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年,耿恭率600人守卫疏勒城,他登上城楼,对城下匈奴大喊:“你们远道而来,尝一尝我们大汉神箭的厉害吧,中箭者必出怪事”,话音刚落,城上箭如雨下,城下一片哀嚎声四起。
公元74年,东汉名将耿恭,被任命为戍己校尉,在西域打了一年的仗,打完仗之后,东汉大军就班师回朝了,留下耿恭和九百将士驻守。
北匈奴一看汉朝大军撤去,带领2万骑兵攻打车师国,耿恭派出300人然前去支援,不料这三百人和匈奴大军遭遇,全部战死。
北匈奴打败车师国后,知道耿恭只有900人,就杀了个回马枪,用2万人把金蒲城围了个严严实实。
面对铺天盖地的匈奴兵马,耿恭临危不惧,在城楼上对着匈奴兵高喊喊:“我有大汉箭神,提前告知你们,中箭者必出怪事”。耿恭其实是打心理战,毕竟人太少了,不能正面硬打。
所谓的大汉神箭,其实是在箭头上涂了毒药,一旦被射中就剧痛无比,接着伤口溃烂。
当然就凭一句话,吓不退匈奴兵,他们开始攻城,耿恭命令放箭,果然很多匈奴兵都中了招,伤口上血水沸涌、血流不止,这下匈奴人害怕了。
刚好这时出现暴风雨,耿恭看到匈奴兵还没有从毒箭中缓过劲儿来,就率领几百个人组成的敢死队,冒着暴风雨突袭匈奴大营,杀得匈奴大败,认为汉朝太可怕了,居然有神力相助,暂时撤退。
耿恭知道,匈奴人还会再来,这里不能长久坚守,于是移兵到有水源保障,且城墙相对坚固的疏勒城固守待援。
三个月后,匈奴骑兵卷土重来,不过此时的耿恭已经招募的包括后勤人员几千人,看到匈奴又来了,决定先给匈奴一个下马威。
于是耿恭亲率人马,趁着匈奴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一阵砍杀,匈奴人又吃了败仗,这时候匈奴终于知道汉军的厉害了,于是聪明的改变策略,不在和汉军正面硬刚,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战术,然后断绝了疏勒城的水源,等着汉军缺水投降。
投降是不可能的,耿恭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他们开始挤马粪里的水喝,后来又在城内掘井,可是也不容易,在缺水的西域,挖地十五丈都没有水出来。
耿恭鼓励大家说:“我们大汉威名远扬,绝不会被困死在这里,大家继续打井找水”。随后对井跪拜,果然,终于打出井水,全体将士一片欢呼,“耿恭拜井”流传至今。
匈奴看到耿恭解决了水源问题,心说完了,又失败了,还是撤军吧,留下一句“我还会回来的”,扬长而去。
此时,汉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到远在西域的耿恭他们,匈奴人得到汉明帝去世的消息,觉得机会又来了,车师人也反叛了,跟匈奴人一起又来进攻疏勒城。
耿恭这次粮食也没有了,面对城内弹尽粮绝的境地,外无救兵,他们只能吃甲衣充饥。
耿恭率领的这群大汉将士,在守城战斗中,一个个战死,但是心里面从来没想过投降的念头。
匈奴看到城内绝粮,又出怪招,打算招降耿恭,就跟耿恭喊话:“投降吧,我让你做王,给你女人”。
耿恭说:“行啊,你派个使者过来”。放了一个篮筐下去,匈奴一看高兴了,心想这次有希望啊。
使者上城之后,耿恭立马把使者头砍了下来,挂在城墙上,把使者的身子丢进火里。
耿恭用实际行动告诉匈奴,我们大汉朝不是好欺负的,汉朝将士也不会投降,我们一定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凿山开井、饮尿食甲,耿恭和将士们直接震撼到了匈奴人。
与此同时,朝廷里开始讨论要不要救耿恭,大臣们争执的很激烈,用上万人马,救回区区几百人,值不值得。
司徒第五轮,他觉得没必要救,也许援军赶到,他们已经尸骨无存了,为了这点人出动大军得不偿失。
司徒鲍昱站出来反对,对汉帝说到:“我们将士为国效力,处在生死危亡时刻,他们还在坚守,没有投降,因为他们对于汉朝忠心,现在不管他们,对外只能会更纵容敌人,对内则伤害忠臣良将的心,现在不救,以后再有强敌来犯,还有谁会为大汉效命。”
原话是: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最后,汉章帝决定派出7000人救援耿恭,当援军打到车师的时候,援军斩杀几千车师国和匈奴联军,这时候有个问题摆在面前,是收兵回去,还是继续前翻越雪山,去救援已经音讯全无的疏勒城,后者的危险可想而知。
这时候,耿恭原来的手下范羌,站出来说:我们大汉的士卒,怎么能够畏惧艰险,弃袍泽而不顾呢?“在范羌的坚持下,主帅王蒙最后答应,让范羌率2000人马前去疏勒城。
于是范羌带领将士翻越雪山、冒着漫天的风雪,带领一支孤军,踏上了去营救另外一只孤军的路途。
终于在一个黑夜,他们来到疏勒城下,在城上的耿恭和将士们,以为匈奴人又来进攻了,奋力拿起刀枪,准备最后的拼杀。
没想到,城下传来范羌的声音:“我乃范羌也,朝廷派我来迎接校尉回家”。
援军终于到了,将士们相拥而泣,经过两年的坚守,900人只剩下26人,但是他们仍然坚守着大汉的领土。
于是耿恭和范羌开始撤离疏勒城,他们面对匈奴的围追堵截,且战且退,等到玉门关的时候,26位将士只剩下了13个人,而且衣衫褴褛,形如枯槁,玉门关中郎将郑重,感动的亲自替他们沐浴换甲。
《后汉书》把耿恭和苏武并称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他们用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是大汉将士的风骨,什么是大汉民族的气节,什么是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