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骞: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张骞: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647 更新时间:2023/12/6 10:32:22

万里赴艰险,凿空惠古今

司马迁在写张骞出使西域时用的一个词很是新奇,他称张骞此行为“凿空”,这个怕是司马公创造的新词吧,但细想起来倒很是贴切,怎么说这张骞通西域是开天辟地,前所未有,结果难料之事。

我见有人理解这“凿空”为“凿孔”,意思是将厚厚一壁凿通,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之意,其实,远没有司马公的“空”字来得灵动,因为这“空”字带着迷茫和未知,一切都如烟似雾地存在着不确定性,是吧。

张骞通西域这对国人来说是人皆尽知之事了,也不用我在这废话,记得以前有个很火的节目叫“舌尖上的中国”,里面多次提到在国人的餐桌上,很多东西同张骞有关,这个自是无比正确的。

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材,其实是同三个时期的三个名词密切相关,即“胡”“海”“番”,而其中这“胡”姓都与张骞有关,比如胡椒,胡姜,胡桃和胡萝卜等,都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原的,其中更有一些是张骞自己带回来了的种子。

张骞身上的标签多多,除被称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外,还有“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及“东方的哥伦布”等等,尤其是现在中国正在实施的国策,也更增加了张骞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武帝即位后,他奉其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后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武帝即位伊始便决定要解决长期对大汉构成威胁的匈奴,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力战,当他得知在匈奴的侧翼还有一个被匈奴打得西迁的大月氏国时,便决定派使臣与其联络,以期能夹击匈奴彻底将匈奴一举击溃;于是张骞以甘父为向导,率领百余人向西去寻找大月氏国去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说明一下,一是大月氏的读音,以前都是读作大肉支,有说是古人误读,有说是古音如此,但现在官方都改为本音了,所以可以认为怎么读都是对的。

再有一个就是这向导甘父,有的写作堂邑父,其实是一个人,他原本是匈奴人,文帝时被汉军俘获,作为奴隶赏赐给了堂邑侯陈午,也就是汉武帝的姑姑兼丈母娘的老公,所以有此名。

张骞早年是何样的情景史无所载,一片地空白,至少在25岁前还一事无成,只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差不多就是如韩信的“持戟郎”或和珅的“带刀护卫”一般,实在看不出有名垂青史的风范。

进入河西走廊后不久一行人即被匈奴抓获,但并没有杀他,将其囚禁起来,迫使他臣服匈奴,这当然被张骞严辞拒绝。

草原上日升日落,春去春来。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期间匈奴单于为进一步感化张骞,还将一位貌美的匈奴女子赠与张骞为妻。但张骞仍旧“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一直在寻找机会逃出匈奴,终于在十年后他逃了出来,此时,一行百余人仅剩他同甘父二人了。

张骞并没有逃回长安,他还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继续向西寻找大月氏国,正是他的这一行为,九死而不悔的使命感,使他能够名留青史,永为吾人所景仰。

草原、大漠、戈壁、高山、雪岭,俱是人烟稀少之荒凉之地,时而水源奇缺,时而寒风刺骨,时而热浪滚滚,时而飞砂走石,这一路地艰辛非常人能忍受,但是,张骞未忘使命,他继续一路跋涉西行,终于寻找到了大月氏。

但此时的情况已发生改变,大月氏已在新的地方另建家园,刻骨之仇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他们享受着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对同大汉一起夹击匈奴复仇,早已失去了兴趣,只是礼待张骞,承诺同汉朝通商,所以,张骞在那儿呆了一年多后,无功而返。

后世对大月氏拒绝同大汉合作以行夹击匈奴一事,都归结于其享平日久,不愿再起兵戈,似乎有点数典忘祖,乐不思蜀之意。其实,如果深究起来,这只是托词,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同大汉不知大月氏一样,大汉对大月氏国来说也是一片地迷茫,仅听张骞的一面之辞,大月氏是不可能将民生国运压在一个不确定胜负的未知上,这是关乎生死之大事,不得擅为。

