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文公摘桃子称霸?他这一事就非人人能做,摘桃子也让人无话可说

晋文公摘桃子称霸?他这一事就非人人能做,摘桃子也让人无话可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绿说故事 访问量:3055 更新时间:2023/12/22 12:42:21

晋文公自公元前636年回国为君,到公元前628年就去世了,仅仅执政了8年。然而,晋文公这八年的业绩,却远胜同时期其他许多诸侯国国君。秦穆公在位38年,楚成王在位45年,但他们奋斗了一生,都只能争霸,却没能称霸江湖。可是,晋文公回国仅仅五年后,就达成了称霸梦想,这又是为什么?

晋文公之所以能称霸成功,其实功劳并不能完全归功于他。

晋献公执政时期,将晋国桓、庄一族屠杀殆尽,使得晋国公族不复存在。晋献公此举极为血腥、残忍,但是却产生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由于晋国没有公族掣肘,大量的异姓士大夫得到晋献公重用,使得晋国人才辈出,在不同时期涌现出来,支撑着晋国不断向前发展。晋国人才之盛,在春秋中期,可以说无一国能出其之右。正是因为晋献公时期的人才策略,所以后来晋文公身边才能有那么多贤才辅佐:狐偃、赵衰、先轸、胥臣、魏犨、卻縠、狐毛、栾枝等等。这些人才的倾力奉献,辅佐晋文公在城濮一战成名,大败了楚国而称霸江湖。

晋文公能称霸的另一大功臣,应该是晋惠公。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为秦穆公所擒,致使晋国蒙羞。传统上,人们都将他看得一无是处。然而,晋惠公所信任的大臣吕甥,却利用韩原之战的屈辱,成功地在晋国内部推动了两项无比重要的改革:“作爰田”和“作州兵”。“作爰田”,是将晋国公田全部私有化,分配给国人;“作州兵”,是将晋国征兵对象扩张至“郊”。“作爰田”改革后,土地分配到家庭,使得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让晋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作州兵”改革后,旧时以前晋国的“三乡三郊”体系下,只能从“乡”中征兵,现在兵源几乎扩大了一倍。所以,在城濮之战前,晋文公轻轻松松就将进军扩张到三军;城濮之战结束后,又增设“三行”,将晋国军队事实上扩充成六军,足以与周天子比肩!

由此看来,晋文公回国五年后就能轻松称霸,实际上是在前人基础上“摘桃子”,并没什么大不了的贡献。

然而,秦国占据关中形胜之地,楚国以物产富饶的南阳盆地为根基,这二国综合国力并不差,甚至略胜晋国一筹;秦穆公和楚成王终身都只能争霸,可见实力强,并不能保证必定成功称霸。

晋文公必然有他人所不能的独特之处,才能在回国五年后就成功称霸!

晋文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的用人。

晋国人才是多,但是能将人才用好的国君却不多。晋献公在位期间,虽然将桓、庄公族屠杀殆尽,但他对异姓大臣却能量才录用:重用士蒍解决公族掣肘难题,重用里克四处征战,重用卻虎克翟柤,重用荀息灭虞国和虢国,……。可以说,这么多异姓大臣人尽其才,晋国才能在他手中才能不断发展。但晋献公死后,其后继任的国君却再也无法驾驭这么多才人:奚齐和卓子,直接被大夫里克所杀;晋惠公则只敢信任亲随,非亲信则排斥在核心圈之外,结果晋国人心大乱,韩原一败就彻底丧失了进取的信心。

晋国人才是多,称霸实力也具备。然而,要将晋国人才用好,却并非易事。否则,晋惠公时期晋国就能称霸了,用不着等到晋文公回国后。

那么,晋文公用人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晋文公用人,首先就是能不计前嫌:只要此人能忠心用事,且有一技之长,晋文公就会重新将他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宦官勃鞮(音低),曾经两次受命追杀晋文公,晋文公对他是恨之入骨。回国之后,勃鞮又上门来求见他,晋文公不计前嫌接见了他,结果成功地躲开了吕甥与卻芮之祸;竖头须在晋文公出逃的关键时刻,席卷财物不辞而别,但因为他忠于社稷,晋文公回国后又重新用了他。

