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为何拔高萧何压制曹参?一着妙棋瓦解丰沛集团

刘邦为何拔高萧何压制曹参?一着妙棋瓦解丰沛集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多角镜头 访问量:176 更新时间:2024/1/17 16:44:01

曹参与萧何,是西汉开国最重要的功臣之二,也都是刘邦的故交。当年曹参为沛县狱吏,萧何为主吏,二人都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豪吏”。两个人关系交好,最大一笔“合资买卖”,就是把刘邦推向沛县瓢把子:

“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从那时起,曹参、萧何一直追随刘邦。萧何镇守后方,提供后勤补给,曹参在前线攻城略地,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天下初定,二人刚刚接受封拜,友谊却走到了尽头: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

史书并未交代,二人究竟为何产生罅隙,也没有矛盾冲突的记载,反正就是相互不再往来,你瞅我不顺眼,我看你来气,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战火中熬过来的一对好友,若非有因,绝不可能在封侯拜相之后,发生这么大矛盾。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就从刘邦封拜说起。

历时一年多的封拜之争,是萧曹矛盾的引发点

史书中根本找不到萧何与曹参的直接冲突,不过有一次“隔空叫板”。之所以说是“隔空叫板”,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没直接出现在事件中,这件事就是刘邦登基后的论功封赏。

汉五年,项羽自刎于乌江边,刘邦统一天下。随着刘邦布衣换龙炮,从龙功臣们纷纷拿出功劳簿,准备跟刘董事长兑现上市红利。不过,这个红利不大好兑现,不是刘邦小气,而是难量化,为此功臣们争吵了一年多,都没有结论。

其中有两个焦点事件比较突出:其一,萧何作为文官,封地该不该比武将多?其二,萧何与曹参,谁才是第一功臣?

刘邦坚持说萧何最大,所以应该给他的封邑最多,功臣们不干:我们这些人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多的打了一百多场战斗,少的几十场,萧何舞文弄武,动动嘴怎么能跟我们比!

刘邦绞尽脑汁,想出了个让人惊得眼珠掉一地的比喻:打猎见过不?追赶兔子的是猎狗,指挥围猎的是人,你们觉得人重要还是猎狗重要?

大老粗们一头雾水:当然人重要。刘邦笑了:你们就是相当于猎狗,萧何是猎人,所以你们叫“功狗”,萧何是“功人”。

什么比喻?作践人么!“功狗们”一肚子气,面对穿着龙袍的刘邦又不敢发作,只好认命。

接着给功臣们排功劳榜榜单,“功狗”们像串通好了似的,一致表示:

“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刘邦玩过一次霸权主义了,这一次不好再压“功狗”们一头,万一急眼了狗会咬人的!恰在此时,一个叫鄂君的人跳出来,滔滔不绝:

“曹参的功劳不过一时之功,想当初,陛下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差点裤衩都输掉了,是谁一次又一次给陛下补充士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不正是萧何守着关中,立下不朽之功嘛!曹参这样的人,少几百个对大汉来说都不算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于万世之功头上?萧何,俺挺你!”

刘邦不嫌鄂君损了他的形象,高兴地一拍巴掌:Very good(善)!于是下令萧何位列榜首,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这件事对曹参来说,无疑受到很大刺激,乃至侮辱。他不能跟刘邦发作,打碎牙齿肚里咽,导致他转而对萧何很不爽,双方的罅隙就此产生。

刘邦抬高萧何打压曹参,背后有阴谋

一次火药味十足的评功会,怎么看都像是别有用心,似乎刘邦很乐意看到这个局面。那个叫鄂君的家伙,除了不断搓火的说话方式,其内容并无新意。很怀疑,鄂君就是刘邦的托,果然,他迅速被刘邦封为安平侯。

要真是这样的话,刘邦就是别有用心地抬萧压曹了!难道曹参欠刘邦两个大钱?(当年刘邦出差,同事们每人送刘邦三个大钱,萧何送了五个。)

刘邦当然不会这么小心眼,抬萧压曹是肯定的,其目的就是为制造萧何与曹参的裂痕!他们是刘邦打击丰沛集团的入口。

屁股决定脑袋,坐上龙椅的刘邦没有了外部敌人,目标自然盯上昔日的战友。不是刘邦无事生非,而是皇权安危的长远政治考虑。对刘邦来说,有两大势力必须在他有生之年解决,否则早晚会酿成大祸:异姓诸侯王和功臣集团!

