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自己害死,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商鞅,搞起事业来有多狠?

被自己害死,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商鞅,搞起事业来有多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故事上集 访问量:2653 更新时间:2024/1/16 15:50:20

被自己害死,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商鞅,搞起事业来有多狠?

自从秦孝公听取商鞅的意见开始变法后,短短几年内秦国便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崛起,无论在综合国力还是军事上都远超其他国家,成为真正大强国!不得不承认商鞅确实是旷世奇才,有着惊世之学。

然而等秦孝公一死,秦惠王一上位便迫不及待杀掉了商鞅,还用了当时最为残忍的刑罚:车裂之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五马分尸。一个有功于江山社稷的大功臣沦落到如此地步,与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脱不了干系。

觅得伯乐施展抱负,力排众难开始变法商鞅年少时便已以好“刑名法术”之学而闻名,据说曾师承鬼谷子,将鬼谷子的法学精髓学了个通透。为了能施展抱负,他先是来到魏国,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府中担任中庶子一职。

商鞅和公叔痤的关系非常好,两人相谈甚欢,非常投缘。公叔痤非常看重商鞅,认为其有大才,三番几次向魏惠王举荐,然而魏惠王看到商鞅只是个毛头小子,便认为其经验尚浅,并未理睬。

有一年,公孙痤生了一场大病,命不久矣,弥留之际,他向前来探望的魏惠王说:“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叹了口气后又继续说道“王既不用鞅,必杀之,勿令出境。”然而魏惠王还是没有放在心上。

公叔痤的嘱托在他听来,却被认为是病入膏肓后的语无伦次。公孙痤去世后,未得到重用的商鞅无奈之下便离开了魏国。

商鞅辗转多地,都无法实现抱负,正感到渺茫之际,偶然听说秦孝公正在四处寻找贤能之人,重振秦国霸业。

商鞅一听,这不正是大好的机会嘛!他立即携带李悝的《法经》来到了秦国面见秦孝公。在商鞅的强烈建议下,秦孝公萌发了在国内实行变法的想法,但却遭到了以甘龙为首的旧派强烈拒绝。

在他们看来,现在的规章制度都是古人经验教训得来,百姓早已习惯,不需要改变。

商鞅听后当场就反驳:“你说的这些简直就是一派胡言,都是世俗经验给你灌输的思想。

照你这么说,这么多朝代的法度,你要去遵循哪个?

每个国家习惯不同,风土不同,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国家早就灭亡了!当然这也不怪你,很多人都这样。

聪明人是制定规矩的,愚蠢人只能遵守规矩!”这一席话,说得甘龙的脸都成了猪肝色。

最终,这次变法之争以商鞅胜利结束,但也为商鞅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咄咄逼人,骄傲自大的态度简直把自己当成了秦国的救世主,得罪了几乎在场的所有的官员。

首次变法,触碰了很多人的利益,失去人心

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颁布了前所未闻的《垦草令》,正式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为了刺激农业的生产,商鞅雷厉风行,制定了很多规定,首当其冲便是增加农民数量,使各行各业人士都从事农业,甚至还实行愚民政策,不让农民读书识字,隔绝外来消息。

同时,《垦草令》对商业的发展也有很多限制,商人不得买卖粮食,同时还要提高酒肉价格,增加赋税,商人的奴仆必须服役等等,很多商人的利益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们背地里都恨死了商鞅。

同样有怨言的,还有国内的贵族和官吏。

商鞅在《垦草令》上明确写着,要加重贵族的赋税,限制其豢养食客,贵族子弟也必须服徭役,还明确规定贵族、官吏不得雇请佣人,贵族子弟需要亲自劳动。

这下好了,商鞅将整个国家每个阶层都得罪个精光,尤其是那些贵族和官吏,谁吃过这种苦呢!

