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耿恭: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将士归玉门,彰显汉家军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3017 更新时间:2023/12/23 2:08:41

耿恭:将士百战死,寒风碎甲衣

题图是一幅油画作品,名为《十三将士归玉门》,它描述的是东汉将领耿恭,率领区区三百人,抵御两万匈奴军队的进攻,坚守西域的疏勒城,最后仅13人回归大汉的故事。

图中的将士筚衣褴褛,手握兵刃,他们虽心境苍凉但目光坚定,眺望着家乡的方向,迈着坚定又疲惫的步伐,相互搀扶着,一步步地走在曾浸润着他们鲜血的黄土上,向着玉门关走来。

每当我看到这幅画,都不禁热泪盈眶,心情激动得不能自己,十三将士归玉门, 风雪大汉魂,那份坚毅与自信,虽千万人吾往矣,因为,这就是汉家军魂!

整个东汉的历史,在中国整个的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它虽然不像南北朝或五代十国,因为太混乱而不被人们所熟悉,却因缺少精彩,并不被国人所看重。

也许提到这一时间段,大概能勉强记得个刘秀,其他的还能记得多少?就只有天知道了;无论是出塞的昭君,还有那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都是西汉后期之人,东汉放得上台面之人,实在是乏善可陈。

这也难怪,它前汉初楚汉战争的波澜壮阔,后有汉末三国群雄逐鹿中原;前有司马迁如椽巨笔的挥洒,后有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强力助阵,所以,夹在中间的东汉一朝显得平淡,也就不会觉得太诧异了。

但是,我们不能不记住耿恭疏勒城的坚守,不能不记住“白发龟兹”,在西域的天空上,曾响彻着一曲曲我大汉血性男儿悲怆的壮歌。

在《后汉书》中,范晔是将耿恭与苏武并传,但时至今日,知道苏武者多多,认得耿恭者寥寥,难道就因为有司马迁给苏武作传,从而使得他的故事为人们所熟悉;而耿恭没有司马公站台,所以声名不彰的原因吗?

现在的影视作品中,人们热衷的是步步惊心的宫斗闹剧,是手撕鬼子的抗战神剧,是小鲜肉们嗲声嗲气地扭捏作态,是飞檐走壁的打斗和群魔狂舞般的神奇,而对于如耿恭这样史诗级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视而不见的。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即令陕西兴平人,东汉将领,在帝国将车师纳入版图后,以戊己校尉职屯兵金蒲城;遭匈奴重兵围攻,他坚守城池不失,誓死不降,一年后围解回归;后因上书犯事,入狱免官,终老家中。

韩信霍去病这样一等一的人物相比,耿恭算不得名将,他早年丧父,很早便从军了,又以其才干,很快便得以提升,史书载,“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张骞通西域后,这地方作为汉王朝核心利益所在,一直同匈奴进行着反复地争夺,但从王莽之乱开始,汉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尽失,这一地区的那些国家,都投靠匈奴,没办法,汉朝鞭长莫及,他们只有奉匈奴为宗主,以求自保。

刘秀在位时,忙于处理国内诸多的矛盾,于西域是力不从心,到了他儿子明帝之时,方开始重新经略西域,决定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耿恭正是在这一时候,以司马一职跟随刘张和窦固,以及堂哥耿秉一起出兵西域,力图恢复汉家在西域的统治权。

在西域征战了一年后,他以战功晋升为戊己校尉,这是一个仅次于将军的中级军官,接下来的他,在大军退去后,率领三百精兵驻守咽喉要道金蒲城,与其它各城的驻军互为犄角,以便在西域长期驻扎下来。

但是,形势却急转直下,使得耿恭的处境变得十分地危险,“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

匈奴卷土重来,在歼灭了其他城池的汉军后,匈奴单于派兵两万围攻金蒲城,此时的耿恭已属孤军,他们身处险境,丝毫不退缩,奋力杀敌,打退了匈奴一次次疯狂的进攻。

他们以蘸了毒汁的箭矢射向敌军,一旦中箭,不死也会伤口溃烂,流血不止,这在当时算是化学武器了,匈奴人何曾见过,大惊而溃,史载为“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

