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农民五哥a 访问量:100 更新时间:2024/2/20 0:50:06

勾践愿意卧薪尝胆的时候,范蠡就知道他是一个底线很低的人。

注意,不是没有底线,而是底线很低。

西周建立后,周公旦以“礼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尊卑秩序,礼法的最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小邦周的统治地位,但也一样是需要以“道德”作为手段来实现统治,所以在周代时,一个君主的“道德底线”很重要,比如“君王死社稷”、“宁死不屈”这种种表现、都是底线的一种。

可勾践这位越王,他就能“忍辱负重”。

在后世人看来,忍辱负重是好品德,事实上,这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个性,可在周代时,君主的忍辱负重绝不是好品德的象征,因为在大臣们看来,一个君主如果面临了亡国危机,应该是以身殉国,而不是举手投降,甚至献上妻子成为其他君主的奴隶。

周代的立法就奠定了这一种底线,而勾践则是打破了这种底线,把底线拉得更低,这也就意味着两件事:

一、勾践未来假如能活下来,那么必将杀掉那些见证过他狼狈不堪的臣子,以此来重塑威严。

二、一个没有尊严底线的君主,也同样不会有道德底线,一旦有臣子威胁到他,那么便是悲哀的下场。

范蠡到底是何时看透勾践,我认为得从三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勾践自负失国。

在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前,越国其实是将吴国按在地上打的,勾践曾经在“?李之战”中击败上一任吴王阖闾,阖闾正是夫差的父亲。

?李位于现在的浙江嘉庆,而越国和吴国的核心地带都地处江南,这片富庶的土地自然会引起两个大国的互相侵略,吴王阖闾则是略逊一筹,被勾践击败后不久因重伤去世,阖闾在去世前,绝望地告诫夫差一定要“报仇雪恨”,夫差自此不敢忘却两国的仇恨。

据说夫差为了时时刻刻牢记这份血海深仇,他让自己的侍卫一看到他就大声大声:夫差,你可忘了血海深仇吗?夫差一听则是全身抖擞而后回答:丝毫不敢忘却!

就在这种高度的精神压力下,夫差迅速让吴国强大起来,在此期间,夫差不贪图美色,做事兢兢业业,重用伍子胥,反观勾践,因为他间接杀死了阖闾,便让他有些掉以轻心了,此起彼伏的形势下,吴国就渐渐有了击败越国的实力。

其实勾践的“本性”一直都不好,只不过他是君王,很多事情并不会学在史书上,可根据勾践最后的一系列操作,就不难看出来他很自负,不听他人言,甚至是看不起他人。

吴国强大后,直接公开筹备力量攻打越国,勾践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事,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攻打吴国先,他认为他自己能将阖闾送走,一样能把夫差搞定。

于是勾践率先派遣精锐攻打吴国,在此之前,范蠡不断劝阻勾践,勾践一意孤行,果不其然,勾践非要客场作战,在无锡的夫椒被夫差打得大败,差点就全军覆没了,而在战败后,勾践被夫差包围在会稽,这个时候的勾践如果有骨气一点,那么就冲锋突围弥补自己的错误,即便是战死了,也起码不失国君之名声。

可勾践却怕了,为了活命,范蠡现在说的什么话他都听,于是范蠡建议他“投降”求生,听到范蠡的话,勾践二话不说答应了,其实勾践的“爽快”是让范蠡感到有些不满的,一个思考过再做决定和一个不假思索便决定的人,性格和胆识大有不同。

于是勾践便派出文种求和,为了让夫差放自己一马,勾践是什么屈辱的话都说出来了:

乃令大夫种行成於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句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句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

比如勾践自己愿意成为夫差的“臣子”,说是臣子,但他已经做好了为奴的准备,其次,勾践还要将自己的妻子献给夫差当妾,让夫差满足欲望,以此来博自己的生机。

看到杀父仇人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夫差满意了,于是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

