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淘里淘气 访问量:676 更新时间:2024/4/11 16:53:04

事件回顾

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一个明显“不正常”的变法,竟然很快成功了。历史上有很多筹划缜密,用心良苦的变法结果却遭遇了失败。

在商鞅的改革计划里,没有“渐进的过程”,没有考虑“社会承受力”,直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全方位出击,把秦国来个大变样。

有谁阻挠,就大刑伺候,夸赞也是不可以的。根据《史记》记载,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就有一帮人进京献上赞美之词,结果这些人全部被流放。这意思就是说好说坏都不行,只要老百姓默默地全盘接受。

就这样明显“不正常”,让人“吃不消”的改革竟然成功了。

商鞅仅仅花费了19年的时间,变法就成功了。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说,相比魏国、楚国,秦国旧势力小,所以变法成功了。吕思勉也认为是秦国开化比较晚。可能民众比较听话。

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孝公,其实变法所有的事情最后都是他拍板同意,因为商鞅的名气实在太大,人们很少记得这位秦孝公。他登基后就立志要改革,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把秦国变强大。

登基一年后,他就向全国发出一份言辞恳切,情真意切的召令,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正在魏国干着小差事,不能施展抱负的商鞅闻讯而来,他本是卫国人,原名公孙鞅、卫鞅,后来变法成功得封商於之地,又被称为商鞅。当时很多有能耐的人,都曾在魏国工作过一段时间。

不得不说卫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立国九百年之久,出过商鞅、吕不韦吴起李悝等人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秦孝公与商鞅终于君臣一心。先是秦孝公召集高层开会。他很明确的提出,要改革,但可能会有许多人反对怎么办?

商鞅直言不讳,“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他的意思就是现在已经明确旧制度不适用,不用跟那些想不明白的人商量来商量去。

保守派大臣甘龙:打破熟悉的传统,恐怕天下人反对。

商鞅:夏商周代代制度不同,春秋五霸也各有各的法度,他们都创立了王业、霸业,只要有利于国家,不必死守古法。

保守派杜挚: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换器具,他觉得制度没有根本性的问题,何必大动干戈,不如慢慢来。

商鞅:商周兴起正是因为改革创新,商周灭亡正是因为不改旧例。

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秦孝公发话了,“偏僻的胡同里,遇事多觉奇怪;头脑僵化的人,对变化常常无法接受……,你们说的古法,我听不下去”。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得封左庶长,直接向秦孝公汇报工作。

商鞅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呢?看了更是让人冒冷汗。

政治军事方面:

一、连坐制,一人犯罪远不止全家受罚,10家之内的邻居都要受罚,告发者有赏,包庇者可能要受腰斩这样的酷刑。

二、各地设置县,直属中央,这个组织地方政府系统,还是意义非常重大的。

三、废除之前的官员、贵族级别,重新定义二十爵位,1到8是民爵,9级以上是官爵,9级叫“五大夫”,第19级叫“关内侯”,第20级叫“彻侯”。

四、战场上,斩杀敌人脑袋一颗,授爵一级,可担50石的小官,1石等于10斗米。依次叠加。

五、以战功确定级别,没有战功的贵族,没有级别,不可做官,没有名位。这也激起了贵族的反对,不过没用。就算有战功得封侯,也只能收取食邑内的税收,不可参与民事管理。

经历方面:

一、重农抑商,商鞅把商人归为“游民”,一经发现全家逮捕入官府做奴隶,那些无业懒惰的贫困者,也会被逮捕去做奴隶,或者押去垦荒。

二、开荒垦田,鼓励百姓开荒种地,地广人稀的秦国也向邻国宣传,来秦种地,三年免税。

三、统一度量衡,制作标准的斗、桶、丈、尺等。

社会生活方面:

一、当时秦国人私人角斗非常多,所以规定私下斗殴,不论有理没理,都要受到惩罚。

二、礼仪方面,父子兄弟姐妹不能睡一个炕。

三、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否则要重罚。这个举措也是为了增加生产和税收。

四、按照等级尊卑,规定穿衣细节。

五、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战国以来的文士游说活动,也把这类人归为“游民”。

秦国还处于半野蛮状态,商鞅要推行这些措施困难还是很大,于是他在陕西临潼的南门立了一根木棍,谁能把它拿到北门,赏金10斤,这么简单的事,这么大的赏金,就在人们议论纷纷之时,赏金突然提高到50斤,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好奇的年轻人做到了,他如数拿了赏金。人们惊叹不已,商鞅这么做也是让民众信任他。

当然反对派不会轻而易举消停,他们怂恿太子驷窝藏罪犯,看商鞅怎么处理?处罚太子,秦孝公这一关怎么过,太子将来继位也不会放过他。商鞅很机智,太子年幼,才11岁,建议处罚太子的老师。反对变法的贵族在渭水边又被斩首700人之多,这下反对派安静下来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改革确实收到了奇效。

此前魏国国力强于秦,夺取了秦国黄河以西地区,现在新秦国大军先后夺取了魏国的少梁和旧都安邑,之后商鞅亲自率大军攻打魏国,骗得公子昂入秦营,秦军大举进攻魏国,此后直到魏国灭亡,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商鞅也得封二十级中的最高级“彻侯”。他变法是成功的,秦国也强大了起来,这里也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得罪了无数人。所以商鞅出门护卫重重。

公元338年秦孝公病危,赵良劝商鞅隐退,规劝国君用那些被压制多年的贵族。不过商鞅觉得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放过自己,同时他也觉得新国君会顾及他的强秦的贡献。

