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父子读战国”系列故事之(9):商鞅变法
文/松鼠爸爸
商鞅变法是怎么开始的?
故事的源头,在魏国。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年轻时跑到魏国打工,在魏国国相公叔痤(cuó)手下担任一个“中庶子”的差事。
商鞅(公孙鞅)
商鞅天赋异禀,才华惊人。年轻时,他就听过很多关于魏文侯的传奇故事,立志向他学习,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
公叔痤与商鞅朝夕相处,很快发现他是个大才,只是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向魏国国君推荐。
公叔痤
有一天,公叔痤病重时,魏国第三代国君魏惠王亲自去他府中探望,并请教:“如果国相哪天发生不测,我们魏国可怎么办啊?”
公叔痤郑重向魏惠王推荐:“我府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胸怀奇才,愿大王对他委以国相重任,举国听之。”
魏惠王以为公叔痤老糊涂了,嘿嘿一笑,不说话。
魏惠王
公叔痤见魏王这态度,知道这事八成没戏,于是屏退左右,低声道:“大王如果不打算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了他,千万不可让他离开魏国!”
“好啊!好啊!”魏惠王满口答应,离开相府。
等魏惠王走远了,公叔痤这才唤来商鞅,对他说:“刚才大王问我,我死之后谁能继任国相,我推荐了你。可是我看大王的神情,应该不会采纳我的建议。
“出于忠君爱国的立场,我对大王说:假如他不用你,就应该把你杀掉。大王答应了,你赶紧离开吧,否则马上就要被抓。”
商鞅笑道:“大王既然不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可能听您的话而杀我呢?”
商鞅坚持不跑。没多久,公叔痤去世。
差不多同一时间,秦国国君秦献公驾崩,其子嬴渠梁即位,他就是历史赫赫有名的秦孝公。
秦孝公初即位时,周王室越来越衰弱,诸侯间互相争战,“战国七雄”雏形初现。经其父秦献公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秦国国力军力大增,但总的来说,与当时第一强国魏国还有一定距离,还不足以称霸天下。
秦孝公与商鞅(右)
秦孝公决定在父亲的基础上,借助变法,更上一层楼。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招揽天下英才,继续变法强秦。于是,秦孝公即位不久,就发布了一道“求贤榜”。
商鞅在魏国听到这个消息,于是前往秦国游说秦孝公。经过数次游说,秦孝公认定商鞅是个奇才,决定启用他实施变法。
商鞅在发布变法条例前,搞了点小动作。他让人在农贸市场的南门口,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公开下令:“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立即奖赏十金!”
这事听着太匪夷所思。“十金”在当时是一个巨额数字,可能是一个普通百姓好多年的收入。搬一根木头就赏十金,谁信?拿人开玩笑吧?有空我还不如做点小买卖。
所以这根木头立在那半天,无人应征。这是商鞅预料之中的结果,他微微一笑,下令将赏金由“十金”提高到“五十金”。
这下,整个农贸市场全骚动了。买家卖家纷纷放下交易,集体围观。终于有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立即被奖赏五十金。
消息传开,整个秦国全轰动了,议论纷纷。这正是商鞅要的:给所有秦国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公孙鞅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我所实施的变法,不会随便说说,而是玩真的。这就是“徙(xǐ)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见水到渠成,这才正式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商鞅前后两次变法,历时十几年,极大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全民参战、立功的积极性,使秦国成为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国”。
松鼠父子读战国:公叔痤到底想不想杀商鞅?
小松鼠:“老爸,我还是不明白,商鞅变法,为什么要重赏让人搬木头?
“变法是大事,要成功,最需要的是威信。所谓威信,就是威加信。”
”小松鼠一脸茫然,“加谁的微信?”
“不是加微信,是威+信。商鞅重金让人搬木头,是为了‘立信’。”松鼠爸爸道,“但立'信'还不够,还必须’立威’。所以,他后来找机会,狠狠地惩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连储君太子的老师都不怕,秦国人开始害怕商鞅了。前一个故事,叫‘徙木立信’;后一个故事,叫‘罚储立威’。”
小松鼠又问:“公叔痤为什么既向魏惠王大力推荐商鞅,又劝魏惠王杀死他?”
“推荐商鞅,是为国举荐人才。但公叔痤发现魏惠王没有启用他的意思,担心商鞅被别的国家重用,给魏国带来大麻烦。所以,他又劝魏惠王杀死商鞅,为魏国杜绝后患。”
小松鼠越听越糊涂:“那公叔痤为什么事后又劝商鞅赶紧逃跑?他到底想不想杀商鞅啊?”
“公叔痤应该很欣赏商鞅,不然不会推荐他做国相。古人做事,公和私两个方面分得比较清。公叔痤推荐商鞅,是为国尽忠;放跑商鞅,是朋友情谊。看起来是有点矛盾,等你长大后,慢慢就理解了。”
“长大了才能理解?好吧,老爸。”小松鼠皱皱眉头,叹气道,“那我只好抓紧时间慢慢长了。”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