第二阶段:心思缜密地卧薪尝胆。

夫差的自大,勾践的卑微,最终形成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基础。

一开始,勾践连“屈服”都是奢望,后来还是花钱使了离间计才保全了性命,而勾践向夫差投降后,有义务接受夫差随时的征召,除了勾践以外,范蠡、文种全部都成为了夫差的臣子,不久后,夫差将勾践和范蠡召入吴国,越国的国政,只能暂时由文种主持。

当越国的臣子们为勾践“送行”时,纷纷都是相顾无言,在他们看来,看着自己的君王到敌国当奴仆,这是一种耻辱,可他们不能反抗,更不能大声宣泄,他们需要留在越国继续建设国家,以后越王如果回来了,还有反攻吴国的机会。

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忍辱负重。

勾践含泪饮下送别的酒后,就到了吴国给夫差当马奴,而勾践这个马奴所养马的地方很特别,就在阖闾的坟墓旁边,可见夫差自始至终都没忘记勾践杀死他父亲的仇恨。

而勾践当马奴期间,夫差让范蠡也跟着一同当奴仆,之所以挑选范蠡一同入吴当人质,就是因为范蠡的能力和心计比起文种要强上许多,在夫差看来,用时间来消磨两个人的锐气和志气,是比杀了他们更残忍的事情。

可夫差没想到的是,他遇上了一个绝世狠人。

也是在这段当奴仆的时间里,范蠡和勾践日日都生活在一起,有句话叫做“知人莫如亲”,所谓“亲”,既是一起居住的亲人的,也可以是一起同住的友人,所以在这段时间里,范蠡对勾践的人品、行为有了很充分的了解,勾践是一个怎么样秉性的人,范蠡内心里也了解得七七八八了。

几年时间过去后,夫差自以为消磨了勾践的锐气,于是大方放他回越国,丝毫不顾及伍子胥的劝阻,而勾践和范蠡回国后,第一时间商讨“强国复仇”,范蠡此时的心里也有气,他也想将吴王夫差击败,不然数年的屈辱生活没法平息。

显然的,夫差所展现出来的“道德底线”太高,而勾践的道德底线则是太低,两者是周代中最典型的两种君王。

回到越国后,勾践每天都尝一口苦胆,之所以是苦胆,很大概率是他在当马奴期间,吃过类似的东西,勾践要做的,就是时刻在内心里提醒自己受过的屈辱,不能忘掉这些屈辱,这便是“卧薪尝胆”,夫差丝毫不知道,他自己亲手制造出了什么祸端。

第三阶段:灭吴之计太狠毒。

为了灭掉吴国,勾践可以说是什么办法都用上了。

首先是著名的“美人计”,他听取文种之言,在江南宝地找来了西施郑旦两位绝世美人,目的就是让这两位女子进入夫差的视线,让夫差沉迷于美色,这种计谋说不上是卑鄙,但确实不适合勾践这种要“报仇”的情况,最起码勾践成功后,世人只会说“不择手段”。

其次就是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让伯嚭对夫差进谗言,除掉伍子胥。

这一招是关键中的关键,在勾践看来,两个夫差都比不上一个伍子胥带来的威胁,因为伍子胥对勾践可以说是“恨之入骨”,而且伍子胥的道德底线可没有夫差那么高,因此要说真正会使勾践死掉的人,不是夫差,就是伍子胥。

除掉伍子胥这一点也说明了勾践的“心胸”,一般的诸侯国君王,可能想得更多的是“招揽”伍子胥,虽然也不可能成功,但大家都会在表现上把功夫做足,勾践则是不同,他直接精准出手除掉伍子胥,由此可见勾践的内心之狠辣。

