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登基论功行赏,萧何排第一,曹参沦为刘邦施展帝王权术的工具

刘邦登基论功行赏,萧何排第一,曹参沦为刘邦施展帝王权术的工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风牛马不相及 访问量:2239 更新时间:2024/1/15 20:09:02

刘邦建立西汉,手下谋臣武将功不可没。在白手起家时付出的汗水与劳动,在刘邦登基之后自然会受到回馈。在刘邦登基之后论功行赏,很多人都认为征战沙场的曹参应排在首位,但事实上萧何却是排在了第一。萧何功劳不可否认,他给了刘邦一个安稳的后方。但曹参征战沙场流血流汗,看上去更为重要。刘邦如此做法有何深意呢?

萧何不能被称为谋臣,最多是个文臣,甚至从未有过带兵打仗的记载,这一点与诸葛亮这样的臣子大有不同。刘邦在秦朝时任职泗水亭长,在释放罪犯后,为了避难而逃亡,此时身边寥寥数人。因为刘邦的罪行,刘邦家人因此获罪,而正是在萧何的帮助下,刘邦的家人才能幸免于难。在秦末起义兴起时,刘邦召集家乡父老响应,从沛县起家,后投奔项梁,这期间出谋划策更是离不开萧何。在刘邦的眼中,萧何不仅是身边的功臣,更是自己的恩人。

萧何虽然没有过奇谋,也没有带过兵,但是萧何的存在却给了刘邦一个安稳的“家”。在刘邦冲出关中之后,是萧何在巴蜀之地经营。不仅仅安抚百姓,更是源源不断地为刘邦输送粮草与兵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看出古时战争最重要的便是粮草,而萧何坐镇的情况下,刘邦高枕无忧。除此之外,萧何还辅佐了太子刘盈。此时能够看出,萧何的权力几乎达到了顶峰,具备极强的自主性。但是萧何从未居功自傲,仍是如履薄冰,凡事必请旨于刘邦,这一点让刘邦能够感觉到自己才是君王。

从实力来看,刘邦不如项羽,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除了垓下合围刘邦并没有获得过大胜。项羽对刘邦也比较重视,步步紧逼,常常能使刘邦兵断粮绝。但不管何时,萧何总能从后方提供支援。据记载,刘邦与项羽僵持的过程中,曾源源不断地派人慰问萧何。这其中自然有深意,而萧何也能看清形势,将家族中兄弟子孙全部送到刘邦手下,刘邦对萧何的疑虑至此消失。萧何行事谨慎,始终能使刘邦安心,这就是本事。

在论功行赏时,有人建议应该曹参排在第一位。曹参参战无数,攻克两国与一百二十余县。从攻城拔地来看,曹参有功劳。曹参参与的征战是最多的,无数披甲上阵的结果就是身上负伤无数,这一点曹参有苦劳。但是正如鄂君所说,曹参跟随刘邦四处征战,不夸张的说全部都是败仗。在曹参的“功劳”下,崤山以东不止一次失去,如果不是刘邦信念坚定,如果不是萧何后方有力,西汉有没有还未可知。曹参只是个勤劳肯干的武将,他所做的事情换成其他武将也能够做到,仅凭这一点,刘邦便不可能认定其为第一功臣。

在拟定萧何为首要功臣的时候自然有反对者,但是刘邦做了一个恰当的比喻。猎人带着猎狗抓兔子,猎狗只是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发现目标后撒开绳子的猎人。而曹参就是猎狗,萧何就是撒开绳子的人。况且,其他人追随刘邦都是三个两个兄弟,而萧何却是动员了家中能够出征的所有男丁。这一点虽然是根源于刘邦的顾虑,但是萧何做事确实到位,不仅仅是刘邦,众大臣也挑不出毛病。如此一来,萧何的第一功臣便水到渠成了。

之上的论断仅仅是从萧何与曹参的功绩来看,没有从刘邦的角度出发。虽然说刘邦做了一个比喻,但是编者认为并没有说出心中真实想法。刘邦南征北战的时候需要人才,能征善战的将领更重要,虽然萧何有功,但毕竟是文臣。但是西汉建立,刘邦登基之后,文臣武将的地位便改观了。刘邦定萧何为第一功臣,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所有臣子知道“武将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在刘邦的心中,武将的地位不仅仅是重要性降低,甚至成为了威胁,毕竟刘邦这样的心理在汉初是有迹可循的。

萧何精通秦国法令,该技能在西汉建立初期具有重要意义。在刘邦的应允下,萧何面圣可以不用小步疾行,上朝可以佩剑,尽管萧何手无缚鸡之力。在臣子眼中第一功臣代表着荣誉与地位,但是到了刘邦手中却成为权衡臣子的工具。重文抑武的观念必然存在于刘邦的心间。

标签: 刘邦萧何曹参项羽

更多文章

  • 刘邦按照功劳封赏:萧何第一,曹参第二,为何张良排六十二?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刘邦,萧何,曹参,张良,封赏

    刘邦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自己本身的才能不够,但是他知道利用身边的人,按照功劳封赏,当然了这种功劳还是要看刘邦的想法,《史记·高祖功臣年表》里面曾经记载过,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张良却排名六十二。其实仔细看来这三个人并不是一个类型的人,因为背景也是一种实力。决定功劳并不是全看才能,而是以长远的大局观来看,

  • 文武双全的曹参,才能不比汉初三杰逊色,为何没能入选汉初三杰?