联合夹击匈奴,胜于大月氏何益,不得而知,见得到的只是要直接面对一个更加强大的汉朝,这对大月氏来说恐非幸事;而败则将亡国族灭,这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大月氏国是不可能同汉朝一起去攻击匈奴的。

悲催的是,当张骞同甘父返回时,又被匈奴抓住扣押,然而幸运的是,张骞和他的妻儿重逢了。

张骞逃走后又被匈奴捕获,但为何一直没有被害,而且还有相当的待遇呢?至少还给他娶妻生子,即使当马邑之谋后,也没有对张骞痛下杀手,这个实际上是匈奴对待汉人的一贯策略。

匈奴乃地广人稀之游牧民族,人口对其来说是稀缺资源,在同汉朝的博弈中,人力是处于绝对的劣势,正如《史记》所载,“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所以,匈奴长期实行的是招降纳叛之策,不管是投降的李陵卫律,还是不降的苏武张骞,都不会行杀戮之事的。

好在张骞这次被羁押的时间不算太长,一年多后,张骞找到机会,带上妻子和孩子与甘父逃了出来,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长安。

张骞此行无比重大的意义就不用冗言了,可以说,虽然张骞出使并没有达到预期之目的,但对为汉朝乃至世界地理和人文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至于张骞是不是民族英雄之争,我觉得毫无意义,中华民族这个观念的提出不过百年,历史上无所谓民族英雄,张骞虽是去西域是为了攻打民族的匈奴,他是英雄,是充满冒险精神而且信念坚定的英雄,但把这民族英雄安在他身上怕也勉强,至少是很片面的。

我们在赞扬张骞的同时,不应该忘记与他同甘共苦,不离不弃,不辱使命的甘父,他作为匈奴人,在那样艰难的岁月中,他随时都可以重归匈奴,回到重前的自己,继续过着自由的生活。

但他没有,他始终以大汉使团的一员而自命,利用他匈奴人的便利条件照顾着张骞,并且在机会来临时协助张骞逃脱囚笼,所以我觉得,在丝绸之路开拓者的丰碑上,也应该刻有甘父的名字。

标签: 张骞匈奴匈奴人大月氏刘彻武帝中原

更多文章

  • 直击股东大会 皖通科技董秘张骞予:控股股东控制权已稳定,不会再发生内斗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经济新闻标签:张骞,皖通科技,股东大会,持股,控制权

    6月16日,皖通科技(SZ002331,股价6.83元,市值28.02亿元)召开了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会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针对公司近两年发生的股东内斗、子公司预付款未讨回等事项进行提问,对此,皖通科技董事长陈翔炜及董秘张骞予分别予以回应。陈翔炜表示,公司这两年的股权斗争造成了经营上的不稳定

  • 张骞被困西域13载,期间他已结婚生子,为何还执意要回西汉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张骞,匈奴,匈奴人,大月氏,刘彻

    文|四季文史公元前126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炎热,汉武帝刘彻批阅奏折后,正在大殿上小憩,此时一位太监兴冲冲地跑进大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回……来……了,他回来了!太监口里说的这个人,正是出使西域13年杳无音信的张骞。汉武帝热泪盈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刘彻看到两位衣衫褴褛、形似乞丐的人出现在

  •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为西部和西南部并入华夏版图拉开了帷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张骞,匈奴,刘彻,丝绸之路,乌孙,西域,华夏版图,华夏(明朝),明朝

    学五千年华夏历史,品个中百味人生;知天命,学古鉴今。本文为苏苏鉴史原创,感谢大家点赞、支持、关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3年归汉之后,汉武帝龙颜大悦,对于张骞带回来对西域国家的种种描述也是大开眼界、心驰神往。于是,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寓意“高瞻远瞩“。图:张骞受汉武帝封为”博望侯“虽然大月氏国不肯和

