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雎直言无人知秦王,秦昭王为何不怒反喜?白起有危险了

范雎直言无人知秦王,秦昭王为何不怒反喜?白起有危险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学听讲堂 访问量:442 更新时间:2023/12/21 22:56:52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扫六合"的雄风至今还令人震撼,让人们回想起那段慷慨激昂的青葱岁月,还依然被秦军铁骑的强大而折服。然而秦国之所以能如此强大,靠的不仅是强悍的秦军,还有很多在秦国崛起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除了大秦历代的明君,文臣和武将也是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商鞅白起。商鞅为古旧的秦国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秦国构建了一副宏伟的战略蓝图,正是按照商鞅的规划,秦国才得以横扫六国。而白起是秦昭王时代的武将,带领秦军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整个秦昭王时代,白起把六国的力量都削弱的差不多,为之后的“秦王扫六合”奠定了基础。可是,这两位为大秦崛起鞠躬尽瘁的人,最后却下场凄惨,商鞅的死是因为政治原因,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白起一代武将,他又做错了什么,让君王起了杀心呢?其实从商鞅变法的角度和白起的性格来分析,白起的结局早已经注定。

白起画像

商鞅变法中的重要思想

秦国历史悠久,周朝时的秦国是一个弹丸小国,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开始逐渐强大,并且参与了与中原各国的霸主之争。虽然后来因为阻力太大无法实现,但是“秦穆公称霸西戎”的政绩,还是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穆公之后秦国进入了三百年的“黑暗时代”,直到秦孝公继位后排除万难,坚决用商鞅,才使秦国恢复了穆公时代的雄风,收获了一个政治、经济、军事都空前强大的国家。

商鞅变法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军功爵制极大刺激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打造了一支强悍无比的秦军铁骑,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重视农业发展也为秦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秦国的统一更是功不可没。商鞅变法大部分针对的是对国家层面的革新,和对百姓的约束,但是其中有一条却很重要,它是专门为君主制定的,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商鞅变法

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拥有辉煌的前途,靠的不仅仅是人的力量,就算一个君王励精图治,也难以保证后世子孙都是代代明君,所以国家的强大需要强大的制度保障,中央集权制正好适应了秦国的发展。分封制的弊端通过数百年的诸侯割据,被展现的一览无遗,就是因为“裂土封侯”,才会导致国家的分散和权力的分散。商鞅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中央集权制,其核心思想是法家思想,具体表现为君王统治一切,“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的郡县制、国家统一分配资源、国家统一号令军队等等。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军权号令军权,从商鞅实行中央集权制的那一刻开始,整个秦国再也没有私兵,他们全部由秦王掌管,为秦国而不是个人去作战。

军权与君权的矛盾

白起之所以下场悲惨,就是因为他手中掌握的军权,与秦王想要加强君权相互冲突,而白起本人又过于执拗,屡次违背秦王的命令,让秦王无法实现想象中的独裁,最后当然会把白起当做绊脚石除掉。自古以来君权无法控制军权,背后都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白起带领秦军南征北战四十多年,从他的战功和他为秦国做出的贡献来看,秦王是应该感谢他,但是从商鞅变法提出的中央集权制来看,秦王是应该除掉他。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这段话表面上是苏代在罗列白起的功劳,实际上却把白起与姜子牙等人对比,意外衬托白起的光芒,而把秦王描述成了一个坐享其成的君王,似乎在说明秦国能够强大,全部都是白起的功劳,显得秦王相当懦弱无能。但是秦昭王是一个坚忍且有野心的人,他能忍受了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闾侯长达四十年的控制,最后夺取了他们的实权,对于军权在握的白起,他又怎么可能放过,让白起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分享权力呢?

秦昭王影视形象

秦昭王对于中央集权制十分推崇,他对于白起的军权更是十分忌惮,只不过秦国那时的确需要白起去打仗,所以秦王一直隐忍不发。在秦昭王眼中,白起虽然是秦军的统帅,但也是他的臣子,秦军只是暂时交给白起管理,而不是成了白起的私人武装,只要秦昭王一声令下,军队就要听从中央号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军上上下下都记得白起是军队统帅,对他言听计从,记得白起如何运筹帷幄和出奇制胜,却不知道这成功的背后也有秦王的谋划,对于想要急切实现中央集权制的秦昭王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谋臣范雎来到秦国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秦人只记得诸侯和太后,还有武安君白起,可曾记得有你秦王?"秦昭王听到这番话不仅没有生气,还特意把范雎请进宫讨论,请他赐教自己以后该怎么做。这说明范雎的话已经说到了秦昭王的痛处,正因为白起的军权早已经威胁到了集权统治,所以白起不管怎么战功卓著,他的军权都让秦王如芒在背,早晚都要拔掉这根刺。