其中,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最凶险,几乎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功臣集团的问题只能以柔性的手段,靠政治手腕解决,否则两个问题叠加,刘邦将一夜回到解放前。

刘邦的功臣集团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丰沛集团势力一家独大

由于刘邦的班底,是沛县或丰邑的老乡居多,所以功臣集团表现出,明显的丰沛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比如萧何、曹参、樊哙、卢绾、周昌夏侯婴周勃、王陵、审食其吕泽及诸刘子弟等等,几乎占了功臣榜的八成。

由地域性条件塑造的政治派系,列朝列代都是一个大麻烦,他们相互之间不是亲谊就是故交,各种利益纠缠在一起,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网。

2. 丰沛集团以外难成气候除了丰沛集团,还有张良、陈平、灌婴、郦商等一些大佬级功臣,但都行不成派系。张良自觉隐退,陈平受到丰沛集团抵制,灌婴、郦商资历较浅。这对刘邦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形势简单化了,坏事是失去了制约丰沛集团的政治力量。这就是陈平一直受到刘邦青睐的原因,他需要第三方势力游走在丰沛集团之间。3. 丰沛集团内部派系有隐患丰沛集团内部的派系,严格来讲只有两个班,一个是“帝系”,一个是“后系”,半个是“中间派系”。帝系就是围绕在刘邦身边,很少与其他功臣势力发生利益输送的人,典型的就是卢绾与夏侯婴。后系就是围绕在吕雉身边的一群势力,包括审食其、吕泽、吕释之、樊哙。剩下的大多属于倾向性不太明显的“中间派系”。

让刘邦头疼的就是“中间派系”,他们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让人看不清摸不到猜不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绝不是丰沛集团是善男信女,而是天下刚统一,利益争斗的大幕才拉开,矛盾还处于隐性当中。对刘邦来说,有一个很不利的条件:他岁数太大了,没有时间慢慢观察分析了!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派系形成之前,破坏派系形成的土壤。谁最有可能成为派系的核心人物呢?刘邦掰着指头算来算去:萧何、曹参!这两个人能力毋庸置疑,在丰沛集团中的地位最高,人气最旺,权力最大。当然,现在仅仅是疑似,既然疑似就不能对他们下手,这么做也太笨,刘邦的手腕更高明:将他们俩推向两极,变成对手!这就是刘邦在评功会上一味抬高萧何,以“功狗”羞辱武将,通过鄂君的口,死劲埋汰曹参的背后动机。两个配套小动作,显示了刘邦高超的政治手腕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刘邦的全部手腕,那就太小看高皇帝了,他还分别对萧何、曹参做了一点“小”动作。

1. 打压萧何萧何的才能对汉帝国太重要,国家治理离不开他,丞相非他莫属,刘邦对他采取边用边打的策略。①敲打高祖十一年,刘邦在平定陈豨之乱时,莫名其妙地给萧何又加封五千户,并派了一支五百人的队伍,担任萧何的卫队。就在萧何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叫召平的人跑来给萧何吊丧:皇帝这是怀疑你了,卫队你以为真的是保护你?萧何吓了一身冷汗,赶紧上疏辞封,还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拿出来充当军资,刘邦见状开心地笑了。高祖十二年,在平定英布之乱时,刘邦“忙里偷闲”,多次派使者回来,问萧何在忙些什么,搞得萧何一头雾水。门客对他说:“你快要灭族了!你的地位已经到了顶峰,又深得民心,明显是皇帝怀疑你的威望会动摇关中。”萧何有一次湿透内衣,不惜以强买百姓土地的方式自污声名,来取悦刘邦。果然,刘邦又笑了。

②隔离刘邦的不断敲打,不光让萧何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时,功臣们都视萧何为高压线,不敢靠近,造成萧何的孤立局面。后来萧何被捕,居然没有一位功臣敢站出来替萧何说话。其实,当初议功时,刘邦对萧何故意抬高,就已经把萧何逼到了全体武将的对立面,原来那也是一次“捧杀”!③恐吓以上手段还覆盖了一层含蓄的面纱,下面就是赤裸裸的恐吓了。萧何因为替百姓求开垦上林苑的福利,被刘邦怒斥损皇帝的利益而自肥,还被扔进了监狱!当然,刘邦没有理由真的处罚萧何,无非是让他感受到皇威而已。果然,萧何接到赦令,光着脚跑到皇宫向刘邦请罪。三招下去,萧何变成了小绵羊!

