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便写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有的封建王朝大抵都是这样发展的,从前朝的手里夺过江山,再衰弱,再灭亡。自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起,东汉也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军阀混乱,直至三国建立,三足鼎立。但若是谈起东汉混战开始的破口,恐怕是非“吕布杀董卓”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不可,也就是三十六计中最为有名的“美人计”,而这一计就是出自东汉末年名臣王允
王允的这一计策,主要是为了东汉的政局稳定,王允可谓是为国之忠臣,但若是细看王允杀完董卓之后的种种行为,只怕无人不感慨其毒辣。
01居功自傲
董卓被杀,天下一片欢呼。董卓种种行径,祸国殃民,天下人恨不得食其肉。铲除董卓,不仅仅是保卫汉朝政权统治,更是民心所向。真可谓是
作为诛杀董卓的首要功臣,王允不仅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在民间,也是受到各种拥护和赞扬。王允开始变得有些飘然自大,认为连董卓都死在他的手里,他还需要怕什么?
他开始目空一切,不在意一切事物。每次与其他大臣开会商量国家大事的时候,不再保持谦逊,积极与大家探讨,而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仿佛
正是这样的行为,导致其他大臣开始与他保持距离,而不是和以前一样,这也是离心的开始,不得不说这个情况和董卓当时的情况有着微妙的相似。
02冤死蔡邕薄待吕布
蔡邕曾经是董卓的部下,董卓还特别赏识他。因此在得知旧主突然被杀的消息时,有点猝不及防,于是不由自主地叹息了一下,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一声
原来,当时王允也在旁边,听到了这一叹息,
蔡邕为了完成自己写成汉史的理想,愿意接受脸上刻字,削足这样的残忍的刑法,只为了保全性命,用余生的时间来完成汉史。同时,各大臣设法施救,甚至太尉特地上门说情,但并没有任何作用,王允依旧不管不顾,逼得蔡邕最后冤死狱中。
吕布作为剿灭董卓的主力之一,同样也受到了嘉奖,当然也是处于王允的掌管之下。想当初,
可惜,事成之后,却开始露出了真正的想法。王允不仅看不起吕布,只是以剑客来对待他,不说将军,更不说英雄,将他隔离在朝政之外,削弱他的权利。
此外,以前跟着董卓的将领,也是颇具实力,王允一方面赦免他们,后期为自己所用,另一方面又怕他们谋反,便想处置了,纠结之时,吕布多次劝说,陈明危害,可惜,王允本身就
可以说,在王允手下,吕布过得并不得意,何况他本身便是一个自傲的人,种种之下,渐渐地,便与王允不和。当然,不能说吕布自身没有问题,但也终究是被王允薄待了。
03兵祸之由
董卓危害四方,残忍嗜杀,废立皇帝,鸩杀何太后,然后众人皆无可奈何,其根源就是他手里的
有了这支兵马,董卓可谓是肆无忌惮,任意妄为。那么,现在董卓死了之后,这批兵马又该何去何从?王允对这问题的处理也称为王允命运的转折点。
王允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充分证明了一点,他可能是一个爱国忠君的人,可能是一个可以忍辱负重的阴谋家,但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在处理凉州部曲的问题上简直是
王允一开始是打算全部赦免凉州兵马,毕竟凉州兵马并未造反,之后又忽然改变主意决定,决定处罚他们,以儆效尤,但本质上是为了获得兵权,解除隐患。
与此同时,有人建议王允,与其让关东兵控制凉州兵马,不如任命
王允的疯狂并不比董卓弱,他自信自己聪慧过人,只因为文武殊途,所以处理的方式有些差异。事实上却是他一手创造了汉王朝复兴的契机,但却没有抓好时机,反而将它拖向谷底,让百姓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王允跟董卓都
04王允之死
得知王允想解散凉州兵后,凉州的百姓便开始四处传谣,说王允要灭掉凉州人。凉州士兵本就深感忧虑,听到消息,王允不仅没有赦免他们的意思,还要削夺他们的军权,解散军队,加上蔡邕冤死的消息传来,令人更加绝望。
此时,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牛辅的谋士贾诩,其人狡猾无比,诡计多端。他向李傕和郭汜献策,既然朝廷不打算赦免,我们应该拼死一搏,如果走运攻占了长安,那天下便是我们的囊中之物;如果不能,那打劫富庶人家,劫掠妇女,再归来,也还能存活。
李傕和郭汜如当头棒喝,立马集合兵马,星夜出行,杀向长安。6月的时候,李傕和郭汜等人围攻长安。谁知王允十分看重的关东兵居然不出兵来剿灭反贼,长安就只吕布一人,实在是独木难支,只好逃跑。八天以后,李傕和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城。
叛军入城后,各种杀人泄愤,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官员和百姓超过一万人,天下一下子就乱了起来,策划参与铲除董卓的王允、黄琬、鲁旭被灭口,族人全被
05总结
王允出生在山西的名门望族,从小就天资聪颖,爱国忧民。虽出身优越,却仍然刻苦学习,饱读诗书,还习武强身,文韬武略,说一句少年英才不为过。
出仕以后,为官公正,更是隐忍设计铲除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