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何与曹参有才干,为何死心塌地追随刘邦?这件事是关键

萧何与曹参有才干,为何死心塌地追随刘邦?这件事是关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船夫聊历史 访问量:929 更新时间:2023/12/7 23:06:27

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有些流氓的角色,这其实是后世史书的撰写者在潜移默化地抹黑这位开国之君。

事实上,刘邦有很多过人之处,准确地说是领袖魅力,不然除了和刘邦沾亲带故的樊哙之外,其他像萧何曹参张良这样的人才哪里会心甘情愿地跟随刘邦,自己另立山头不是更好吗?

原来当初在沛县,已经将县令杀了的萧何和曹参之所以要让刘邦牵头起义,目的是让刘邦做傀儡,将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糊弄过去,保住萧氏家族和曹氏家族在沛县的土地财产,等到秦国正规军到来的时候再把刘邦杀了,这样不但立了功,还避免了被农民起义军洗劫的风险,这种看似稳赚不赔的买卖,在后世几千年的那农民起义中都很常见。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和当时的刘邦易地而处,在一半儿姓曹,一半儿姓萧的沛县起义军中,自己不但沦为傀儡,还有随时有被杀掉的风险,你会不会对萧何曹参怀恨在心?但刘邦的做法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在起义后不久,萧何和曹参便发现秦国正规军迟迟不来,看着周围的起义军在烧杀劫掠中抢得盆满钵满,这两个人也动了歪心思,开始拉着刘邦带着队伍四处劫掠周围的村镇。但玩着玩着便玩脱了,留守丰邑的人发生叛变,投降了魏国起义军,相当于端了刘邦的老巢,为何这么说呢?原来根据《史记》中的记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换言之,在秦始皇施行郡县制后,丰邑虽然不是沛县那样的大城市,却是包括刘邦和萧在内起义军队伍中很多人正了八经的老家,老家被偷导致军队伍人心涣散,尤其是后来在扩充了队伍的情况下依旧没夺回丰邑,同样来自《史记》的记载:

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还击丰,不下。

老家迟迟收不回来,导致起义军队伍的士气进一步低落,转眼之间便逃了大半,毕竟谁也不能拿老婆孩子的生命开玩笑,这时候用穷途末路形容这支起义军队伍一点都不过分。

刘邦如果是普通人的话,相信大概率会趁此机会找萧曹二人报仇,但刘邦不是凡人,他非但没有找二人报仇,反而挺身而出以领袖的身份鼓励大家不要放弃,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去找项梁借兵。

相信当时很多人乍一听这个主意,都只会觉得刘邦异想天开,毕竟沛县起义军和项氏家族毫无瓜葛,连个像样的中间人都没有,在当时世家大族是根本看不上沛县起义军这种草台班子的。

常理虽然如此,但当时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原来秦末的农民起义中山头林立,这让项梁非常急迫地想通过做一些事情,在整个起义军的“朋友圈”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进而方便拉拢壮大自己的队伍。此时打了败仗并前来借兵的刘邦,对于项梁来说相当于想睡觉了给枕头,想啥来啥,那是相当的开心了。

这就解释了为何项梁会那么大方借给刘邦5000精兵和熟悉阵战的将官,并且提供了后勤保障。周围原本各自为战的起义军一看刘邦老家丢了,项梁都能帮他重振旗鼓夺回来,并且要兵给兵要粮给粮,这样的带头大哥上哪里找?还不赶快前去投靠,所以在这次借兵行动中,刘邦得了实惠项梁树立的威信,属于典型的双赢。

借来精兵的刘邦重新夺回了老家,并且重整了沛县起义军队伍,这个时候刘邦可再也不是当初的随时可能掉脑袋的傀儡了,而是沛县起义军中真正一言九鼎的领袖,出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考虑,刘邦非但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反而与萧曹二人冰释前嫌,委以重任,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萧曹二人也因此对刘邦心悦诚服,辅佐刘邦共同开创了大汉帝国。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定有大智慧大胸襟,又怎么可能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地痞无赖呢?