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大的变法效果,商鞅的法令快、狠、准,非常强制,不遵循法律的后果也非常严重,要被发配至边境。

俗话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变法的第一步,商鞅就已经失去了人心,也埋下了第二个祸根。

那段时间,如无必要,他从不出门,一旦出门,也必须几十辆马车跟随,做好足够的武装保护,只要一不小心,说不定就会被暗杀。

二次变法,加大惩罚力度,得罪当朝太子不得不说,商鞅第一次变法虽然不近人情,但效果却非常不错,秦国的生产力逐渐上升。

在这个基础上,商鞅又开始实行了二次变法,这次商鞅更加大胆,他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人们可以开荒自由买卖土地,翻身做主人。

这下好了,那些贵族的土地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再也无人到他们手底下租地,在他们眼中,商鞅越发可恨起来。

之后,商鞅又将市镇的乡村结合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并废除了爵位承袭制,一想到后代不能承袭自己官位,那还了得。

商鞅直接成了这些官吏的眼中钉,人人欲除之而后快。

后来,为了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商鞅又建议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这种大规模的改革,令朝野上下产生了激烈的斗争,很多大臣都不服气。

正在这时,太子老师公子虔触犯了新法,为了杀一儆百,商鞅直接拿他开刀,在秦孝公的默认下,商鞅竟将公子虔的鼻子生生割掉!

这一举,直接震慑了所有人,再也无人敢不遵守新法。但同时,商鞅也被太子一伙记恨上,成为众矢之的。

10年间,在新法的影响下,秦国变得越来越富强,商鞅的新法被百姓深深推崇也平步青云,被人尊称“商君”。连魏惠王都连连感叹,悔不当初。

做法自毙,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秦惠王继位。此时商鞅已经位高权重,他深知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已和太子结下不解之仇,现在也已无人可支持自己。

权衡之下,商鞅立即上书秦惠王,称自己想告老还乡,望秦惠王批准。

与商鞅有过节的一些大臣知晓后,便偷偷向秦惠王说,大臣功盖盖住就会危害江山社稷,现在老百姓都知晓商鞅的新法,却不知秦惠王,早晚这个江山要被商鞅夺去。

秦惠王一听,确实是这个理,加上之前的恩怨,他连忙派人去捉拿商鞅,得到消息后,商鞅逃亡至边关,傍晚时分,他想去客栈留宿,看着并未拿凭证的商鞅,客栈老板直接拒绝了他,并以新法规定告知: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之罪的。商鞅听后直感叹,想不到自己的新法竟把自己给困住了。

逃亡许久,商鞅被秦惠王抓住杀于郑国渑池,尸体被带回咸阳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形”,然而讽刺的是,商鞅虽死,推行的新法却没有被废除,此后也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后世。

商鞅的结局,看似是秦惠王为了公报私仇,统治江山社稷的必需,但从根本上来讲,当时的他为了快速改革,使用了很多暴力的手段,失掉很多人心,颇有点作茧自缚的感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更多文章

  • 如果嬴虔继位,那么秦国会发生什么改变,商鞅变法还能实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秦国,魏国,匈奴,嬴虔,公子虔,科学家,商鞅变法,文景之治,白登之围,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如果嬴虔继位,那么秦国会发生什么改变,商鞅变法还能实行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两人的区别。弟弟嬴渠梁更擅长治理国家,而哥哥嬴虔更擅长骑马打仗。秦献公时期的秦国,由于他的穷兵黩武,早就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秦献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将秦国交到了嬴渠梁的手中。如果嬴

  • 四大顶尖刺客,除了荆轲刺秦王,其他三位均获得成功。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荆轲,秦王,专诸,伍子胥,阖闾,太子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荆轲,给咱们留下的一首诗歌。虽然这件事过去了几千年,但是他的英勇悲壮的事迹,伴随着这首诗歌,仍然久久在我们耳边回响。荆轲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割据,连年征战,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就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产生了一

  • 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是荆轲的能力有问题,还是存在什么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荆轲,秦王,太子丹,秦国,嬴政,秦舞阳

    对于《荆轲刺秦王》这一典故,我们并不陌生,但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是以失败告终,荆轲最后也被处死。为此产生了几个疑问。荆轲既然被燕国太子丹选中当刺客,说明荆轲不是平庸之辈,那么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难道是荆轲的剑术存在水分,还是其中有什么隐情?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他真的是平庸之辈吗?荆轲刺杀嬴政失败

