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古往今来,但凡能青史留名者,大多毁誉参半,能够被所有国人喜欢并尊重的英雄人物凤毛菱角,这与人性相关,也与每个人的价值观相关。
然而,独有一个行当中的佼佼者,在后世人的口中几乎完全没有差评,那就是一生致力于治病救人的国医圣手。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能担得起这一名号的寥寥无几,你我都能张口说出他们的名字,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
他们虽生于乱世,却保留着一份纯粹的初心,一生都在履行一位医者的天职——救死扶伤。
除了每天提着药箱子东奔西跑搞临床,他们也从来没有忽略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这些伟大的医界先驱们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汇编出多部经典医学典籍传世,丰富完善中医的理论体系。
医祖扁鹊如何走上行医之路
扁鹊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原名姓姬,自幼跟随长桑君学习医术,精通脉象,能够根据人的脉象判断出疾病的位置与成因,并对症施术。
扁鹊作为“医祖”,科研压力应该是所有神医里最大的,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实践。扁鹊天生就是当医生的好苗子,他胆大心细,敢于采用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据《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晋国赵氏首领赵简子得了昏睡症,所有大夫都束手无策,恰好扁鹊行医路过此地,切脉后开出药方,药到病除,赵简子很快就苏醒过来,没有落下任何后遗症。
赵简子为了感谢扁鹊的救命之恩,赏赐给他蓬鹊山4万亩良田,扁鹊素来闲云野鹤,居无定所,有了暂时的栖身之地后,才决心安定下来。
之后,扁鹊就在蓬鹊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为十里八乡的村民医病,活人无数。
赵国百姓非常喜爱和推崇扁鹊的医德和医术,认为他就像喜鹊一样,能够为病人带来好运,加上他居住的蓬鹊山有一个翩翩于飞的石鹊,于是给了他一个爱称“扁鹊”。
你知道吗,扁鹊还精通外科手术,《列子·汤问》记载,他曾为鲁公扈、赵齐婴两人进行过“换心手术”,这俩人因为患有疾病,找到扁鹊诊治,扁鹊通过诊脉发现,两人的病是因为心脏与大脑不平衡导致的。
于是扁鹊先是让他们喝下一种带有麻醉效果的药酒,等二人睡去后,将他们的胸腔同时打开,进行心脏置换术。
待手术成功后,再把胸腔缝合好,然后灌下一种神药,两人就苏醒过来,原先的病症也一扫而空。
这只是一则民间典故,真实性存疑,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来,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由此可见,扁鹊在人们心中就是跟大罗神仙一样的存在,能够起死回生,无所不能。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借日本医师之口表达了他对扁鹊的评价:
“扁鹊,上古之神医也。”
扁鹊是史记中有传的人物,民间的好感度极佳,关于他的典故也很多,只是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真正传世的扁鹊医书却非常稀少,扁鹊学派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了解和研究扁鹊医术的资料非常匮乏,如果非要找一本跟扁鹊有关的医书,那就勉强要说到宋代窦材编纂的一部《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分3卷,重点讲述了经脉和针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其中收录了“扁鹊神方”94方,包括我国较早使用的麻醉方剂——睡圣散的配方。
扁鹊自己写的正版医书还没找到,就被后人打着他的旗号出了一本盗版著作,不知道他老人家在天之灵翻阅这本书时,到底是欣慰多一些,还是苦笑多一点呢?