2. 打压曹参有一个细节,大多数人没注意到:刘邦登基后,韩信被改封为楚王,一直跟随韩信的曹参,回到朝廷等待工作分配,刘邦令曹参出任齐相,又回到齐国。这个任命很不合逻辑。曹参原来的身份是右丞相,跟随韩信,明显是带着监视韩信的任务来的。任务顺利完成了,就算不升官,也不应该由中央政府的右丞相,降为诸侯国的国相啊!我们对比一下周昌,就会发现蹊跷。刘邦担心自己百年后刘如意遭遇不测,派御史大夫周昌出任赵相,以保护刘如意。周昌不愿意去,刘邦说:“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我知道对你来说从御史大夫到赵国国相是降职,但是为了我的心尖尖,你就勉为其难替我辛苦一下了。刘邦既然知道御史大夫出任国相是降职,请求周昌牺牲一下,难道不知道曹参的右丞相比御史大夫还高一级,人家曹参去齐国任国相不委屈吗?

当然知道,刘邦就是故意这么做的,他知道曹参也心知肚明,不敢说而已。对刘邦来说,曹参可能比萧何更危险,他不光是掌握兵权的武将,而且文治水平也不赖,最可怕的是他在功臣集团中的威信比萧何还要高!所以,刘邦必须隔离曹参!尾声:势不两立还是逢场作戏?刘邦对局势的判断非常精准,手段也非常有效,两位丰沛集团最危险分子萧何与曹参,被戴上了保险装置,功臣集团虽有暗流涌动的迹象,但始终没有爆发危机,更没有伤害到皇权。萧曹二人,还为历史贡献了一段“萧规曹随”的佳话。刘邦成功了!刘邦真的成功了吗?萧何与曹参真的是傻子,被刘邦玩得团团转吗?恐怕未必!

萧何其实是极其聪明的一个人,他早年与刘邦熟识,早就把刘邦的心理摸得透透的,不大可能不明白刘邦的手腕。刘邦一次次的敲打,与其说萧何是被动应对,倒不如说他是装出一副惊恐的姿态,隆重配合刘邦而已。甚至我认为,刘邦也知道萧何是装出来的,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萧何懂得他刘邦要什么,并真心回应就可以了。所以,两个人都是在演戏!曹参呢?曹参也不傻,都是千年的狐狸!他很知趣地回到齐国,直到萧何去世的汉惠帝二年才回朝。也就是说,刘邦在世的时候,曹参根本就不参与中央朝政。不光如此,曹参还在齐国拜了一位叫盖公的老先生为师,一心学习黄老无为之道,就差高喊“学习张良好榜样”。曹参这么做有什么深意?让刘邦放心呗,再不放心的话,我老曹只能出家当道士去了!又是一个影帝!所以,有理由怀疑,所谓的萧曹嫌隙,恐怕也是二人心照不宣的表演吧?谁让他俩戴着丰沛集团领袖的大帽子呢!也不能怪刘邦,相对于朱元璋,他已经做得足够智慧,足够仁至义尽了!

标签: 刘邦萧何曹参韩信樊哙

更多文章

  • 萧何临终前,为何大力举荐曹参接替丞相之位,而不是陈平?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萧何,曹参,三毛,刘邦,丞相

    简单来说,萧何需要的是一位追随者,能够将自己的规则坚定地执行下去,而不是一位计策甚多的“顾问”。萧何刘邦去世后,汉惠帝继位。萧何作为功勋,继续担任丞相。没过两年,萧何也行将就木,刘盈亲自登门探望,并征询他谁适合继任丞相。在场的人谁也没想到,他推荐了曹参。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后,居然能事先预料,相位非他莫

  • 刘邦登基论功行赏,萧何排第一,曹参沦为刘邦施展帝王权术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风牛马不相及标签:刘邦,萧何,曹参,项羽

    刘邦建立西汉,手下谋臣武将功不可没。在白手起家时付出的汗水与劳动,在刘邦登基之后自然会受到回馈。在刘邦登基之后论功行赏,很多人都认为征战沙场的曹参应排在首位,但事实上萧何却是排在了第一。萧何功劳不可否认,他给了刘邦一个安稳的后方。但曹参征战沙场流血流汗,看上去更为重要。刘邦如此做法有何深意呢?萧何不