他趁敌军惊魂未定之时,组织敢死队,借着风雨交加的夜色掩护,突袭敌营,“杀伤甚众。”敌军“震怖”哀叹道:“汉兵神,真可畏也!”遂引兵退。

耿恭知道匈奴人必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卷土重来,以金蒲城一隅之地,必不可守,于是,他率领部众转移至地势险要的疏勒城,即今新疆奇台县,据险扼守,准备长期拒敌。

果然,匈奴人再度发起攻势,但面对易守难攻的疏勒城,他们即使是付出了死伤无数的代价也未达到目的,一时也无计可施,于是,便改强攻为久围,铁桶般地将疏勒城团团围住,妄图将这些誓死不降的汉军困死。

匈奴人切断了上游的水源,城中一度断水,将士无奈,竟“笮马粪汁而饮之。”于是,他们决定掘井取水,可一直深掘至15丈深时,仍不见水,耿恭下拜祈祷,竟然奇迹出现,“飞泉奔出,众皆称万岁。”甘冽的泉水汩汩涌出,真是天佑大汉。

水的问题解决了,当他在同匈奴人玩泼水游戏时,这粮食日渐短缺,而因为汉朝大军的撤离,他们所在的车师国复又反叛,与匈奴一起攻打疏勒城,凭险固守虽然勉强可以坚持,但如果没有了吃的,那失陷只是迟早之事。

“食尽穷困,煮铠弩,食其筋革。”他们将盔甲的皮革和弓箭的弦都煮着吃了,将士在不断地倒下,不倒的,只有依然还在坚持着最后一口气的大汉军人,以及身后那面被鲜血染红的猎猎战旗。

当然,他们也曾派出范羌回国求援,但路途遥远,层层请求上报,久久不得回信,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遥望着东方,望着故乡的来时路,企盼着范羌能带领着援兵杀来,甚至他们都怀疑,范羌是否能将信件送达,他是否还活在人世。

久攻不下,这匈奴也着急,他们也知道耿恭坚守的难度也几近崩溃,匈奴人虽然凶残,但却十分敬重英雄,于是,便派使者前去劝降,承诺封耿恭为王,并许以美女和钱财,“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就是说,耿恭将使者诱进城来,废话不说便直接将使者斩杀,头颅扔下城去,尸体则烤熟后同兵士们一起分食。

千年后,岳王爷写上了悲壮激烈的《满江红》,其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典故,即来自耿恭。

很幸运,范羌回到了敦煌,救急的文书飞马送到朝廷,但那也是距耿恭被围半年以后的事了,而朝廷为此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并不是有关西域控制权的问题,朝廷早已准备将西域放弃了,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发兵救援耿恭,这在今天一目了然的事,在当时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反对派遣援兵的一方认为,自收到求救信后,时间已过去了半年,此时发兵,耿恭他们恐怕早已是城破被杀,现在出兵救援,毫无用处。

而支持出兵救援的一方则认为,不管耿恭他们是死是活,汉王朝都应该派兵救援,如果作为汉军靠山的朝廷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这不仅大损国体,也让周边各国看轻了我大汉王朝。

其中,大臣鲍昱力主救援,他说了一段至今看来都让人热血沸腾的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段话是对皇帝说的,你用人之时,不惜让人赴险地,情况紧急时就弃之不管,这会使那些蛮夷们更加肆无忌惮,也会寒了勇士及更多人的心,以后如果再出现外寇入侵,哪里还会有人挺身而出去报效朝廷!

此时,刚继位不久的汉章帝虽然刚刚继皇帝位,但汉家的血性尚存,他在听了鲍昱的话后,立即着手部署救援,绝不能让“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帝国勇士,无望地倒在那血色夕阳里,为国献身的勇士,大汉帝国决不会遗忘!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没有任何战略意图的军事行动,也是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堪称两千年前的“雷霆救兵”,时值大雪纷飞的降冬季节,从张掖、酒泉和敦煌三地集结起的七千部队,冒着风雪,在范羌的带领下,踏上了漫漫的救援之路。

经过近三个月的行军和征战,队伍行进到车师国时,大败匈奴和车师国的联军,但由于离目的地还有数百里之遥,中间还横亘着天山,又值大雪封山之际,要想翻越天山,困难是不可想象的;于是,几乎所有的将领都不愿意再前进了。

因为,这时的他们才知道,当时与耿恭互为犄角的校尉关宠已经阵亡,因而由此推论认为,耿恭他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坚持到现在的,早已是全军覆没了,自己已经走到了这里,完全可以回去复命了。