勃鞮和竖头须不过是小人物,晋文公用他们也许只是一时,不足以让人信服。但是,另一人的任用却足以证明晋文公的宽宏大量。

卻芮原本是晋惠公亲信,可以说是晋文公的死敌。晋文公回国之后,卻芮与吕甥害怕他打击报复,两人合谋欲将晋文公杀死。幸亏勃鞮及时告发,晋文公才得以幸免于难。后来在秦穆公配合下,成功地擒杀了卻芮和吕甥两人。卻芮和吕甥两人行径,后世几乎可以说是灭九族之罪。然而,当晋文公得知卻芮之子郤缺是贤良之才,就毅然将他提拔为下军大夫,一举成为晋国卿大夫!

将罪人之子超擢提拔,晋文公心胸之广,可见一斑。光是这点,就并非人人能做到。对于政敌,后世更常见的是痛打落水狗,甚至斩草除根!有几人能像晋文公一样做到不计前嫌?所以,晋文公才能称霸,而不是别人。

晋文公用人独特处之二,是用人之长,同时也能容人之短。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其所长,也必有其短。晋文公重臣之中,狐偃就是这一典型案例。

虽然在晋文公逃亡期间,狐偃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他,并时时刻刻督促他、监督他,让他始终都保持着奋斗的激情。以此而言,称狐偃为晋文公身边的第一功臣并不为过。然而,狐偃在关键时刻却犯了不少错。里克在杀死奚齐和卓子后,试图请重耳回国为君。但在狐偃强力阻扰之下,重耳被迫放弃了这一绝佳良机。失去这次机会后,重耳被迫在海外多流亡了十五年。以“事后诸葛亮”观点来看,狐偃阻扰重耳回国为君,就是一重大失误。在重耳这多出来的十五年流亡生涯里,内心难免也曾怪罪过狐偃。但晋文公却对狐偃始终如一,一直将他当作心腹。

晋文公回国后,狐偃的价值立刻体现了出来。

晋文公回国刚一年,狐偃就力劝他主动出兵勤王,帮周襄王新回到洛邑,坐稳了王位。这次勤王之举,奠定了后续晋国称霸的政治基础。正是有了这一次勤王之举,所以他后续称霸时才能得到周王室大力支持,而不是像齐桓公称霸时那样百般掣肘。

狐偃之长在于“略”,而不是“术”:他善于观察到长远之利,却拙于临时救火。所以,在与楚国争霸过程中,狐偃的表现远不如先轸那么游刃有余、奇计百出。但是,狐偃一谏晋文公救周,二教晋国国民礼、义、信,这都是晋国长远之利。这两大功劳,又岂是其他人所能替代?

在容人之短这一点,楚成王就不如晋文公。楚国令尹子玉城濮战败后,楚成王不容分说,立刻逼他自杀。听闻子玉死讯后,晋文公居然难得地露出了喜出望外的表情:“楚国没法毒害晋国了。蒍吕臣作令尹,他只会保全自己,不能为百姓着想了。”子玉虽然刚愎自用,但是他毕竟是将才;在经历城濮之战的挫折后,也许他也能如孟明视一般,知耻而后勇,改过自新,率领楚国重新崛起。那样的子玉,也许才是晋国大害!然而,楚成王逼死子玉后,他执政期间,楚国就再也没机会与晋国争霸了。

晋文公用人的第三点,就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晋文公能准确地识别出人才价值,并将他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点更是别人难以模仿,只能说是文公独有。