2022.08.03

标签: 萧何曹参刘邦秦国樊哙

更多文章

  • 国家有那么多人,刘邦为何非要让曹参当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邦,曹参,丞相,萧何,吕雉,刘盈

    大家都知道,汉朝的高祖去世之后,刘盈成为了新皇,而这个时候吕雉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忌惮的了,已经开始将自己的手伸向了前朝。当时但凡是在政治上和她不一个立场的大臣基本上都被残害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盈和他母亲的关系也陷入了紧张中,为了避免吕雉的暗害,萧何也一直说自己生病整天躲在自己的家里不出来。???但

  • 萧何的一生到底有多谨慎,他和曹参又有什么样的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萧何,曹参,刘邦,汉惠帝,丞相,刘肥

    萧何在死之前,给后人添置了一些家产,毕竟他的儿子没有什么卓越的才能。肯定不会像他一样做汉帝国的丞相的。他想到的能留给后代的就是房子,但是,萧何买房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买的地方都是距离京城较为偏远的。在那个年代,又是那么个偏远的地方买房子,毫无疑问是没有什么升值潜力的。萧何那么精明的一个人,脑袋没有毛

  • 刘邦为何拔高萧何压制曹参?一着妙棋瓦解丰沛集团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刘邦,萧何,曹参,韩信,樊哙

    曹参与萧何,是西汉开国最重要的功臣之二,也都是刘邦的故交。当年曹参为沛县狱吏,萧何为主吏,二人都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豪吏”。两个人关系交好,最大一笔“合资买卖”,就是把刘邦推向沛县瓢把子:“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

  • 萧何临终前,为何大力举荐曹参接替丞相之位,而不是陈平?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萧何,曹参,三毛,刘邦,丞相

    简单来说,萧何需要的是一位追随者,能够将自己的规则坚定地执行下去,而不是一位计策甚多的“顾问”。萧何刘邦去世后,汉惠帝继位。萧何作为功勋,继续担任丞相。没过两年,萧何也行将就木,刘盈亲自登门探望,并征询他谁适合继任丞相。在场的人谁也没想到,他推荐了曹参。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后,居然能事先预料,相位非他莫

  • 刘邦登基论功行赏,萧何排第一,曹参沦为刘邦施展帝王权术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风牛马不相及标签:刘邦,萧何,曹参,项羽

    刘邦建立西汉,手下谋臣武将功不可没。在白手起家时付出的汗水与劳动,在刘邦登基之后自然会受到回馈。在刘邦登基之后论功行赏,很多人都认为征战沙场的曹参应排在首位,但事实上萧何却是排在了第一。萧何功劳不可否认,他给了刘邦一个安稳的后方。但曹参征战沙场流血流汗,看上去更为重要。刘邦如此做法有何深意呢?萧何不

  • 刘邦按照功劳封赏:萧何第一,曹参第二,为何张良排六十二?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刘邦,萧何,曹参,张良,封赏

    刘邦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自己本身的才能不够,但是他知道利用身边的人,按照功劳封赏,当然了这种功劳还是要看刘邦的想法,《史记·高祖功臣年表》里面曾经记载过,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张良却排名六十二。其实仔细看来这三个人并不是一个类型的人,因为背景也是一种实力。决定功劳并不是全看才能,而是以长远的大局观来看,

  • 文武双全的曹参,才能不比汉初三杰逊色,为何没能入选汉初三杰?

    历史解密编辑:娟子讲科技标签:曹参,刘邦,韩信,萧何,项羽,张良

    公元前202年,经历了多年的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获胜落下帷幕。在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最终建立了汉朝,并且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而后来在谈及取得天下的缘由时,刘邦曾赞扬自己手下的三位良才,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然而,除了这三人之外,刘邦却并没有提及自己的另一位得力干将—曹参。曹参曾经在

  • 真的是“萧规曹随”吗?实际上曹参的能力并不比萧何差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萧何,曹参,丞相,刘邦,高祖,司马迁

    “萧规曹随”是个成语,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后来扬雄在《解嘲》中解读为:“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汉朝刚刚建立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萧何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到了曹参当丞相的时候,大的社会环境还是

  • 曹参揭出文告,凡用人行政,概照前相国旧章办理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曹参,萧何,皇帝,高祖,惠帝,汉朝

    曹参揭出文告,凡用人行政,概照前相国旧章办理齐相曹参闻萧何病逝,便令舍人治装。舍人问将何往?曹参笑着说:“我即日要入都为相了。”舍人似信非信,权且应命料理,待行装办齐,果得朝使前来,召曹参入都为相,舍人方知曹参有先见,惊叹不休。曹参本是一员战将,至出为齐相,刻意求治,志在尚文,因召集齐儒百余人遍询治

  • 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胡吃海喝,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曹参,宰相,萧何,刘邦,汉惠帝,吕雉

    曹参是大汉的第二任宰相,紧跟在萧何之后。萧何当宰相的时候,曹参是在齐国辅佐刘肥,当齐国的宰相。到了萧何死亡了,曹参就告诉他的仆人说赶紧收拾收拾东西吧,我们要回到朝中长安去做官去了。这时候曹参的仆人有些不明白,萧何死了为何你要去朝中呢?曹参只笑不语!因为他已经猜想到了,萧何之后若是选宰相非自己莫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