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张仪范雎李斯,这四位就历史贡献而言,谁对秦国的功劳更大?

商鞅张仪范雎李斯,这四位就历史贡献而言,谁对秦国的功劳更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书悟道 访问量:4554 更新时间:2024/4/10 6:03:06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这四位每个人都为秦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商鞅在国内实施变法,增强秦国综合国力;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张仪奔波在外推行连横策略,范雎为秦王献上远交近功的战略,李斯在推进秦国的统一战争和内政的建设上,都有卓越的贡献。

可以说,他们都是秦国的功臣,那么,在这四个人当中,谁的功劳最大且能力更强呢?

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什么?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掀起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来势汹汹,力度之强,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李斯在他的《谏逐客书》一文中,对商鞅的贡献这样总结: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这个总结非常到位,特别强调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力之深。谭嗣同也曾指出,两千年来,秦政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从制度改革方面来说,商鞅无疑是历史上的集大成者。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部分历史学家,更是认为商鞅变法使中国社会从腐朽、落后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过渡到先进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因而把商鞅变法看作是一场中国历史的革命。

可见,商鞅的历史地位之高。但是商鞅变法并不容易,在当时来看,他也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变法颠覆了秦国人的社会理念。

在变法之前,秦国是一个以宗法为纽带的“礼俗社会”,变法后,变成了以国家法律为准绳的“法理社会”。

比如,在变法初期,秦民对商法抱有侥幸心理,对于犯法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他们看到凡是犯法的人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甚至包括贵族在内,如公子虔,而对于告发者也确实得到了奖赏。

由于奖罚分明,使秦国出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乡邑大治”的稳定局面,故而“秦民大悦”,所以,奖罚分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成功实现的重要原因。

但也正是由于在变法过程中,他奖罚分明,漠视权贵,办事手段冷酷,所以在秦孝公去世后,他也遭到旧奴隶主贵族的野蛮报复和陷害,成为旧势力反扑的牺牲品,被五马分尸。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使秦国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从而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才有了后来的秦国一统六国。

由此可见,不论从历史影响力来看,还是从现实效果来看,商鞅变法都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商鞅的能力不容置疑。

如果一定要挑毛病,有学者指出,可能就是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欠缺,没有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赋予一套系统的文化思想。不过,这个缺憾后来被董仲舒弥补了,于是,才有了绵延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张仪的“连横”策略对秦国有何帮助?

张仪、范雎、李斯,与商鞅一样,都是被秦孝公的招聘广告吸引来的人才。但不论张仪的连横战略,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还是李斯提出的各个击破的办法,这些策略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商鞅变法后的强秦基础之上的。

如果说商鞅变法是秦实现大一统的内在驱动,那么张仪、范雎、李斯的政治谋略,就是外在驱动。

在战国中后期,魏、楚、齐相继衰落后,秦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面对这一形势,纵横家们出动了,他们奔走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外交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战略,就是合纵与连横,张仪和苏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纵横家。

张仪进入秦国时,同僚公孙衍也在,张仪工于心计,且善行不正之术。没过多久,公孙衍就被排挤出了秦国。

从秦国离开后,公孙衍到了魏国,他在魏国谋划合纵,以抗衡秦国。在他的奔走下,先是促成了魏齐联盟,之后魏齐楚也走到了一起。

为了破坏公孙衍的合纵,张仪试图拉拢齐楚两国。面对张仪的咄咄逼人,公孙衍又发起了“五国相王”的合纵,即魏、齐、赵、燕、中山国,但是并未成功。

公元前322年,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平周等地,但齐楚两国并未对魏施以援手,在这种情况下,魏王对合纵逐渐失去了信心。

这时,张仪的机会来了,他入魏为相,促成了秦魏连横。不过公孙衍也没闲着,他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合纵,即魏、楚、燕、韩、赵,五国伐秦,但由于各国各怀鬼胎,合纵也以失败告终。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合纵与连横作为外交战略手段,一立一破是对立的关系,其作用重在削弱对方。张仪主张的连横策略,对于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达成了秦、魏、韩连横,并用欺诈的手段削弱了楚国,为秦国消除了一个劲敌。

但是,张仪在内政上,以及对秦国的内政上,并没有提出有战略性的建议。所以,他对秦国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也是短暂的。

范雎“远交近攻”如何促进秦国统一?

