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蠡次子被囚,范蠡知道大儿子去救不了次子,为什么还不阻止?

范蠡次子被囚,范蠡知道大儿子去救不了次子,为什么还不阻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821 更新时间:2024/2/20 0:50:32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贫寒,虽博学多才却不得重用,因不满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吴越两国连年战乱不休,后来越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差点灭国,在勾践穷途末路时范蠡和文种对勾践却是不离不弃,尽心辅佐勾践,为勾践出谋划策,陪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劝勾践卧薪尝胆,行“美人计”迷惑夫差,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还逼死伍子胥,最终吴国被越国反杀,范蠡为越国复国有功,被尊为上将军,不过范蠡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还成了一代商圣,被后人尊为财神。

关于范蠡的传说有很多,比如说他功成名就之后带着美人西施归隐,泛舟五湖,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经三迁他地,三次经商成为巨富,也三散家财,钱财对于他来说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范蠡也成为后世商家追捧的人物,范蠡能够得到巨富不是盲目出击,他离开越国之后来到齐国,看到“齐地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

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兼营副业,搞多种经营,没多久就治产数十万,再后来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又仗义疏财施善乡里,他的名声传到齐王耳中,被拜为相国,三年后他再次急流勇退,归还相印,散尽家财,带着家人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范蠡带着家人第三次迁徙时,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这个地方后,发现陶地居天下之中,是最佳的经商之地。

范蠡用他老师计然传授的方法,在陶地经商,很快又成了天下闻名的巨富,这时候范蠡自号陶朱公,据说范蠡有三个儿子,他的次子到楚国做生意的时候,跟人家起了争执,因此杀了人,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楚国人就将范蠡的次子押入大牢,等待秋后处决。

儿子犯了死罪,范蠡的老婆央求他想办法去救儿子,耐不住他老婆苦苦央求,范蠡决定出手去营救次子,本来他是打算叫三儿子去营救,他的大儿子却主动要求去营救二弟,范蠡知道他大儿子成不了事,不过最后还是派了他去,结果正如他所料,他的大儿子把事情搞砸了,没救回二儿子的命,那么为什么范蠡不阻止大儿子了?

范蠡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知道自己几个儿子的情况,大儿子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对钱财看得很重,三儿子却是含着金钥匙出身,对金钱倒没有看得那么重,如果三儿子去的话,肯定会听范蠡的安排,也就不会出岔子把二儿子救回来,还有范蠡叫儿子去找的庄生,是个很有名望的人,可惜范蠡的大儿子看到庄生住的是茅草屋,就怀疑他的能力,当听说楚王大赦天下时,居然没想到是庄生出力的结果,还跑去找庄生索要送给他的千两黄金,庄生觉得受到了羞辱,气愤之下跑去跟楚王说了几句话,结果楚王下令先把范蠡次子杀了,然后再宣布大赦天下。

范蠡不去阻止大儿子,一是大儿子以死相挟,大儿子觉得自己是长子,范蠡派三儿子去楚国救人却不派他去,觉得很没面子,这要是传出去,不就是说明他没用吗?以后别人会怎么看他?思来想去,他觉得自己非去不可,于是就跑去找他的老妈,跟他老妈说自己不去救二弟的话就是不肖,那样还不如死了算了。

范蠡的老婆看到大儿子要死要活的,觉得大儿子说的也对,身为长子面对这种大事却不得所用,范蠡叫大儿子或三儿子去不是一样的吗?于是就跑去找范蠡,跟范蠡说还是叫大儿子去吧,不叫他去的话他就自杀了,别到时候二儿子没救回来,大儿子先没了,范蠡看他老婆帮他大儿子说话,也不想多说什么,于是让他大儿子去了。

第二个是范蠡本来也没想去救二儿子,范蠡觉得“杀人而死,职也。”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范蠡又说了一句“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可见范蠡是想着利用手上的钱财让次子死得体面一点,不至于在闹市被处决,在被剥夺生命的同时将尊严一起夺走,只是架不住他老婆苦苦哀求,才想着让小儿子去救二儿子,结果他老婆又跑出来说让大儿子去,如果范蠡真想救二儿子,必定会跟老婆说明其中利害关系,范蠡能够急流勇退且几散家财,都是遵循道家思想,面对次子杀人的事实,他并不想逆天行事,因此没有阻止大儿子前往。

当大儿子扶着二儿子的灵柩回来时,范蠡一家子为此痛哭,唯独范蠡苦笑着告诉众人,他早知道结果是如此,这都是天意,不能责怪哪一个人,也以此教育大儿子、三儿子“钱财如刀,可救人亦可杀人。”两个儿子也从中得到了教诲,也可算是范蠡的一种目的吧!