秦昭王画像

白起性格刚硬

白起是秦国战神,他从秦惠文王时代就在军中效力,历经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三朝,在著名的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是秦昭王时代最耀眼的战将之一,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有关于白起的性格,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几段关于白起和秦王对话的描述,从中大概可以看出白起的性格。“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这几段话都是长平之战后白起所说的,大概意思为秦昭王听从范雎的话,没有让白起直取赵国都城邯郸,之后又改变主意让白起去打邯郸。白起认为秦王只是把他当做一条狗一样呼来唤去,而且赵国被秦国杀了四十五万人,所谓哀兵必胜,就算是战神白起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白白葬送士兵的性命,所以他坚决不肯再次替秦王打仗,还怒怼了秦王一番,这让秦王怒火中烧。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白起应该是一个性格很耿直的人,这件事情从根本上来说的确是秦王的错,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委婉的提出来,而是直接就指出了秦王有错,也许性格刚硬就是造成白起之死的第一个原因。

范雎画像

而白起之所以敢跟秦王这么说话,很有可能也是他居功自傲的一种表现,白起在四十多年的战争中几乎未尝败绩,秦国在秦昭王时代迅速崛起,白起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因此性格刚硬的白起觉得自己有资格指出秦王的不对,他为秦国打拼了这么多年,秦王应该不敢拿他怎么样,可惜白起在军事上的造诣炉火纯青,对政治却是一窍不通。

秦王深藏不露

秦国地处西北边陲,长年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作战,他们在长期的作战生涯中,骑射技艺不断精进,性格也变得越来越火爆,主张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从秦穆公称霸西戎开始秦人血脉中的野性就已经展露无遗。在商鞅变法之后,秦人血脉里的沉默了三百年的野性开始苏醒,变得更加坚毅和野蛮。

秦昭王的性格是坚毅和隐忍的,他在位的前四十年无动于衷,似乎把秦国完全交给了母亲和舅舅,还有白起管理,但是这种人一旦刀锋出鞘,就一定要见血。他通过强硬的手段逼迫母亲和舅舅离开了权力中心,实现了他梦想中的中央集权制,同时秦人血脉中的残忍和嗜血也开始爆发。为了能够实现对军权的绝对拥有,这位深藏不露的秦王再一次亮出了屠刀,他要杀掉战功卓著的白起,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白起直来直去的性格,和秦王的深藏不露又野蛮嗜血的性格是相互违背的这也注定了他一定会是秦昭王统一军权之路上的牺牲品。

宣太后

军功爵制带来的弊端

军功爵制是商鞅变法的重要环节,士兵们依靠杀敌数量的多少获封爵位,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白起也是通过这种方法一步步成为将军的。然而军功爵制能带来好处,自然也有弊端对于白起这样的武将来说,军功爵制的确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军功爵制让白起功高盖主,而白起又不懂得收敛锋芒,所以造成了他悲惨的结局。

白起从秦惠文王时,就靠着自己的军功一步步晋升,他在秦武王死后,为秦昭王平定了季君之乱,为他的王位扫清了障碍,对秦王和秦国都是有功的。因此他在秦昭王继位初期,就凭借着自己的功劳,在秦国政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后来白起又凭借军功,被封为武安君,不仅列国都知道武安君的大名,而且秦昭王都称其为“秦国之宝”。可是白起已经在无意中功高盖主大家都知道秦国有武安君一声令下就能号令百万秦军,却忘了秦军是秦王的,很明显白起的功劳已经盖过了秦王,让秦王感到非常不舒服。

如果白起能够感觉到军功爵制给他带来的危险,从此远离秦国政坛的话,也许人们渐渐就会忘记那个功高盖主的白起,重新记起真正的秦王。显然白起并没有这样的觉悟,在他心里替秦国南征北战是他作为武将的责任,而他辛辛苦苦为秦国打江山,也有和秦王炫耀的资本,白起躺在了军功爵制的簿子上,尽情的享受着军功爵制带来的荣耀,却全然不知即将到来的危险,在功高盖主这个问题上,已经拥有了实权的秦昭王不会手软,白起也注定要从云端跌入谷底。

白起自尽处

作为一代战神,白起最终被秦赐死于杜邮,结束了他辉煌却又悲剧的一生。白起的死与商鞅变法带来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秦王追求的中央集权制在手握军权的白起那里受到了巨大的阻碍,所以秦王势必会踢开他这块绊脚石。商鞅变法带给秦王性格上隐忍和霸道,与白起那种刚硬耿直的性格格格不入,这也是造成他悲剧的重要因素。种种看似简单,却牵扯到各种复杂政治的综合原因,让白起之死变得合情合理,从一开始白起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更多文章

  •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大?谁的人品最差?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商鞅,张仪,应侯,李斯,范雎,艺术家