进入战国中期,随着合纵连横活动的不断进行,齐、楚、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为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创造了条件。

此时的秦国,国君虽是秦昭王,但实权却在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手里。穰侯、华阳君是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昭王的舅父。当时的魏冉,其财富堪比国库,而他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不惜强令秦军越过韩魏远攻齐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范雎出现了。

对外,范雎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简言之,就是交好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其战略精髓并非消极地维持平衡与对抗的现状,而是要积极改变现状,为军事扩张创造条件,分化瓦解各个对手,以大吃小,各个击破,并最终消灭对手。

当时的韩、魏居于诸侯的中央,是天下枢纽,范雎认为要善用“天下枢纽”,先攻打韩、魏,然后从两翼进攻赵、燕,统一北方;再以举国之力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攻灭齐国。

但是在攻击韩、魏时,要与远国齐、楚交好,以防止他们结盟。秦国这样逐一蚕食邻国领土的战略,逢战则可实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在范雎的主导下,秦国相继攻占了魏国的怀地、邢丘,魏国请求归附;之后秦国又起兵攻打韩国的荥阳,一旦拿下,韩国就会被分裂成三块,有了灭国的危险,所以,韩国也投靠了秦国。

秦国的这一战略,使赵国深感不安。赵国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大增,而秦国要实施远交近攻战略,赵国是绕不过去的。所以,后来还是发生了秦赵之间大规模战争:长平之战。

赵国经此一战,之后也衰落了。长平之战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到秦始皇时,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标。

由此可见,与张横的“连横”策略相比,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更胜一筹,其战略意义更加明显,对秦国一统天下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两者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张仪的连横策略,对于秦国后来制定出远交近攻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范雎除了提出这一伟大战略,他对秦国内政也有贡献,对此李斯也有评价:“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可见,范雎在秦国统一进程上的重要作用。

李斯是如何帮助秦始皇的?

秦国的统一战争,在秦昭王时已经打响了。由白起主导的四场大战,即伊阙之战、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就此四战,白起斩杀三晋和楚军至少在百万以上。

可以说,战争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实力,减弱了他们的战斗力。面对秦国的强势,其他诸侯国试图再次合纵攻秦,进行垂死挣扎。

在这种形势下,李斯为秦王献上了他的计谋,手段与张仪相近,也是损招,但很效。他让秦王派人持金玉珍宝出使各国,游说、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个加以消灭吞并。秦王采纳了李斯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重用李斯,提拔他为客卿。

后来经《谏逐客书》事件,秦王更被李斯的才华和谋略所折服,在李斯的争取下,秦始皇坚定任用客卿,并招揽了一大批贤才,如王齿奇、茅焦、尉缭、王翦蒙恬等,都是来自别国的客卿。他们都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李期在秦国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秦统一六国后,他在秦国各个方面的建设上颇有成就。

比如,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全国三十六个郡,郡下又设县。这一政策的推行,加强了秦国中央集权,也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这套中央集权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再比如,他还主导了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同轨等伟大壮举,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此可见,李斯也是划时代的人物。但他与张仪、范雎相似,是一个利己主义者,秦国的覆灭,他也难逃罪责。

通过以上对此四人的简要分析,现在可以排位了。个人认为,商鞅当之无愧的第一,李斯与范雎也可以同排第二,张仪第三。

您有何高见?欢迎留言。

标签: 商鞅李斯张仪应侯秦国秦王

更多文章

  • 范雎是魏国人,成为秦国相国后,为何要对魏国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应侯,魏国,秦国,齐国,秦王

    范雎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他来自魏国,可是在成为秦国的相国后,他却对魏国下手,不仅当众羞辱魏国的使者须贾,夺取魏国的城池,还逼迫出身魏国宗室的魏齐自杀。俗话说得好,“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那么范雎与魏国的须贾、魏齐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矛盾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一、奇耻大辱范雎,

  • 权力无法长久维持,范雎在恩怨分明与权力潮水中如何生存?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应侯,秦国,齐国,魏国,穰侯,平原君

    战国时代的魏国有一位口才出众的读书人叫范雎。因为家境一贫如洗,他想求见魏昭王,却连路费都拿不出。于是他决定暂且在中大夫须贾那里做事,等待机会。一次,须贾受命到东面的齐国办事,范雎随行前往。到了齐国,须贾与对方的商谈很不成功,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之久,依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在此期间,范雎的能言善辩