    历史解密编辑:娟子讲科技标签:曹参,刘邦,韩信,萧何,项羽,张良

    公元前202年,经历了多年的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获胜落下帷幕。在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最终建立了汉朝,并且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而后来在谈及取得天下的缘由时,刘邦曾赞扬自己手下的三位良才,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然而,除了这三人之外,刘邦却并没有提及自己的另一位得力干将—曹参。曹参曾经在

  • 真的是“萧规曹随”吗?实际上曹参的能力并不比萧何差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萧何,曹参,丞相,刘邦,高祖,司马迁

    “萧规曹随”是个成语,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后来扬雄在《解嘲》中解读为:“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汉朝刚刚建立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萧何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到了曹参当丞相的时候,大的社会环境还是

  • 曹参揭出文告,凡用人行政,概照前相国旧章办理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曹参,萧何,皇帝,高祖,惠帝,汉朝

    曹参揭出文告,凡用人行政,概照前相国旧章办理齐相曹参闻萧何病逝,便令舍人治装。舍人问将何往?曹参笑着说:“我即日要入都为相了。”舍人似信非信,权且应命料理,待行装办齐,果得朝使前来,召曹参入都为相,舍人方知曹参有先见,惊叹不休。曹参本是一员战将,至出为齐相,刻意求治,志在尚文,因召集齐儒百余人遍询治

  • 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胡吃海喝,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曹参,宰相,萧何,刘邦,汉惠帝,吕雉

    曹参是大汉的第二任宰相,紧跟在萧何之后。萧何当宰相的时候,曹参是在齐国辅佐刘肥,当齐国的宰相。到了萧何死亡了,曹参就告诉他的仆人说赶紧收拾收拾东西吧,我们要回到朝中长安去做官去了。这时候曹参的仆人有些不明白,萧何死了为何你要去朝中呢?曹参只笑不语!因为他已经猜想到了,萧何之后若是选宰相非自己莫属。本

  • 浅谈曹参终日饮酒不治事,却还是被誉为贤相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曹参,丞相,萧何,刘邦,高祖,汉朝,汉惠帝,历史故事

    曹参原是泗水沛人,后跟随刘邦起义反秦,立下了不世战功,被封平阳侯,甚至最后官居丞相。然而相较于他的功绩,人们对于曹参的熟悉更多的来自于一个成语——“萧规曹随”。所谓“萧规曹随”,即曹参继任丞相后继续延用萧何的规章制度,比喻按照前任留下的规章制度办事。这个词语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贬义,有时会

  • 汉朝第二位丞相曹参,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却被万民称赞!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曹参,萧何,丞相,刘邦,高祖,汉惠帝,皇帝,汉朝

    公元前202年,和刘邦争霸落败的项羽,在乌江边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之后,刘邦平定逐步平定天下,在定陶汜水之阳即位,开创大汉江山,是为汉高祖。既然江山已定,那么是时候到了论功行赏的阶段了,一直追随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文臣武将,都希望能夺得首功之位。这也是人之常情,兄弟们追随大哥一路上刀山、下火海,

  • 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好,为什么死后还被人称赞呢?

    历史解密编辑:夏雪NNN标签:曹参,宰相,萧何,汉惠帝,高祖,刘邦

    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好,为什么死后还被人称赞呢?矜弈2022-07-0616:25山东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因为曹参创造了一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成为了千古佳话。首先我要声明一下:曹参是相国,而不是宰相。相国和宰相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却差之千里。相国的权势可比宰相大得多了。宰相是一个群体,是

  • 曹参为相,为何整日吃喝,百姓安心社会稳定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曹参,萧何,汉惠帝,宰相,刘邦,百姓

    曹参当了宰相后,每天吃喝,为什么百姓安心社会稳定。说到曹参,我们想起在沛县刘邦的铁杆兄弟,那时的曹参整日到处混吃混喝。如今的曹参,贵为宰相。汉惠帝一:萧何推举宰相曹参是怎么当上宰相的?说到这里,要感谢萧何。萧何可谓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萧何临死的时候,汉惠帝去拜见他。汉惠帝问萧何,你死后谁可接替你。萧何

  • 萧规曹随是什么意思?曹参当上宰相后为何无所事事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曹参,吕雉,刘邦,宰相,刘盈,萧何,高帝,萧规,曹随,汉朝

    曹参,西汉开国功臣,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曹参“萧规曹随”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萧何去世,曹参进京当宰相。在他担任宰相的三年时间里,一切都遵循萧何生前曾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不予改变。这一件事,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学者们普遍认为,曹参之所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