  • 刘邦按照功劳封赏:萧何第一,曹参第二,为何张良排六十二?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刘邦,萧何,曹参,张良,封赏

    刘邦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自己本身的才能不够,但是他知道利用身边的人,按照功劳封赏,当然了这种功劳还是要看刘邦的想法,《史记·高祖功臣年表》里面曾经记载过,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张良却排名六十二。其实仔细看来这三个人并不是一个类型的人,因为背景也是一种实力。决定功劳并不是全看才能,而是以长远的大局观来看,

  • 文武双全的曹参,才能不比汉初三杰逊色,为何没能入选汉初三杰?

    历史解密编辑:娟子讲科技标签:曹参,刘邦,韩信,萧何,项羽,张良

    公元前202年,经历了多年的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获胜落下帷幕。在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最终建立了汉朝,并且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而后来在谈及取得天下的缘由时,刘邦曾赞扬自己手下的三位良才,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然而,除了这三人之外,刘邦却并没有提及自己的另一位得力干将—曹参。曹参曾经在

  • 真的是“萧规曹随”吗?实际上曹参的能力并不比萧何差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萧何,曹参,丞相,刘邦,高祖,司马迁

    “萧规曹随”是个成语,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后来扬雄在《解嘲》中解读为:“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汉朝刚刚建立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萧何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到了曹参当丞相的时候,大的社会环境还是

  • 曹参揭出文告,凡用人行政,概照前相国旧章办理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曹参,萧何,皇帝,高祖,惠帝,汉朝

    曹参揭出文告,凡用人行政,概照前相国旧章办理齐相曹参闻萧何病逝,便令舍人治装。舍人问将何往?曹参笑着说:“我即日要入都为相了。”舍人似信非信,权且应命料理,待行装办齐,果得朝使前来,召曹参入都为相,舍人方知曹参有先见,惊叹不休。曹参本是一员战将,至出为齐相,刻意求治,志在尚文,因召集齐儒百余人遍询治

  • 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胡吃海喝,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曹参,宰相,萧何,刘邦,汉惠帝,吕雉

    曹参是大汉的第二任宰相,紧跟在萧何之后。萧何当宰相的时候,曹参是在齐国辅佐刘肥,当齐国的宰相。到了萧何死亡了,曹参就告诉他的仆人说赶紧收拾收拾东西吧,我们要回到朝中长安去做官去了。这时候曹参的仆人有些不明白,萧何死了为何你要去朝中呢?曹参只笑不语!因为他已经猜想到了,萧何之后若是选宰相非自己莫属。本

  • 浅谈曹参终日饮酒不治事,却还是被誉为贤相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曹参,丞相,萧何,刘邦,高祖,汉朝,汉惠帝,历史故事

    曹参原是泗水沛人,后跟随刘邦起义反秦,立下了不世战功,被封平阳侯,甚至最后官居丞相。然而相较于他的功绩,人们对于曹参的熟悉更多的来自于一个成语——“萧规曹随”。所谓“萧规曹随”,即曹参继任丞相后继续延用萧何的规章制度,比喻按照前任留下的规章制度办事。这个词语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贬义,有时会

  • 汉朝第二位丞相曹参,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却被万民称赞!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曹参,萧何,丞相,刘邦,高祖,汉惠帝,皇帝,汉朝

    公元前202年,和刘邦争霸落败的项羽,在乌江边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之后,刘邦平定逐步平定天下,在定陶汜水之阳即位,开创大汉江山,是为汉高祖。既然江山已定,那么是时候到了论功行赏的阶段了,一直追随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文臣武将,都希望能夺得首功之位。这也是人之常情,兄弟们追随大哥一路上刀山、下火海,

  • 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好,为什么死后还被人称赞呢?

    历史解密编辑:夏雪NNN标签:曹参,宰相,萧何,汉惠帝,高祖,刘邦

    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好,为什么死后还被人称赞呢?矜弈2022-07-0616:25山东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因为曹参创造了一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成为了千古佳话。首先我要声明一下:曹参是相国,而不是宰相。相国和宰相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却差之千里。相国的权势可比宰相大得多了。宰相是一个群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