  •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只因范雎使坏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史日记标签:应侯,白起,赵国,秦国,秦军,长平

    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白起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数十年纵横沙场的白起,在长平之战后,自然有更进一步,进而攻破赵国,建立不世之功的想法。然而,白起的这个想法最终还是没能如愿,当他要大举率兵攻灭赵国时,赵国和韩国恐惧,派苏代携带重礼前去游说范雎。范雎随后向秦昭王进谏,建议秦昭王退兵,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在

  • 【战国时代】38范雎被逼无奈,得到一个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应侯,秦国,魏国,赵胜,魏齐,范雎,平原君,魏无忌,战国时代,四大名将

    前266年,秦昭襄王嬴稷任范雎为宰相。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把自己打扮得跟叫花子似的去见须贾。须贾见到范雎,非常惊讶,问,范叔,原来你还活着!过得怎么样啊?寒暄之后,留下范雎用饭,又拿出一件丝棉袍送给他。席间,须贾提到想去拜见秦国新任宰相张禄,范雎说,我跟张宰相的家人很熟,我带你去吧。于是,范雎为

  • 秦相范雎偶遇昔日仇人,便吩咐手下,喂饱马饲料后放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应侯,秦国,齐国,魏国,秦王,魏齐,秦相,范雎,平原君,四大名将

    秦王秦国的崛起给我们后人一个启示,是有坚持开放政策,才能更好的引进人才,才能给封闭落后的王国注入活力,在激烈的诸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提倡的“鲶鱼效应”,也是由此而来的吧?我们可以看看,在历史的长河中,秦国的崛起,除了君王的主观意识之外,基本都是引进人才的结果。在这里可以列出一长串

  • 历史烟云,春秋战国人物,应候范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应侯,秦国,齐国,魏齐,应候,范雎,先秦,平原君,信陵君,四大名将,周朝诸侯国君主列表

    应候范雎的故事范雎,可以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亚于任何一部历史题材小说。范雎有才华,跟随魏国大臣须贾,一次和须贾某出使齐国,逗留数月,齐襄王得知范雎口才很好,送他黄金和牛肉,范雎不敢接受。须贾知道后,就让他把黄金辞掉,牛肉接受。回到魏国,须贾把这件事告诉相国魏齐,怀疑范雎出卖了什么情报给齐国。于

  • 白起死后,秦国的武官集团是怎么一步步做掉范雎的?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应侯,白起,秦国,秦王,魏国,齐国

    一、白起之死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一鼓作气,攻克邯郸,彻底灭亡赵国。但是,这个时候赵国重金邀请了一位纵横家赴秦游说。这个人并不是电视剧上演的赵使“楼缓”,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便是苏秦的弟弟苏代。在《史记》、《资治通鉴》上记载了苏代见范雎的对话,苏代说: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苏代

  • 战神白起死后,秦国武官集团是怎么一步步做掉范雎的?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应侯,白起,秦国,秦王,魏国,齐国

    来源:头条号牧渔子战国时期的天下第一名将白起,曾战伊阙,斩韩魏联军24万;战鄢郢,火烧夷陵,使天下再无强楚;进而南并巴蜀,东败强赵,血洗长平。战国后期百万士卒亡于白起之手。可谓敌军闻风丧胆,诸侯闻之变色,是不折不扣的一代战神。但这位攻城70余座,终生未尝一败,为大秦一统天下扫尽强敌的天下第一猛人,在

  • 历史上范雎的才能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应侯,秦国,齐国,魏国,信平君,穰侯,魏冉,范雎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破坏六国合纵。如此多年,双方互有胜负。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发展渐渐停滞,“闭关十五年”。古语云,不破不立。面对这一潭死水,谁能提出新政策,打开新局面呢?此时,一个受尽侮辱与损害的人,来到了秦国。他就是魏国人范雎,秦昭襄王时期的名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范雎

  • 壬寅端午,共享旭宇先生纪念屈原诗画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私享艺术标签:屈原,书法家,书法,山水画,旭宇

    壬寅端午即到,私享艺术愿于朋友们共享旭宇先生纪念屈原诗画作品,看当代真正文人的艺术境界与修养。旭宇先生喜欢读书,以学生自居,老年仍有志于学,八十高龄后动笔作文人山水画颇有成就。今天我们发的屈子行冮泽山水画是其近作,高古、空灵,境界高标,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实乃当代一特殊文化现象,让人赞叹。书 家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