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后,范雎为什么要阻止白起灭赵?

长平之战后,范雎为什么要阻止白起灭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乐享盖生活 访问量:2708 更新时间:2023/12/22 1:53:51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为争夺上党地区控制权而爆发了一场超大规模决战。最终赵国兵败,约45万赵国军民被秦军坑杀,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军统帅白起下令乘胜追击,迅速夺取了赵国的武安、皮牢、太原等地,并对赵国国都邯郸形成合围之势。然而就在赵国危在旦夕之际,秦国相范雎却极力反对灭赵,并成功说服秦昭襄让白起立即班师回朝。白起不敢违抗王命,只好下令撤军,邯郸之战功亏一篑。

统一天下是秦国的国策,而攻灭赵国则是统一的最重要一步,为什么身为宰辅的范雎要阻止白起灭赵呢?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长平之战”中赵国遭到重创,而与赵国同为三晋的韩、魏两国也深感唇亡齿寒,因此派使者苏代来到秦国。

苏代知道范雎与白起不和,因此就以重金贿赂范雎,并对他说道:“如果武安君(白起)攻灭赵国,秦王就会让他担任三公,到时候您就要屈居武安君之下了。更况天下百姓都不喜欢秦国,如果赵亡,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秦国其实得不到多少好处。与其这样,不如让赵国割地求和,这样既对秦国有利,也让武安君无功可立,岂不两全其美。”范雎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就出面阻止了白起灭赵之事。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记载给人感觉好像范雎是一位奸相,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然而深入分析却不难发现此事并没那么简单。

范雎想要阻止白起灭赵,他就必须要成功说服秦王。而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且执政时间长达五十多年。以他的能力和从政经验,绝不可能听到一番忽悠就会被轻易绕进去。所以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秦昭襄王也必定认为继续攻打赵国并非上策。

“长平之战”虽然是以秦国大胜告终,可大家都能明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赵国虽然遭到了重创,但秦国显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比如战斗减员、粮饷方面的巨大消耗。

白起作为一名军事统帅,他看到的是战斗时机方面的把握,即赵国暂时无力反抗,秦军应一鼓作气将其攻灭。而秦昭襄王和范雎作为政治家,他们考虑到的则是全局利益。比如秦军在经历“长平之战”后急需休整,要是短时间内无法攻下邯郸,秦军士气是否会受到影响,后勤补给能否供给得上。即便能攻下邯郸,秦国又是否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合纵抵抗;赵人视秦人为世仇,长期守住赵地需要花费多少治理成本等等。

因此纯粹从军事上考虑,秦国当时确实具备了攻灭赵国的条件。但从政治、经济、民心等方面考虑,秦国想要吞下赵国并没那么容易,搞不好还会消化不良,反受其害。所以白起有他灭赵的理由,范雎有他不灭赵的理由,不能简单评判谁对谁错,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问题也不相同,仅此而已。

参考献:《资治通鉴》

标签: 应侯白起秦国秦军长平之战

更多文章

  •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谁的能力最大?谁的人品最差?

    历史解密编辑:汪丹说资讯标签:商鞅,张仪,应侯,李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乱世造就英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能人辈出。诸侯王的手下是否拥有着能人巧匠,往往成为能否在争霸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关键。秦国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秦国君王善用人才。01商鞅变法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这四个在秦国历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功臣,他们都不是秦

  • 范雎:他对秦帝国有重大贡献,却因他害死白起,一直被视为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应侯,白起,秦国,秦王,曹操,史记

    龙在水中起,凤从天外飞 在秦统一的过程,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如人们所熟知的商鞅、白起、李斯等,但有个人物却往往被人忽视,这就是范雎。 对此人我一直是没个好印象,至今还不知道他这名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史记》中是雎,读jū”音;而有书为睢,读sui音。大秦帝国电视剧用的是后者,我只知道他