晋文公出亡海外时,有数位大臣都不离不弃,十九年一直跟随着他。这就是狐偃、赵衰、贾佗、胥臣、魏犨等人。十九年来朝夕相处,晋文公与这些大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常人都以为,晋文公回国为君后,必定会将这些人都重用起来。

可是,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建立三军后,各军的主管却是如下:卻縠将中军,卻溱佐之;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三军六大主将,除狐偃之外,其余五位都不是跟随晋文公流亡海外的亲信!(注:《史记·晋世家》说先轸和狐毛也是从亡大臣,但是不见《国语》及《左传》记载。《竹书纪年》记载晋文公回国之际,先轸与狐毛曾率军前往堵截秦军,可见先轸与狐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海外。)

有人说,晋文公此举不过是为了平衡国内反对势力,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此次组建三军后,晋国马上就将面临一场决定成败的争霸之战。此时为晋军选拔主帅,当然是选拔合适的人到最合适位置,而不是为了平衡政治利益互相妥协出的结果。

如果说出征之前这一名单,还不足以证明晋文公任人唯贤的话,接下来的一件意外,就足以证实了。公元前632年2月,晋国中军主帅卻縠不幸病逝。刚刚出征不久,就要临阵换将,这可是兵家大忌。然而,人死不能复生,临阵换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是,该换谁呢?

出乎任何人意料之外的是,晋文公居然直接就把先轸任命为中军主帅!

先轸不属于跟随晋文公从亡大臣行列;出征之前,他也不过是下军主将栾枝的辅佐。下军佐到中军主帅之间,还隔着下军主将、上军佐、上军主帅、中军佐等等好几个职级。然而,在攻打卫国五鹿时先轸立了大功,让晋文公一眼就看出了他的领军才能。因此,晋文公毅然越级将先轸提拔到中军元帅之位!

晋国与楚国争霸时,先轸的优异表现,足以证明晋文公识人水准之高!

用人时能不计前嫌,用人之长同时能容人之短,任人唯贤而不是唯亲,这三大特点正是晋文公用人的独到之处。这些用人之术,当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晋国原本实力不菲,人才众多。但在晋惠公手中,人才众多却人心不齐;在晋文公手中,晋国上下却是“利出一孔、力出一孔”。凝聚了人心,晋文公才能成功地在前人基础上“摘下桃子”,称霸天下。所以说,晋文公就是“摘桃子”,别人也无话可说。

在用人方面,别说晋惠公,就是连秦穆公和楚成王这样的枭雄,都远逊晋文公甚多。否组,为何秦穆公在位38年、楚成王在位45年都只能争霸,晋文公回国5年就能称霸呢?

标签: 重耳桃子狐偃先轸晋献公

更多文章

  • 韩赵魏原是晋国臣属,为何能够三家分晋?这事要怪晋文公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骊姬,重耳,三家分晋,晋献公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27年后,韩、赵、魏三国废掉晋静公,将他迁到端氏县,并且瓜分了晋国残存的土地,至此那个曾经称霸春秋时期的晋国彻底灭亡了。那么问题来了,韩、赵、魏原本都是晋国的臣属,为何能够“以下克上”,实现“三家分晋”呢?一、晋国的内乱这件事还得从春秋时期

  •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和秦国爆发一场大战,结果谁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重耳,晋国,秦国,齐国,秦军,周王室

    在春秋时期,齐国、晋国、秦国、楚国是实力最强大的四个诸侯国。其中,秦国和晋国,原本是关系和睦的两个诸侯国,甚至还因为长期联姻,从而被称之为“秦晋之好”。当然,大家都知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自从崤之战后,秦国和晋国长期互相进攻,爆发了多场战役。一具体来说,秦穆公(?—前621年),嬴姓,

  • 中国古代史:晋文公的故事与政治举措,原来清明节也与晋文公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重耳,介子推,骊姬,秦国,晋献公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生于公元前697年,卒于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的时候已经69岁了,在古代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长寿的年龄了,所以说晋文公走的时候是非常祥和地离去的。晋文公虽然是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故事与他的政治举措却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单单给我们留下的成语故事就有多达十一条之多,比较出名的就