不过这本《扁鹊心书》倒也不是完全胡编乱造、欺世盗名的作品,它的作者窦材出身医学世家,这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吸取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等人医学典籍之所长,穷尽毕生所学整理汇编出来的一部很有分量很有意义的医学著作。
如果不是非要起一个这么有争议的书名,所有医学界的从业者们都会为他点赞,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争议性的名字,才让这部医典从众多医书中脱颖而出,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2013年扁鹊的真迹医书重见天日 五色脉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上古神医扁鹊的医学思想重视色诊、脉诊,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但在2013年之前,对扁鹊医学的研究仅仅限于史料、东汉画像砖等侧写,缺少直接记载扁鹊医术的内容,研究结果难免差强人意,臆测多于科研,不免留下遗憾。
老官山汉墓扁鹊医简的发现、出土和整理,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扁鹊的医学提供了直接且丰富的证据,也为寻找早期中医诊断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线索。
在“老官山”汉墓中,科考队员发现了医学类目的竹简和木牍近1000个。
由于年代久远,竹简上的字迹被土壤侵蚀严重,难以辨认,考古人员把这些竹简浸泡在蒸馏水中,通过专业红外线扫描成像,然后由文保中心研究院和中医药大学的专家根据成像结果,进行简牍的识读翻译工作。
这一批老官山汉墓M3墓葬出土的竹简包含9部医书,其中仅有《五色脉诊》一部能够看到卷名。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分类整理,专家根据另外8部医书记载的内容为其赋名,于是,《敝昔医论》、《脉象》、《六十病方》、《病源》、《诸侯病症》、《医马书》等扁鹊学派医书,在深埋地下2000多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其中提到的“五藏”指的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也就是人体内最重要的5大器官。
司马迁认为扁鹊的成名绝技之一就是脉诊,他能够根据人的脉象,准确判断病症位置,堪比现代CT扫描,真是神乎其技。
《五色脉诊》中的“五色”指的是人的面色,包括“青、赤、黄、白、黑”。
“五色脉诊”也是扁鹊的看家本领之一,如果说把脉还需要身体接触,那“五色诊”只需要端详病人的脸色即可。这也就是中医“望闻问切”里的“望”字,走在大街上,只需要匆匆一瞥,就能够发现谁有病,大概有什么病,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在分析病因方面,西医有大把的精密仪器,什么CT、核磁(MRI)、血常规、尿常规,一堆指标数据下来,什么疾病一目了然。
中医可完全不同,它更多依赖医者的经验和感觉,古往今来,成名的中医大家不少,可除了几位“神医”之外,大多都做不到西医的辩症精准,错诊、误诊时有发生。
而扁鹊恰恰是极少数能够被称作“神医”的智者,他的《五色脉诊》加上《脉象》、《病源》基本涵盖了“望闻问切”的精华;《诸侯病症》、《敝昔医论》是他在各个国家行医经验的汇编;《六十药方》对症下药,对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疾病所需药材、剂量、服用方式进行了详细记载;《医马书》证明他在兽医方面同样有所造诣。
《敝昔医论》中的“敝昔”二字,正是扁鹊名字的通假字写法。“藏生气,气生月,月生脉,脉生血”,扁鹊在《敝昔医论》中记载了他对人体构造的理解,他认为人由气血组成,五脏是人体元气的由来,元气生出肉体,血肉形成经脉,经脉之间生出血液。
在扁鹊看来,人体的气血经脉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只要气血运行平稳,那就是天人合一的健康状态,如果人体某处生出病变,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在体表出现对应的异常,形成古怪的脉象。
在老官山汉墓医简的《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中记载:“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首次揭示了人的五脏和五行的关系,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胃属土、肾属水。
这么看来,此时的胃属于五脏之一,而非六腑,由此可知,老官山汉墓医简的脏腑理论要早于《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中明确说明胃是六腑,脾替代了胃在五脏中的位置。
扁鹊认为,只要通过观察和诊脉,就可以锁定人体“不通”的地方,加以外力干预(针灸、药剂),打通血瘀气阻的穴位,让人体恢复自然和谐的状态。
扁鹊在五色脉的基础上,发明了更具有突破性的“同色相乘”辩症法,在这批医简中出现了“白乘白”、“黑乘黑”、“赤乘赤”、“青乘青”、“黄乘黄”的内容,甚至在《敝昔医论》中,五色还能互相乘,比如“青乘白”、“黄乘赤”等等。
扁鹊的“五色相乘”并非单指面色的叠加,而是表述了血脉和面色相乘的可能性,从单一的诊病法变成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判断,大大提高了辩症的准确率。
扁鹊能够将五脏与五行理论巧妙结合,将中华文化与医学有机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创新发展,尽显大家风范。
扁鹊医书出土填补多项中医空白
这九卷扁鹊医书其实并不是我国最早出土的医书,早在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就在马王堆汉墓挖掘出一批古代医书。
这批医书的作者不详,但一定也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国医圣手,其中帛医书10种,还有200多支竹木简刻的医书,名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
当时这一批医书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医学史上的空白,在当时是一件轰动医学界大事,关于其作者的争论更是持续了半个世纪,而2013年这一批扁鹊医书的问世,则完全刷新了出土医书数量和医病理论数的记录,让马王堆汉墓的医书相形见绌。
比较马王堆和老官山医书的内容,马王堆医书大多是原始的巫医之术,即便有药方,也是相对简单的方子,并不能称其为医术,最多算是生活经验荟萃,而老官山的医书则是成体系的医学著作,它成书于原始巫医和第一部医典《内经》之间,学术价值很高。
人吃五谷,多生疾病,有人的地方就有病痛,哪里有病痛哪里就有医生。
时至今日,医学的发展有目共睹,以西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已经普遍被所有人所接受,真正的不治之症越来越少。
话虽如此,面对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现代医学依然还存在诸多空白领域亟待填补,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这一批扁鹊医书,让今人受到了古代大医的启发,对我国医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扁鹊医书,针对不同病症开出的药方,大多都是复合方剂,包含多味中草药成分,充分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妙用,填补了中医药领域的空白,不少药方至今依然在使用,无数病患因此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