  • 六国谋士讨论如何抗秦,秦王不安,范雎指着狗:扔块骨头就行了

    历史解密编辑:半斤今天吃什么标签:应侯,秦国,秦王,战国策,秦昭,六国

    1、公元前307年,一位秦国的使者,忽然找到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告诉他赶紧回家继承亿万家产吧:“您的兄长秦武王在洛阳周王室的太庙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时,不幸被鼎砸死了,现在我们特来请您回国继承王位。”这位公子稷,便是后来威震六国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继位以来,励精图治,他利用远交近攻的手

  • 从黄歇到范雎,催生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为何是两个“外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袭素衣标签:应侯,黄歇,秦国,齐国,秦王,魏国

    战国中后段、秦昭襄王执政后期,秦国改变了以往四面出击的打法,暂时搁置、拉拢距离较远的齐、燕以及拥有广阔纵深的楚国,重点打击、蚕食家门口的三晋(韩、赵、魏),这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直至嬴政时期,秦国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如愿吞并六国。众所周知,上述战略的制定者,是投奔秦国的魏国人范

  • 魏冉失势,范雎入秦,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呢?效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冉,应侯,秦国,白起,范睢,张仪,范雎,远交近攻,四大名将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上一讲留下一个问题:同一年里,同样是少主继位,为什么《资治通鉴》对赵孝成王称谥号,对齐王建却直呼名字呢?#远交近攻#答案是:赵国后来又传承了几代国君,但齐国这边,齐王建很长寿,在位长达40多年,生生把自己熬成了亡国之君。秦始皇一统天下,没给

  • 从卑微的奴仆到当朝宰相,范雎的一生经历了哪些起落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应侯,魏国,齐国,秦国,魏王,范睢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虽出身贫寒,但一直有很大的志向,而且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在魏国一直没能受到重用。他曾周游列国希望那里的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便回到魏国打算给魏王任职服务,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齐国蒸蒸日上的国势使当初随燕破齐的魏

  • 提出“远交近攻”的范雎,用人失当、陷害白起,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应侯,白起,秦国,秦王,芈八子,远交近攻

    秦昭襄王赶走他的舅舅,让范雎替代魏冉,并非范雎能力比魏冉突出,而是范雎对他个人更有用。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范雎对秦国的贡献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起用范雎,是让他来夺权的秦昭襄王这辈子很幸运,按理来说他是没有机会当上秦国国君的。他老爸秦惠文王把君位传给了他哥哥,他哥哥嬴荡力大无比、才华出众、能力突出,

  • 白起生死仇敌范雎,最终结局如何?云梦秦简揭开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流连染紫悯标签:应侯,白起,秦王,秦军,秦国,仇敌,范雎,云梦秦,四大名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白起一生充满了传奇,然而或许由于性格缺陷,情商不高,白起遭到丞相范雎的暗算,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杜邮。一代军神没有死于沙场,死于敌人之手,却如此憋屈的自杀而亡,让人不胜嘘唏。那么,作为白起生死仇敌的范雎,他的下场又如何呢?根据史书记载,范雎举荐失误、谗杀白起等问题,所以辞归封

  • 秦王若不深信范雎,秦朝统一六国将提前20年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应侯,秦国,秦王,白起,秦军,长平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开始,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实,回顾秦国历史,在大统一的20年前,他们便有一次横纵六国的机会,只是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此时秦国由于连续作战,其军事物资都已到达了极限,而赵国又是派的

  • 秦昭王赐死白起,范雎不是主因,而是与长平之战有莫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应侯,白起,秦昭王,秦国,长平之战,秦王,秦军,范雎,秦昭襄王,春秋战国,先秦

    白起死时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就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说完这句话,他便挥剑自刎。有不少人将这句话与宿命论联系起来,其实不然。白起一句话点出了自己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出自赵国之手,范雎、秦昭王固然也有参与其中,但白起之死的幕后操纵者则出自赵国。长平之战之于赵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