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那把较为光滑的宝剑是吴王夫差的佩剑,下面那把有纹路的是越王勾践的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只剩五千残兵。这时的勾践如果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么他将成为一位令人动容的悲剧英雄,但不会成为一代霸主。勾践没这么做,而是选择成为一块保全自己的瓦,期待着有朝一日亲手把破碎的玉璧恢复原状:勾践令大夫文种去吴国谈和。文种认为吴国太宰伯嚭生性贪财,可以送予财货,以离间吴国君臣。勾践认为可行,就派人送予伯嚭财货美女,伯嚭果真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去对吴王夫差进言:“若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使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到时会越国上下同心,仅剩的五千人会同仇敌忾,到时会更难从中取利。”吴王夫差认为有道理,接受了越国的请和。
至此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属国,勾践带着夫人和大夫范蠡入吴为奴,不惜以越王之尊替吴王驾车牵马,尝其粪便以诊其病,在吴服役三年终得归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经十年生聚终于得以对吴复仇。在这一过程中勾践得到自己的两位大夫文种、范蠡的辅佐,这种辅佐是全方位的,而最核心的是他们一起践行了总体战理念——在他们看来:战争从来就不是简简单单的两军对垒,而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外交手段打击地方,这正符合《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思想。这种理念具体体现如下:
1.从国家实力制定对吴外交策略,把国家实力放在首位
文种在越国面临亡国的危险时仔细分析了吴越的实力对比,明确提出在国力衰败时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吴国的一切要求,为越国恢复实力尽可能争取时间。与此同时要利用忍辱负重争取来的宝贵时间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要复仇就必须积攒钱粮,否则战士们就只有饿着肚子上战场。而要积攒钱粮就必须劝农桑并进行战略储备。
2.实行利、成、生、与、乐、喜六字方针为中心的爱民治国纲领
文种认为:越国作为小国弱国要向吴国复仇就必须做到国民一心举国一致,而要争取民心向民众宣扬爱国主义理念不能靠空洞的口号,而是要给予民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种利益并不是要一国之君亲自去给每一个百姓发钱发物,而是体现在国家的政策中:国家不抢民之所有就是利;不浪费和占用他们的时间,使他们及时播种就是成;不实行残酷镇压就是生;少征税就是与;国君少出去游玩就是让民众欢乐;国君少骚扰民众就是让民喜悦。或许有人觉得:这不是鼓励国君无所作为吗?其实经济生活有自身的规律,有时政府只需要扮演一个因势利导的宏观调控者角色。隋炀帝杨广自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他自始至终都忽略了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实我们今天依然有人在犯类似的错误:面对我们的父母、子女、恋人,我们总在强调我们希望对对方好,但我们是否真的清楚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
3.对外实行韬光养晦战略:利用吴楚齐晋的矛盾
文种敏锐意识到:吴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代霸主实际上已损害到楚、齐、晋等老牌霸主的利益,尤其是楚国险些被吴国所灭,而晋国作为与楚国争霸的老对手本来极有可能成为吴国的外援,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吴国的日益强大对齐、晋的霸业也构成严重的威胁,越国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纵横捭阖从而成功构建起庞大的反吴联盟。
4.利用外交战对吴国进行和平演变,削弱其国力,具体而言文种向勾践提出九大计策:
其一尊奉天地、敬事鬼神,以求得天地鬼神的福佑。这其实是当时人们的一种迷信观念,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其二不惜重金馈赠吴国君主权臣,离间吴国君臣关系,扰乱吴国朝政。
其三以高价收购吴国的粮草,使他们的国库空虚;利用吴国君臣的欲望来使他们的人民疲乏。
其四献上美女惑乱吴王心志,消磨其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西施、郑旦两大美女由此被送入吴宫,关于西施、郑旦在灭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史学家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西施、郑旦只不过是越国献给吴国的礼物,用以消磨吴王的心志;也有人认为除此之外西施、郑旦还肩负着刺探吴国情报的使命。
其五献上能工巧匠和上等木材,利用吴王好起宫室的心理鼓励其大兴土木,耗尽吴国的财力。
其六送礼给吴国善于阿谀奉承的奸佞之臣,使他们在吴王面前搬弄是非陷害忠良,扰乱吴国朝政。
其七示弱于吴国那些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使他们更加倔强,从而使他们和君王的关系更为紧张,最后迫使他们在君臣失和的局面下自杀。
其八劝农桑、通商旅,鼓励生育,积攒财富。
其九打造兵器、训练士兵以待可乘之机。
由此可见越国君臣其实从一开始就在给吴王夫差挖坑,他们早已把吴国上上下下琢磨得一清二楚,制定了全方位的详细的灭吴计划,而吴国方面对此一无所知。当然夫差也非等闲之辈,在他统治下的吴国即将迎来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