,显赫无比。并且他还派自己的师弟张仪去秦国搞合纵,师兄弟两人将战国七雄玩弄于股掌之中。把纵横家说得神乎其神,其实是错误的,最早提出质疑的是钱穆,钱先生

  • 发现滥竽充数的齐湣王没发现苏秦是间谍,齐国从巅峰瞬间险遭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厌食的大胖标签:齐湣王,苏秦,齐国,秦国,乐毅,齐宣王

    战国时齐国的巅峰时期,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所在的齐宣王和齐闵(湣)王时期。曾经在小学课本中的滥竽充数课文,史书记载的原文是:“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齐宣王听吹竽要三百人的乐队,每个乐人也要数百人的粮食供养,所以宣

  • 浙江小百花新编历史剧《苏秦》杭州首演

    历史解密编辑:向东向西标签:苏秦,小百花,越剧,历史剧,浙江,六国,杭州市,浙江省,大运河,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诗画的舞台,唯美的爱情,这是很多人喜欢浙江小百花越剧的地方。但这次的《苏秦》,是史诗的风格。11月25日晚,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出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全新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苏秦》在杭州剧院首演。该剧由王宏编剧、杨小青导演,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领

  • 张仪曾在邯郸街头流浪,苏秦不顾情谊,当众让他难堪

    历史解密编辑:桃花酒不换标签:张仪,苏秦,秦国,邯郸

    张仪出生于魏国安义(今山西省万荣县望县乡张义村)。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战略家,开创了“联横”外交战略,劝说六国进入秦朝。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奉命派使者游说各国。接下来给大家做一些相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张仪曾经在邯郸街头流浪,找不到工作。一天,突然有人对他说:“苏秦找

  • 苏秦成功的两大关键:以合纵满足不同需求|秦实力不足以独霸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苏秦,合纵,秦国,齐国,魏国,魏惠王

    公元前334年,周人苏秦跋山涉水来到燕国,求见燕文侯。虽然是召公之后,但进入春秋后,因为远离中原,燕国就一直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燕国国力甚至还不如郑、宋等等二流诸侯国。然而,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某种程度上又成了燕国的优势。处在中原的诸多国家,在列强的长期争霸战争中不断被侵蚀、甚至

  • 张仪、苏秦能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官吗?其实不然,他才是!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张仪,苏秦,张骞,匈奴,皇帝,大月氏,科学家,春秋战国

    如果说起历史上的外交官,大家会想起哪些人呢?我一直认为,张骞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官,而非张仪苏秦之类。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在战国时期,张仪、苏秦巧舌如簧,舌战群儒,采取合纵连横来改变天下局势,怎么能说他们不是外交官呢?在春秋时期,恐怕张骞的爷爷还没有出世吧。仅从历史角度来评判张仪、苏秦

  • 合纵抗秦的苏秦

    历史解密编辑:意默语晨标签:苏秦,秦国,齐国,合纵,赵王,燕国,科学家,历史故事

    有谁能够同时被六个国家任命为相国?有谁可以做到“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有谁可以凭借出众的口才和智慧叱咤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做到这点的人,恐怕只有善于辞令和外交的苏秦一人。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人。他出身贫寒,但是素有大志,据说曾与张仪一起向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学成后,他想要到秦国施展自己的才华

  • 白起、苏秦、李牧、项燕皆被封为武安君,哪个最名副其实呢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苏秦,李牧,项燕,白起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乱时期,都是英雄们建功立业的时期。正如三国时的吴国名将太史慈说的那样“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时势造英雄,乱世给了英雄们大展宏图的舞台,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好机会。在古代,出将入相、拜将封侯一直是很多人的人生理想。君主们往往会对居功至伟的将军们赐予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