标签: 范蠡勾践伍子胥夫差

更多文章

  • 【上金谷文集】刺杀范蠡的最后一位刺客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刺客,勾践,西施,伍子胥

    第一名刺客入夜,姑苏城外,夜色朦胧,四周寂静无声。此时,两个黑影一前一后来到江边,其中一黑影拍了拍手,一艘小舟疾速而来,跳下一个头戴蓑笠的渔翁。两个黑影上了小舟,竹篙一点,小舟疾速离岸而去。这两人,一个是范蠡,一个是他的贴身侍从陈音。范蠡随越王勾践隐忍了二十年后,蓄势一举歼灭吴国,在姑苏台喝了庆功酒

  • 【上金谷文集】少年范蠡的生意经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熊狂,老农,竹简,蚁鼻钱,小说家,上金谷文集

    范蠡出身卑微,家境贫寒,因父母去世得早,从小便跟随哥嫂生活。他不事耕种,只知读书游学,总是摆出一副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所以,总被乡邻们称为“小疯子”。拍卖赎耕牛这天,范蠡求学回来,路过集市时,看到一个老农蹲在街边抹眼泪,走上去一问,才知道老农妻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就来集市变卖耕牛。就在他等待买主的

  •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如何辅佐勾践兴越国,灭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热爱这个世界标签:范蠡,吴国,夫差,吴王,越国,杨吴,伍子胥,小说家,越王勾践,春秋(书)

    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五哥a标签:范蠡,夫差,阖闾,周朝,先秦,伍子胥,小说家,越王勾践

    当勾践愿意卧薪尝胆的时候,范蠡就知道他是一个底线很低的人。注意,不是没有底线,而是底线很低。西周建立后,周公旦以“礼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尊卑秩序,礼法的最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小邦周的统治地位,但也一样是需要以“道德”作为手段来实现统治,所以在周代时,一个君主的“道德底线”很重要,比如“君王死社稷”、

  • 【上金谷文集】让范蠡念念不忘的半串珍珠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范蠡,西施,勾践,珍珠,吴越

    初逢战马嘶鸣声、将士呐喊声,此起彼伏,车来马往扬起的尘烟弥漫了大半个天空,渐渐地,声音开始减弱,一场大战接近尾声。陡然,一骑白马如龙般冲出烟尘,顺着大道飞驰而去,隐约看见马背上一个白袍将士趴着一动不动,显然是白马护主,带着受伤的主人夺围而去。一会儿,又有几骑顺着白马的路线冲出烟阵,马上的将士弓着腰、

  • 河南历史名人六十八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范蠡,吴国,勾践,夫差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网络图片,侵权联删楚灵王五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范蠡师从于计然。

  • “商圣”范蠡的创业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大豫众创标签:范蠡,商圣,勾践,吴国,夫差,齐国

    说到春秋时期的范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扶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及最后和西施泛舟西湖归隐。事实上,除了是杰出的政治家,范蠡也是一个优秀的商人,被称为“商圣”。本文摘编自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的《冯仑商业课》,讲了范蠡的两次从0到1的创业成功的故事,从中能看出范蠡卓越的商业眼光和政治智慧。分享给大家。作

  • 范蠡逃跑前,为何才对文种说“兔死狗烹”?原来这是一条毒计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范蠡,吴国,勾践,文种,秦国,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楚昭王时期,吴国多次击败楚国,才华横溢的楚人范蠡与文种,为何不保家卫国,又为何不投奔其他国家,而偏偏投奔了偏僻、落后的越国,他们投奔越国的目的何在?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之后,前13年史无记载默默无闻,夫椒之战后才有记载。为何两人能够忍受10多年的寂寞?范蠡临走之前,留书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 江苏挖出一座古墓,或解开范蠡命运之谜,学者感慨:现实太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镜头下的文化标签:范蠡,吴国,古墓,江苏省,小说家,春秋战国,越王勾践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之后,就很神话的乘一叶扁舟去了齐国,给文种留了一封信,劝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能够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所以你也和我一样,赶快离开勾践吧。此后,范蠡泛舟江湖,成为一代巨富,又被称为“陶朱公”,三次散财三次聚财,留下了千古美谈。从范蠡身上

  • 范蠡与西施归隐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范蠡,西施,吴王,夫差,归隐,周朝,小说家,越王勾践,金庸笔下角色

    范蠡,字少伯,楚宛地三户(今南阳)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者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关于范蠡,出自他手的著名的事件太多了,不管是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吴王夫差,以报会稽之仇;还是说出那句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又或者三次经商,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