孝公去世,秦惠文王、芈月的丈夫公子驷登基。商鞅很快被指控谋反,他跑到魏国边界,魏国不收留,又跑回封地,组织人马对抗,最后被捕,受车裂之刑。

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并没有否定他的变法,依然沿用商鞅之法。

标签: 商鞅商鞅变法秦国魏国文王秦孝公

更多文章

  • 历史人物|是谁杀了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商鞅,秦国,分封,秦惠王,秦孝公,科学家,大秦帝国,春秋战国

    是谁杀了商鞅?在曾经播出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一举缔造了秦国的制度基础和统一天下的精神基础;两人间知己亦好友,青山松柏,相互信任的君臣关系,亦令后人称道。可悲的是,孝公死后,迫于旧贵族的压力,商鞅被即位后的秦惠王所杀,落了个车裂的悲惨结局。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真正杀商鞅的

  • 历史上的商鞅到底多恐怖(一)

    历史解密编辑:思念你的二师兄标签:商鞅,卫国,黄帝,姬发,诸侯国,科学家,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中国影响最深的一次改革,而变法的关键人物商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二师兄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做个分析。商鞅本姓不是商,因其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而获得商地的十五邑,被称为商君,这就是被称为商鞅的由来。商鞅本姓为姬,也就是说商鞅的出身并不简单,姬姓,是中国汉族上古八大姓之一,《国语·晋语》载:昔少

  • 被自己害死,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商鞅,搞起事业来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商鞅,秦国,魏国,魏惠王,公叔痤,秦惠王,秦孝公,科学家,春秋战国

    被自己害死,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商鞅,搞起事业来有多狠?自从秦孝公听取商鞅的意见开始变法后,短短几年内秦国便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崛起,无论在综合国力还是军事上都远超其他国家,成为真正大强国!不得不承认商鞅确实是旷世奇才,有着惊世之学。然而等秦孝公一死,秦惠王一上位便迫不及待杀掉了商鞅,还用了当时最为残

  • 如果嬴虔继位,那么秦国会发生什么改变,商鞅变法还能实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秦国,魏国,匈奴,嬴虔,公子虔,科学家,商鞅变法,文景之治,白登之围,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如果嬴虔继位,那么秦国会发生什么改变,商鞅变法还能实行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两人的区别。弟弟嬴渠梁更擅长治理国家,而哥哥嬴虔更擅长骑马打仗。秦献公时期的秦国,由于他的穷兵黩武,早就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秦献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将秦国交到了嬴渠梁的手中。如果嬴

  • 四大顶尖刺客,除了荆轲刺秦王,其他三位均获得成功。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荆轲,秦王,专诸,伍子胥,阖闾,太子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荆轲,给咱们留下的一首诗歌。虽然这件事过去了几千年,但是他的英勇悲壮的事迹,伴随着这首诗歌,仍然久久在我们耳边回响。荆轲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割据,连年征战,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就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产生了一

  • 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是荆轲的能力有问题,还是存在什么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荆轲,秦王,太子丹,秦国,嬴政,秦舞阳

    对于《荆轲刺秦王》这一典故,我们并不陌生,但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是以失败告终,荆轲最后也被处死。为此产生了几个疑问。荆轲既然被燕国太子丹选中当刺客,说明荆轲不是平庸之辈,那么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难道是荆轲的剑术存在水分,还是其中有什么隐情?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他真的是平庸之辈吗?荆轲刺杀嬴政失败

  • 荆轲是想刺死秦始皇,还是想活捉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荆轲,嬴政,秦王,太子丹,秦国

    荆轲因刺杀秦始皇而一举成名,尽管行刺失败,但却让他名垂青史。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荆轲是为了杀死秦始皇而行刺的,但真相是这样的吗?荆轲最初并不想行刺秦始皇荆轲之所以行刺秦始皇是受到了燕国太子丹的指使。太子丹行刺秦始皇不单单是因为国仇,还因为私恨。众所周知,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赵国人,而秦始皇也出生于赵国

  • 为了荆轲这个第一杀手,他害死了英雄美女加一匹千里马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荆轲,秦王,太子丹,嬴政,秦国,秦舞阳

    秦始皇嬴政生逢乱世,一出生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在赵国给人当质子。在那段时间里,他因为质子的身份而时常被赵国的皇孙公子们欺辱,那时即使愤愤不平,但却无可奈何。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他的父亲得以成功返回秦国而且还被立为储君。而他跟母亲依然滞留在赵国,多年后他父亲嬴异人登基为王,他们母子才得以回归故土。在赵国

  • 秦王共遭受三次刺杀,为何只有荆轲被后人熟知?

    历史解密编辑:娃哈哈娱乐标签:荆轲,秦王,高渐离,嬴政,张良,秦始皇,先秦,周朝

    一:秦王遭遇过几次刺杀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是一共有三次刺杀秦王的事实。分别是:荆轲刺秦,在搏浪莎的张良刺秦和高渐离谋杀秦王二:荆轲刺秦荆轲刺秦雕像秦王共经历了三次谋杀,这三次谋杀了应当说最有名的就是荆轲刺秦。荆轲选了一个据说十几岁就杀人的勇士秦武阳作为陪同,一起刺杀秦王,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秦朝的宫殿

  • 司马光、朱熹为什么认为荆轲是一个愚蠢的刺客?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荆轲,司马光,朱熹,秦国,刘邦,古典乐,唐宋八大家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只要是上过初中认真听课的朋友,都会知道这么一篇故事。看完“荆轲刺秦”这篇故事的朋友,基本上都会为荆轲的死感到惋惜,从情感上来说,惋惜的其实并不是荆轲,而是他的侠义精神。荆轲的侠义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尊敬,但是为什么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以及圣人朱熹会认为荆轲是一个愚蠢的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