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三国真正的第一谋士,几次献计让曹操稳定大局,陈寿评价很高

他是三国真正的第一谋士,几次献计让曹操稳定大局,陈寿评价很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一箩筐 访问量:1591 更新时间:2024/2/11 19:47:41

贾诩,字文和,因为计出奇谋,自保善终而出名于后世。在《三国演义》中,前前后后都有写贾诩出计奇胜敌军的情节。那么,这样一个经历过起起伏伏,最后自保善终的谋士,究竟聪明在哪?

陈寿先生所写的《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贾诩:“乱世中的智者。”

三国时期,其他谋士的下场可和贾诩不同,像是十分出名的诸葛亮,最后的下场因为过度劳累而战死沙场。又比如曹操帐下的郭嘉,因为自己下决心远征乌桓导致水土不服最后丧生。

而贾诩不同,谋士可以为了主公谋划计策,甚至将自己的生命都捐给国家,但是贾诩完全是为了自己谋划,他前后投靠三位主公,最后看出曹操赏识人才,而且有一统天下的力量,才选择了在曹操手下出谋划策。

但是贾诩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小,他就展现出惊人的才智,常人想不到的他通常都能想到,因此心眼和算盘就比别人高一筹。

东汉192年,李傕郭汜在董卓死后就在长安作乱,先后绑架了汉献帝和朝中文官。当然,建议李傕郭汜作乱的人便是贾诩,当时的贾诩还是个武官,生得聪明,正值年少时。

等到曹操把汉献帝接回许昌,贾诩也就投到了张绣手下做事。张绣这人和贾诩就是一路人,不谋而合,所以贾诩自然也就帮着张绣出主意。

公元197年,曹操正式率大军压进宛城,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贾诩给张绣出的意见便是投降,张绣自己也是自愿投降的。

但是因为曹操触碰到了张绣的两条底线,张绣便执意要和曹操决一死战。

当天曹操喝酒之时,贾诩便给张绣爱将胡车儿出计,让胡车儿灌醉曹操的猛将典韦,再发动进攻,最好是能生擒了曹操。

贾诩出此计便展现了他善于遏制敌方优势,扩大我方优势,然后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的特点,这种进攻方式正是贾诩的性格,先发制人。

果然,当晚张绣便发动了进攻,一开始还对曹操恭恭敬敬的张绣判若两人。曹操就在宛城之战中痛失爱子和爱将,还被打了个大败,成了第一个因为美色而被打得如此狼狈的污点。

宛城之战中,贾诩功不可没,在后续和曹操的拉锯战中他同样使了几个诡计让曹操中了陷阱。宛城一战也是贾诩在军事上展现才能至极的一战,此后,贾诩都是作为谋士出谋划策。

和曹操打了几仗后张绣和贾诩都发现曹操的力量过于雄厚,而且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再这么耗下去迟早得输,贾诩便再次主张趁着现在还有优势投降曹操。

曹操可谓是贾诩的伯乐,首先他这个人很赏识有才干的人,并且力量雄厚,而当时的贾诩正是需要这样一位主公,因此,贾诩也就成为了曹操帐下的五谋士之一(郭嘉,荀攸,荀彧,程昱,贾诩)

贾诩此人有一个令他人最害怕的一个特点,便是他有些过于聪明,导致别人往往不知道贾诩究竟出的是好主意还是馊主意,是想要救人还是害人。

官渡之战,贾诩站在了决战方这一边,显然他也意识到了官渡就是曹操和袁绍决一死战的最后战场。

但在当时敌众我寡的局面下,贾诩力挺曹操不要撤退,和袁绍决一死战,贾诩的立场,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曹操决战的决心,如果到了危机关头还有犹豫,那么肯定是必败无疑的。

最后事实证明,贾诩的决策是对的,曹操经官渡一战定北方大局,也为魏国成为北方大国做了铺垫。

贾诩最可惜的一次献策,便是在赤壁之战,在曹操决定率百万魏军下江南时,贾诩是反对的。

他的建议是暂缓,先定北方局势再下江南,可惜曹操当时下江南灭吴国的雄心根本无法改变,也造成了曹操在赤壁惨败,狼狈的从华容道里死里逃生就更不用说了。

这也证明了贾诩此人深思远虑,他会为更远的未来着想,按照当时局势来说,贾诩是站在一个不败之地献出的稳当计策,可惜曹操急于灭江东,没有采纳。

所以曹操在压惊宴上大哭郭奉孝也就没有贾诩什么事了。

另外,贾诩及其善使反间计,专门挑起敌人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猜忌。比如说马超韩遂来讨曹操,在双方战局僵持不下时,贾诩便献反间计让马超韩遂互相猜忌,最后曹操是大胜而归。