  • 匪议东周(十九)介子推割股奉君却被恩将仇报,晋文公腹黑手狠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重耳,狐偃,卫国,秦国,骊姬,先秦,周朝,介子推,秦穆公,晋文公,匪议东周

    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奉献不为名利,最终成了史书上道德模仿之一。本章节要讲的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他割股奉君的传说一直以来都被儒家学者所推崇,成为忠君爱国的典范。但是介子推的结局却不怎么好,他为了不食晋文公的俸禄与母亲隐居山林。而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居然做出了焚山的举动,最终介子推和

  • 被推上位的晋文公,其实是军政复合体选出的代言人,寡头出笼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重耳,秦国,郑国,宋国,周朝,先秦,介子推,晋文公,历史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姐夫秦穆公的斡旋和保护下,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涯,回到晋国坐上晋国的铁王座,史称晋文公。当年,晋文公准备封赏一同流亡十九年患难与共的忠臣贤士,封赏的名单中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就带上母亲隐居到深山中。想把隐居起来的介子推找回来一起安顿后奖赏,结果没找着介子推,就先封赏了一处田地作

  • 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人有何异同?

    历史解密编辑:钦点历史标签:重耳,齐国,管仲,范睢,战国,周朝,先秦,齐桓公,晋文公,历史故事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君主,他们的统治时期分别属于春秋时期晚期和战国时期早期。尽管他们的统治时间相隔较远,但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力却非常相似。齐桓公、晋文公经历之比较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晚期的君主,他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旨在削弱诸侯的势力、减少贵族的特权,以

  • 跳出中国历代明君“年老昏庸”的怪圈,晋文公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琳之说史标签:重耳,明君,卫国,狐偃,秦国,先秦,周朝,晋文公,历史故事

    遥想当年,晋惠公、晋怀公父子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小人行为早给天下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晋国的公信力也为此大打折扣。再加上经受诸多磨难和遍游各国的经历,已经使得年过花甲的重耳深深认识到重诺守信是一个人,进而言之,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晋文公大义凛然、“退避三舍”的践诺行为还重在对楚成

  • 为什么齐桓公身死霸灭,而晋文公死后,晋国仍可延续其百年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齐桓公,重耳,晋国,齐国,管仲,刘邦

    提到春秋五霸,有一个问题经常被人忽视,那就是在五霸之中,只有晋国保持了长期的霸权,同时作为中原霸主,他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则是楚国,在这样的不利环境下,自然能够保持长久的霸业和威慑,和开创晋国霸业的晋文公有很大关系,尽管重耳在位不过几年。尊王攘夷:身死霸灭的齐桓公。齐桓公最早称霸于诸侯,得益

  • 成功男人背后的故事-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身后的三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话情谈心标签:齐国,秦国,骊姬,周朝,先秦,诸侯国,晋献公,晋文公重耳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乐制度逐渐崩坏的时代,是各个诸侯逐渐开始苏醒争雄之心的时代,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征战逐渐变多,政权更迭、兼并时有发生。可以说春秋时期就是一个群雄逐鹿,诸侯并起的时代。晋文公重耳是留下印记最深的那位,晋国在他的带领下长期占据春秋时期第一强国的宝座,即使后

  • 介子推真的被晋文公烧死了吗?寒食节的起源或与介子推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林屋公子标签:重耳,皇帝,周朝,先秦,介子推,寒食节,晋文公

    虽然今天清明节算是一个重要节日,不过在唐宋及以前,清明还真不算什么大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就远比清明更为热闹,甚至可以说,寒食节就是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有哪些习俗?正如说到端午节就要说屈原一样,说到寒食节就离不开介子推。东汉桓谭在《新论》中就说,东汉的太原郡(今山西太原)一带,民众在隆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