  • 王子今:张骞“浮槎”的故事是如何生成与传播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苏武,刘彻,织女,东方朔,拾遗记,王子今,张骞出使西域

    摘 要:汉武帝时代,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境界的背景下,张骞出使西域,走访远国异族,以“凿空”“使绝国”功绩,得封博望侯。张骞因奉使成功而史上留名。“张骞浮槎(chá)”“博望访星”传说,则反映了张骞及其功业在民间历史记忆中的地位。“浮槎”神异故事与织女以及严君平相关的情节,和丝绸之路史形成

  • 河南南阳出土一颗头颅骨,可能是张骞的?

    历史解密编辑:新京报标签:张骞,张骞墓,南阳,墓葬

    从某种意义上讲,追寻墓主是张骞的张骞墓似乎还有个过程。全文4213字,阅读约需8分钟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一颗疑似西汉外交大使张骞的头颅骨,出现在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间仓库里。整个头颅骨呈褐色,脱落的下颚上还残留着白色的牙齿。在场参与检测鉴定的人员认为,这与张骞两次出

  • 探险西域: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三年并逼其娶妻生子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刘彻,匈奴人,大月氏,探险西域,张骞出使西域

    在讲到张骞之前,我们先弄清楚古代西域这一历史名词的真实意义。据著名历史学者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称:“西域,指现在的新-疆和中亚的东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但大多数情形下,只指新-疆。”西域,是古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历史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汉书西域传序》曰:西域以

  • 张骞:哥伦布得叫他前辈,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执节不屈的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彻,匈奴人,科学家,丝绸之路,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张骞出使西域,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人的能力不同,平台各异,就决定了最终每个人获得的成就有差异。一个团队的领导对一个团队来讲非常重要,他的心胸要宽阔,视野要远大,也就是说要有足够大的格局。他不需要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精英,但却可以把具备各种不同能力的人凝聚在一起,去做大事。人们常说秦皇汉武,就是充分肯定汉武帝的功绩。汉武帝的身边人才济济,

  • 汉朝为什么能经营西域?张骞凿空西域之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廊人标签:张骞,匈奴,刘彻,大宛,乌孙,汉朝,西域,大月氏,李广利,汉高祖刘邦

    虽然迟至殷商时代,西域就和中原有商贸往来,产自西域的玉石为王室贵族所喜爱,中原的丝绸和青铜器也出土于西域,甚至还留下了穆天子西游的传说。但是除了少数商人外,中原和西域尚不存在直接的官方往来。冒顿时代,匈奴帝国崛起,向西域扩张,匈奴的日逐王在西域置僮仆都尉,治所在焉耆、危须、尉黎间移动,向西域诸国征收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3种水果,有1种风靡了2000年,我们至今仍在受惠

    历史解密编辑:萍姑娘说历史标签:张骞,匈奴,刘彻,乌孙,西域

    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蒙古草原大都被游牧民族控制,他们时常南下,与中原王朝争夺生存资源。就拿汉朝和匈奴这对冤家来说,自刘邦立国时便频繁交战,汉武帝继位后,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边患,决定执行一项极为冒险的战略方针。当时的匈奴东抵大兴安岭,西抵天山,实力不在汉朝之下。汉武帝为了牵制对方,便派张骞去西域,联络与

  • 张骞为啥要凿空西域?历经十三年没能完成使命为啥还得到如此殊荣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张骞,匈奴,匈奴人,刘彻,月氏

    公元前126年,31岁充满朝气、英气勃发的汉武帝在未央宫的宣室殿,亲切接见了出使月氏国归来历尽沧桑、面容憔悴的使者张骞,君臣二人都激动不已、泪流满面。汉武帝和张骞第一次见面还是在十三年前。公元前138年,刚登上大汉帝国皇位不久,年仅十九岁的汉武帝目送着比他大不了几岁、同样年轻、充满活力和朝气、来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