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地界,五湖四海,哪的人都有。哪的人都有,喜欢看戏的人就多。可你问什么剧种看得最多,大概除了京剧和北方传统剧种的评剧,那就要数越剧了。除了近三年,每年都有不少的越剧院团进京演出,所以越剧对于北京戏迷来说并不陌生。
戏看得多了,即使不懂戏,但多少也能咂摸出点味道。譬如越剧,一听说是越剧,就很自然想到或古或今都可能是透着淡淡的江南气息的凄美的情感故事。这丝毫没有贬义,小桥流水人家没什么不好,婉约自然有婉约的受众。任何一个戏曲剧种在其形成的过程中都会打上一些地方文化的烙印,越剧自然也是如此,似乎也应当如此。只是觉得越剧更像小家碧玉而难以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而直到看了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在首都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大型历史剧《苏秦》,却忽然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以往的印象完全不一样的越剧。
什么不一样?全都不一样。
《苏秦》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算得上是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奋发图强、最终六国拜相结盟抗秦的故事。而剧作家却赋予了这个故事更为积极的人本观念,取材于史又不矩于史,使得苏秦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而编写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时代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为越剧的题材突破创造了条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编剧在有关苏秦的故事中取舍相宜,加快了整部作品的节奏,由此更符合现代人的观赏习惯。
再看唱腔,主演蔡浙飞是著名的尹派小生,尹派唱腔讲究的是醇厚隽永,婉转细腻,洒脱深沉,但《苏秦》中苏秦这个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意志坚强、慷慨高昂,主演忠实的表现了这一形象特点,也由此在唱腔和表现手段上有了极大的突破,以至于让人暂时忘记了小桥流水而是气吞山河的气魄。但突破并不是扬弃,苏秦与妻子之间的爱情线索,尹派与吕派的完美结合,又很好的复原了越剧的一些“传统”唱腔韵味。唱腔、作曲、编舞、舞美……整部大戏给观众一种新的气息。
而最让我感慨的则是这部戏的导演,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常年活跃在导演舞台上,导演了数不清的“传统”越剧,而居然能接受新的“时尚”并成功的呈献给观众,以至于可以用“大张大合,大起大落”来形容,不是不易而是可贵!
当然,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越剧《苏秦》更是如此。有些细节还值得商榷。但我还是想说,《苏秦》是越剧的一次成功的起跳。事实上,任何戏曲艺术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那才是戏曲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原因所在。固有的形式不能说不好不美,但失去了创新的勇气而墨守成规就会自然消亡。这个道理其实所有人都明白,没有推陈出新哪有生命的延续与存在?因此几十年来改革创新一直成了戏曲界的一个口号,但大多数剧种也仅仅是口号而已,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困难,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些小的地方剧种最终无奈的走向衰亡。
而要革新创新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包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苏秦》,背后的压力多大,但《苏秦》毕竟出现在了首都舞台上并受到观众的积极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为《苏秦》的成功上演感到欣慰。
——作者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
兼秘书长孙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