  • 荆轲是想刺死秦始皇,还是想活捉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荆轲,嬴政,秦王,太子丹,秦国

    荆轲因刺杀秦始皇而一举成名,尽管行刺失败,但却让他名垂青史。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荆轲是为了杀死秦始皇而行刺的,但真相是这样的吗?荆轲最初并不想行刺秦始皇荆轲之所以行刺秦始皇是受到了燕国太子丹的指使。太子丹行刺秦始皇不单单是因为国仇,还因为私恨。众所周知,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赵国人,而秦始皇也出生于赵国

  • 为了荆轲这个第一杀手,他害死了英雄美女加一匹千里马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荆轲,秦王,太子丹,嬴政,秦国,秦舞阳

    秦始皇嬴政生逢乱世,一出生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在赵国给人当质子。在那段时间里,他因为质子的身份而时常被赵国的皇孙公子们欺辱,那时即使愤愤不平,但却无可奈何。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他的父亲得以成功返回秦国而且还被立为储君。而他跟母亲依然滞留在赵国,多年后他父亲嬴异人登基为王,他们母子才得以回归故土。在赵国

  • 秦王共遭受三次刺杀,为何只有荆轲被后人熟知?

    历史解密编辑:娃哈哈娱乐标签:荆轲,秦王,高渐离,嬴政,张良,秦始皇,先秦,周朝

    一:秦王遭遇过几次刺杀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是一共有三次刺杀秦王的事实。分别是:荆轲刺秦,在搏浪莎的张良刺秦和高渐离谋杀秦王二:荆轲刺秦荆轲刺秦雕像秦王共经历了三次谋杀,这三次谋杀了应当说最有名的就是荆轲刺秦。荆轲选了一个据说十几岁就杀人的勇士秦武阳作为陪同,一起刺杀秦王,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秦朝的宫殿

  • 司马光、朱熹为什么认为荆轲是一个愚蠢的刺客?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荆轲,司马光,朱熹,秦国,刘邦,古典乐,唐宋八大家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只要是上过初中认真听课的朋友,都会知道这么一篇故事。看完“荆轲刺秦”这篇故事的朋友,基本上都会为荆轲的死感到惋惜,从情感上来说,惋惜的其实并不是荆轲,而是他的侠义精神。荆轲的侠义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尊敬,但是为什么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以及圣人朱熹会认为荆轲是一个愚蠢的刺客

  • 遇荆轲刺杀,秦始皇为何3次拔不出剑?兵马俑中一件文物揭开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荆轲,嬴政,秦王,秦国,秦舞阳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兵破赵国都城,俘虏了赵王,将赵国原本的领土全部纳入到了秦国的版图,秦国大军继续向东北挺进,兵临燕国南部边界。燕太子丹很是着急,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秦王嬴政的性格,下一个要灭掉的就是燕国。此时的燕太子丹已经从秦国逃回燕国有一段时间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在秦国当人质时秦王嬴政对他人

  • 荆轲,你怎么还不出发去刺杀秦王?我,我这就去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荆轲,秦王,太子丹,秦舞阳,秦国,嬴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至今2000多年,老少皆知,荆轲也号称史上第一刺客。但是,在那个盛产侠客的年代,史记的刺客列传中,荆轲可谓是名气最大,武功最差的一位,为何燕国太子丹偏偏选中了他,去刺杀秦始皇呢?1、 荆轲出生在卫国荆轲出生在卫国,是当时诸侯国中,不起眼的一个小国家,兵力弱小,随时有被其他诸侯国

  • 荆轲的武功到底有多差?面对面刺不死秦始皇,史书一句话揭晓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荆轲,嬴政,秦王,秦国,秦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27年,易水湖畔,燕太子丹为荆轲送行。荆轲带着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和秦王的大敌樊於期的首级一路西去,随行的还有游侠秦舞阳,二人带着刺杀秦王的使命前去咸阳。荆轲为秦王献上地图,图穷匕见,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二人为秦诛杀,不久后秦军直逼易水,燕王喜将燕太子丹的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