何况,在他们的心目中,为了不多的将士生存,而让这七千人冒生命危险,去营救几个生死不明之人,这成本太高了,于是,统兵的将领秦彭决定中止救援行动。

只有范羌是死活不肯,他就是一个人,也要前去救援自己的那些生死兄弟,即使耿恭他们战死了,他也要去看一下,正是在他的坚持下,领军的将军只好分拨了两千兵交他率领,前去救援。

“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

这一队人马是如何战胜恶劣的环境,在冰天雪地中翻越天山,中间是否还有过激烈的战斗,史书无载,但他们最终是到达了耿恭坚守的疏勒城。

不能想象,已经处于绝望之中的耿恭和守城的弟兄们,在见到范羌率领的援军到达时,是如何一个情景。

史书记载:“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

但是,这时能随着队伍走出这炼狱的守城将士,踏上回家之路的,仅剩下区区26人了。

在回来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匈奴人的前后堵截,加上恶劣的气候及高耸的天险,这一群远离家乡的孤军且战且退,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进入玉门关时,26人中仅剩下了13人。

“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他们尽力了,为大汉王朝的开疆拓土,为大汉的雄威,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以区区百余人同数万的匈奴人拼死血战,他们张扬的,是大汉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也展现了我大汉宁死不屈的昂扬斗志。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这是当年迎接他们归来的玉门关守将邓众,写给朝廷的报告,他上书为13勇士请功,也是对他们的英勇给予的最好评价。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是范晔《后汉书》中所说的一段话,他将耿恭与苏武并传而述,在他的眼中,耿恭与苏武相比,毫不逊色,他们都是为大汉的利益和威严,坚持内心的信仰,“不为大汉羞”,最终能回归故乡的壮志男儿。

但是,长期以来,耿恭的英勇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人们也不了解“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壮烈,历史似乎有选择性地将这一历史事件遗忘,这其中究竟有何不为人道的原因。

其实,这也同当时汉朝的脸面有关,自耿恭回撤后,汉王朝便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权,自武帝始的开拓成果付之东流,对这样伤脸面的事,自觉羞愧,所以,他们不愿提及西域的任何事件,耿恭自然也被统治者刻意淡化了。

再经过此后数百年的沉寂后,一直到唐代,方才又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是,随着安史之乱,一切又化为乌有,最后是到了清后期,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才使这片土地最终留在了祖国的版图之中。

耿恭的遭遇同唐初那“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相当,因为王玄策的神武,破坏了唐太宗的战略大计,所以,史家不提,民众也不知道在大唐王朝还有如此英勇之人;而耿恭却因为汉王朝的羞愧,承担了默默无闻的不幸。

今天,人们的娱乐以轻松搞笑为主,像耿恭这样沉重的主题和悲壮,是难以有收视率的,不过,最近电影《长津湖》大火,这显示了彰显了民众爱国的热情。

所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在影视作品中,看见在黄沙和硝烟的衬映下,那血红的夕阳中,耿恭站在疏勒城头不屈的身影!

更多文章

  • 东汉名将耿恭, 率600人守一座孤城, 打破2万匈奴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阿宝日记标签:耿恭,匈奴,匈奴人,骑兵,大军,大汉,东汉,孤城

    公元75年,耿恭率600人守卫疏勒城,他登上城楼,对城下匈奴大喊:“你们远道而来,尝一尝我们大汉神箭的厉害吧,中箭者必出怪事”,话音刚落,城上箭如雨下,城下一片哀嚎声四起。公元74年,东汉名将耿恭,被任命为戍己校尉,在西域打了一年的仗,打完仗之后,东汉大军就班师回朝了,留下耿恭和九百将士驻守。北匈奴

  • 西汉霍去病,东汉窦宪;西汉苏武,东汉耿恭;西汉陈汤,东汉班超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苏武,耿恭,班超,窦宪,霍去病,匈奴

    汉朝有西汉和东汉,这两个时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西汉和东汉各有四个历史人物是对应着的。西汉的霍去病对应东汉的窦宪;西汉的苏武对应东汉的耿恭;西汉的陈汤对应东汉的班超;西汉的司马迁对应东汉的班固。西汉霍去病,东汉窦宪之所以将两个人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做了同一件著名的事——打匈奴,两人都打