安排了对外之计,勾践便大力发展吴国,不管怎么说,勾践在治国强国一道上确实是明君,在短时间内,勾践的种种政策让越国迅速强大起来,越国也在厉兵秣马,随时进宫吴国。

机会,就在公元前482年到来了。

这一年,强大的吴国参与了“黄池会盟”,夫差带着吴国的精锐尽数北上,所以吴国内部此时空虚无比,正是被越国趁虚而入的好时机,于是勾践便毫不犹豫地入侵了吴国,这一招说不上卑鄙,但确实不太光明正大。

也是这一次出战,勾践毫不犹豫地将吴国的太子以及一众留守的士兵给杀害了,勾践丝毫没有念及夫差放过他的“恩情”,趁着吴国空虚杀掉了吴国的大量军民,当夫差知道此事后,便马不停蹄带着军队往回赶,可后来也奈何不了越国,最终只能说和。

这次突袭是吴国的莫大耻辱,夫差也开始明白伍子胥在死之前的诅咒:伍子胥在临死前请求将他的头放在吴国的城门之上,他要眼睁睁看着吴国被勾践灭掉,可如此不管夫差怎么想,都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他只能和勾践暂时求和。

夫差本以为勾践也奈何不了吴国,便就此放弃了,可谁知道,勾践就像一条“毒蛇”,随时潜伏着。

公元前478年,距离勾践上一次入侵已经过去四年了,勾践继续推动越国的发展,反观夫差,他被西施迷得失去了自我,渐渐变得昏聩,对于勾践这个当世大敌都失去了提防的心理,于是勾践再次埋伏在笠泽,发动了“笠泽之战”,这一战将吴国打得元气殆尽,夫差也从此失去了锐气。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勾践不停地对吴国发起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削弱吴国,直到公元前473年,勾践彻底攻破吴国的都城,俘虏了夫差,当勾践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夫差面前时,夫差感慨万千,这一切可谓是时过境迁、人生无常,而勾践为了“回报”夫差当年的“不杀之恩”,也提出要流放夫差。

但夫差则表示自己年龄大了,既不能侍奉勾践,也不能接受被流放,于是便自尽了,这位曾经羞辱了勾践数年的霸主人物,最终被勾践绝杀。

勾践灭吴后,便开始了“赏赐”功臣,可也是这个时候,他的头号功臣,曾经共患难的范蠡却提出了“告老还乡”。

面对功成身退的范蠡,勾践不仅不允许,还说只要范蠡敢离开他,便杀了范蠡全家,但如果范蠡愿意留在他的身旁,那么他就给予范蠡数不尽的财富和荣誉,面对勾践的“威逼利诱”,范蠡依然决定离开越国,而他在走之前也提醒了文种,让文种也离去,可文种正处于权势的巅峰,对范蠡的告诫充耳不闻。

而文种对勾践完全不够了解,在不久后被勾践所杀,著名的“狡兔死,良狗烹”便是来自于这个历史,离开了越国后的范蠡不知去向,有人说范蠡改名当了商人,有人说范蠡带着西施一同离去了,但不管怎么说,范蠡的睿智救了他一命,也是因为看清了勾践,范蠡才能保全自己。

至于如何评价勾践,范蠡也许说不出太多别的话来,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范蠡不愿意做勾践的剑下亡魂,所以他放弃了一起荣耀离去。

也是范蠡的举动,让勾践背上了“千古骂名”,只不过这个骂名,确实没说错。

更多文章

  • 【上金谷文集】让范蠡念念不忘的半串珍珠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西施,勾践,珍珠,吴越

    初逢战马嘶鸣声、将士呐喊声,此起彼伏,车来马往扬起的尘烟弥漫了大半个天空,渐渐地,声音开始减弱,一场大战接近尾声。陡然,一骑白马如龙般冲出烟尘,顺着大道飞驰而去,隐约看见马背上一个白袍将士趴着一动不动,显然是白马护主,带着受伤的主人夺围而去。一会儿,又有几骑顺着白马的路线冲出烟阵,马上的将士弓着腰、

  • 河南历史名人六十八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范蠡,吴国,勾践,夫差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网络图片,侵权联删楚灵王五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范蠡师从于计然。