    提起秦朝时期有哪些厉害的人物,商鞅,张仪,范雎以及李斯,这四个人必须榜上有名。说起他们四个学过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那么这四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到底谁的能力更大一些,到底谁的实力更出众一些呢?其实,这四个人都不是秦国人,他们都是被聘请来秦国当官的有才之人,分别在不同时期主导了秦国的发展方向。他们对秦国的贡

  • 大秦帝国的克星,一出手扳倒白起范雎两大牛人,为三晋拓地千里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白起,应侯,信陵君,魏国,秦国,秦军

    大秦的克星——侠将公子信陵君(8)主笔:江湖闲乐生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却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击杀魏国大将晋鄙,夺得了十万大军的兵权,但这仍不够,就算加上赵与楚,盟军总兵力也不过

  • 深远影响秦国一统中原的丞相,是魏冉,而不是李斯、范雎和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魏冉,李斯,应侯,吕不韦,秦国

    导语:本文系纵观史前所创,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本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战国诸雄兴兵霸起天下,这是一个混乱残酷的大世之争;也是一个成就自我机遇繁多的大好时期。秦国这个战国时期的最强霸主诸侯国,他的崛起始于秦孝公重用商鞅之法;雄霸于宣太后垂帘掌政的秦昭襄王时期。直到宣太后还权秦昭王

  • 错失吴起、公孙鞅、孙膑、范雎这四人,魏国付出的代价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孙伯灵,应侯,吴起,魏国,魏惠王,秦国,公孙鞅,孙膑,范雎,商鞅,科学家,艺术家,春秋战国

    魏文侯励精图治,重用士人,首开变法,魏国因此而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对平民出身的士人仍旧不能完全信任,所以晚年最终放弃了平民出身的翟璜,任用弟弟魏成为相邦。没想到这个决定成了魏国一百多年打不开的魔咒。吴起在西河担任郡守期间,吴起和他打造的魏武卒立了无数战功,同时,西河在他的治理下,

  • 长平之战后,范雎为什么要阻止白起灭赵?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应侯,白起,秦国,秦军,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为争夺上党地区控制权而爆发了一场超大规模决战。最终赵国兵败,约45万赵国军民被秦军坑杀,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军统帅白起下令乘胜追击,迅速夺取了赵国的武安、皮牢、太原等地,并对赵国国都邯郸形成合围之势。然而就在赵国危在旦夕之际,

  •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最大?谁的人品最差?

    历史解密编辑:汪丹说资讯标签:商鞅,张仪,应侯,李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乱世造就英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能人辈出。诸侯王的手下是否拥有着能人巧匠,往往成为能否在争霸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关键。秦国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秦国君王善用人才。01商鞅变法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这四个在秦国历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功臣,他们都不是秦

  • 范雎:他对秦帝国有重大贡献,却因他害死白起,一直被视为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应侯,白起,秦国,秦王,曹操,史记

    龙在水中起,凤从天外飞 在秦统一的过程,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如人们所熟知的商鞅、白起、李斯等,但有个人物却往往被人忽视,这就是范雎。 对此人我一直是没个好印象,至今还不知道他这名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史记》中是雎,读jū”音;而有书为睢,读sui音。大秦帝国电视剧用的是后者,我只知道他

  • 六国谋士讨论如何抗秦,秦王不安,范雎指着狗:扔块骨头就行了

    历史解密编辑:半斤今天吃什么标签:应侯,秦国,秦王,战国策,秦昭,六国

    1、公元前307年,一位秦国的使者,忽然找到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告诉他赶紧回家继承亿万家产吧:“您的兄长秦武王在洛阳周王室的太庙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时,不幸被鼎砸死了,现在我们特来请您回国继承王位。”这位公子稷,便是后来威震六国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继位以来,励精图治,他利用远交近攻的手

  • 从黄歇到范雎,催生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为何是两个“外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袭素衣标签:应侯,黄歇,秦国,齐国,秦王,魏国

    战国中后段、秦昭襄王执政后期,秦国改变了以往四面出击的打法,暂时搁置、拉拢距离较远的齐、燕以及拥有广阔纵深的楚国,重点打击、蚕食家门口的三晋(韩、赵、魏),这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直至嬴政时期,秦国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如愿吞并六国。众所周知,上述战略的制定者,是投奔秦国的魏国人范

  • 魏冉失势,范雎入秦,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呢?效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冉,应侯,秦国,白起,范睢,张仪,范雎,远交近攻,四大名将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上一讲留下一个问题:同一年里,同样是少主继位,为什么《资治通鉴》对赵孝成王称谥号,对齐王建却直呼名字呢?#远交近攻#答案是:赵国后来又传承了几代国君,但齐国这边,齐王建很长寿,在位长达40多年,生生把自己熬成了亡国之君。秦始皇一统天下,没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