  • 鬼扯东汉(卅四)耿恭是岳飞的偶像,他与十三勇士的故事名垂青史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耿恭,岳飞,匈奴,匈奴人

    在两汉近五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无数名将,其中以北伐匈奴的一群人最为后人所称道。有的人喜欢飞将军李广,也有人崇拜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也有人认为勒石燕然的窦宪最让人神往。虽然这些独当一面的大将军固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这并不是他们一个人能完成的,他们的功绩后面还有无数汉朝的中底层将领和战士。本章节要讲

  • 十三将士归玉门后,为何两年后耿恭就被汉章帝免职,遣送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耿恭,汉章帝,匈奴,车师,疏勒,艺术家,书法家

    十三将士归玉门堪称汉朝版斯巴达三百勇士和中国版拯救大兵瑞恩,其主角耿恭更是被认为比苏武更有气节的英雄。这是一出慷慨激昂、悲壮凄凉的英雄归家之歌,只可惜归家之后的十三人虽然暂时得到了重用,然而耿恭却在两年后被逮捕入狱,随后被免职遣送回老家,不久死在老家,这结局实在算不上好。东汉政权稳定之后,朝廷重新取

  • 十三将士归玉门:耿恭以数百将士抵御匈奴近一年,归国仅剩十三人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耿恭,匈奴,匈奴人,车师

    2019年,电影《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上映,影片所讲述的,便是两千年前“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更为悲壮。东汉重新收复西域后,率兵镇守车师的耿恭,遭到北匈奴大军来犯,在守军不足、救兵不至,车师反叛、缺粮缺水的艰难情况下,坚守西域长达一年时间。等到汉朝援军抵达,耿恭率领残余军

  • 坚守西域的东汉军魂缔造者耿恭,再次踏上平羌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耿恭,太守,马援,章帝,校尉

    神箭震天山——大汉军魂与耿恭的救赎(9)耿恭坚守西域一年多,粮尽援绝,誓死不降,感天动地,战后终于回到故乡,为母亲守孝,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还不到一年,朝廷就派来五官中郎将马严(马援之侄),赐以牛、酒,命耿恭立刻停止服丧,上朝接受新官职与新任务。原来,自打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离任陇西太尉之职后,汉朝西

  • 耿恭:不为大汉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耿恭,匈奴,汉军,军队,疏勒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为将门之后,耿恭生活的年代东汉内部政权相对平稳,国力日渐强盛,朝廷开始重新经营西域,并且进军西域清缴匈奴在西域的军事力量,之后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大军撤退之后,耿恭被朝廷任命为戊己校尉,带领数百人作为屯垦部队驻扎,成为大汉最西侧的军事力量存在。故事就此开始

  • 拯救校尉耿恭:汉军将士坚守绝域一年,最后只剩26人,救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耿恭,匈奴,汉军,匈奴人,西域

    神箭震天山——大汉军魂与耿恭的救赎(6)公元74年,东汉王朝重新开始经营西域,设西域都护府。第二年,西征军班师凯旋。留校尉耿恭守疏勒城。大军刚撤,匈奴单于就卷土重来,联合车师国叛军数万,围攻疏勒一年,耿恭等人粮尽援绝,最后只能把把弓弩、铠甲上的筋革制的配件取下来,放在水里煮烂了吃。匈奴单于见久攻不下

  • 少陵塬上故事多|走近凤栖塬上的张安世墓地及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网易陕西标签:张安世,少陵,墓地,墓葬,陪葬

    萦绕古长安的“八水”切割深厚的黄土,造就了关中边缘高陡、顶部平旷的巨大高地——塬。西安之塬,从不缺诗意的名号,洪渎塬、白鹿塬、龙首塬、少陵塬……塬上也名副其实地分布着密集的古代遗迹,埋藏着古长安一层层数不尽的历史秘密。航天基地,便坐落于城南少陵樊川之上。古时少陵塬,源起西周杜伯国,名动秦汉上林苑,兴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张安世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霍光,尚书,汉朝,张安世,汉宣帝,大司马,麒麟阁

    张安世,他的父亲是当年深受汉武帝信任的酷吏张汤。张安世靠父亲张汤的地位出任郎官。因为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张安世记忆力出众,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政,由于张安世忠厚,霍光十分器重他,奏请任命张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辅助自己。在任13年间,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