  • “商圣”范蠡的创业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大豫众创标签:范蠡,商圣,勾践,吴国,夫差,齐国

    说到春秋时期的范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扶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及最后和西施泛舟西湖归隐。事实上,除了是杰出的政治家,范蠡也是一个优秀的商人,被称为“商圣”。本文摘编自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的《冯仑商业课》,讲了范蠡的两次从0到1的创业成功的故事,从中能看出范蠡卓越的商业眼光和政治智慧。分享给大家。作

  • 范蠡逃跑前,为何才对文种说“兔死狗烹”?原来这是一条毒计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范蠡,吴国,勾践,文种,秦国,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楚昭王时期,吴国多次击败楚国,才华横溢的楚人范蠡与文种,为何不保家卫国,又为何不投奔其他国家,而偏偏投奔了偏僻、落后的越国,他们投奔越国的目的何在?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之后,前13年史无记载默默无闻,夫椒之战后才有记载。为何两人能够忍受10多年的寂寞?范蠡临走之前,留书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 江苏挖出一座古墓,或解开范蠡命运之谜,学者感慨:现实太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镜头下的文化标签:范蠡,吴国,古墓,江苏省,小说家,春秋战国,越王勾践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之后,就很神话的乘一叶扁舟去了齐国,给文种留了一封信,劝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能够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所以你也和我一样,赶快离开勾践吧。此后,范蠡泛舟江湖,成为一代巨富,又被称为“陶朱公”,三次散财三次聚财,留下了千古美谈。从范蠡身上

  • 范蠡与西施归隐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范蠡,西施,吴王,夫差,归隐,周朝,小说家,越王勾践,金庸笔下角色

    范蠡,字少伯,楚宛地三户(今南阳)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者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关于范蠡,出自他手的著名的事件太多了,不管是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吴王夫差,以报会稽之仇;还是说出那句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又或者三次经商,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散

  • 范蠡:他是越王勾践的谋士、上将军,后来为什么被尊奉为财神?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范蠡,勾践,吴国,齐国

    新春伊始,人们常常会忙着迎财神,那么迎接的财神都是谁,他们又为什么能够成为财神呢?细分起来,财神有正财神和偏财神之说,影响最大的说法就是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武财神关羽,文武财神都是民间所说的正财神。听起来都是古代的著名人物,那么他们又是怎么成为财神的呢?先从文财神范蠡说起。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杰

  • 烟波范蠡千帆影,东去长江万古流

    历史解密编辑:过期的童年标签:范蠡,相思,桃花,扁舟,烟波,万古,原创诗词

    烟波范蠡千帆影,东去长江万古流,五湖四海皆兄弟,一叶扁舟任我游。五湖烟景画图中,一叶扁舟万里风,快意人生范蠡与陶翁。一叶水云中,四海五湖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初长成,西施范蠡两相倾,四海皆兄弟,一叶扁舟万里行。一钓翁,流水各西东,五湖四海皆兄弟,明月扁舟入梦中。五湖四海任徜徉,扁舟入梦乡,快意

  • 范蠡身世之谜,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或是楚国高级特工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范蠡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无数谜团,其中之一就是范蠡身世之谜。在知识代表阶层的时代,学富五车的楚人范蠡与文种,必然不是等闲平民,以他们学识与贵族身份可以无数诸侯国谋取高位,为何两人偏偏来到越国?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与文种或是楚国派出的高级特工,活跃在隐蔽战线上为楚国

  • 智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识人,范蠡利用勾践干掉了文种,为西施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范蠡,西施,勾践,文种,吴国

    勾践绝对是一个狠人,他做了一件遭人非议的事情。范蠡和文种帮助他,打败了吴国。他撵走了范蠡,逼死了文种。卸磨杀驴!能够同患难,不能同富贵!各种标签打在了他的身上!当然,也有正面评价!蒲松龄就是勾践的铁粉,曾经写下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