贾诩相比于其他谋士的下场,算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划中最好的一个,在子嗣之争时,贾诩也是学聪明了,不明了地说,只是暗语指明曹操,最后才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嗣的决心。

纵观贾诩的一生,起起伏伏但是非常稳健,这与他个人的性格是不可分割的,他既不是什么忠臣也不是什么毒士,而是一个在乱世中真正的聪明人。

在任何时候贾诩都会留一个心眼,不管是在治国方面,军事方面,政治方面,贾诩的表面都十分稳健,但是在心中,那一些远见和明智之举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标签: 曹操陈寿贾诩袁绍郭嘉马超

更多文章

  • 陈寿作为蜀汉人,对蜀汉的态度如何?对蜀汉不感冒但很尊崇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陈寿,刘备,蜀汉,曹魏,孙权,诸葛亮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头四史,作者叫做陈寿,他是三国末期、西晋初期的人物,勉强也算是时人写时事。历代对陈寿有很多私德上的争议,无论是正史、地方志还是杂书都有,这个小编不在这里赘述。下面小编主要是根据个人对《三国志》的内容的看法,来揣测一下陈寿对蜀汉这个政权的态度。当然这篇文章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提前

  • 正史中,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陈寿如何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诸葛亮,司马懿,陈寿,刘备,蜀汉,正史,三国,艺术家,曹操麾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一《蜀相》唐朝杜甫的《蜀相》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由于他尽心尽力的辅佐蜀汉政权,是后来所有的统治者所期待的,他们都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臣子对皇室忠心耿耿,这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初忠

  • 到底是姜维公报私仇,还是杨戏疯狂作死?史学家陈寿是否夹带私货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姜维,杨戏,陈寿,谯周,蒋琬

    本次主人公有两位,一位是蜀汉的大将军姜维,另外一位就是蜀汉的小主簿、射声校尉杨戏,而看似职位大小悬殊的两个人,却因为一件影响恶劣的事件,被《三国志》陈寿狠狠记上一笔,而且言语之间暗搓搓地踩了受害人大将军姜维一脚。事情是这样:大约是在公元258年时期,大将军姜维出征茫水地区,没有什么收获,而随大将军姜

  • 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是携私报复的结果吗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陈寿,诸葛亮,谯周,蜀汉,司马懿,三国志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政治上的才能,应该是没有太多争议的。不过对诸葛亮的军事上的才能,历来的争议很多。首先人们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的了解,应该就是《二十四史》头四史的《三国志》

  •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罗贯中和陈寿给出的答案其实都是一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亮,罗贯,陈寿,司马懿,曹操,周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强调人与人交往,人生价值观很重要。人多的地方难免会有竞争,“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周瑜临死之前一种感叹。虽然有对敌人不服气,但是周瑜更多表达一点,就是承认诸葛亮能力确实比他强。在后人心中,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化身”,哪怕拥有一手烂牌,依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混到蜀国丞相位

  • 作《三国志》的陈寿,真的算是一个良史吗?关于他的黑点一箩筐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陈寿,三国志,诸葛亮,曹操,诸葛瞻,晋书

    陈寿是三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原先是蜀汉人,蜀汉灭亡后仕晋,写下了《三国志》。《三国志》是了解、研究三国时期的重要史料,是《二十四史》的头四史,拥有很高的评价以及史料价值。然而陈寿这个人物本身却有相当多的污点,至少是在史料记载当中。比如挟私报复诸葛亮父子、索米为佳传、居丧时期用婢女、和旧友李骧

  • 祖父是贪官父亲是叛徒陈寿为啥对这个想坑死刘禅的家伙推崇备至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陈寿,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纵观三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谁要是认为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傻子,那他自己才是个傻子。刘备曹操都以知人善任见长,这两大枭雄选择接班人都是矬子堆里拔大个儿,曹操在失去曹昂曹冲之后选了曹丕,因为在所有幸存的儿子中,曹丕是最优秀的;刘备在三个儿子中选了阿斗刘禅,也因为刘禅是最优秀的。如果是眼里不揉沙

  • 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吗?陈寿用一个字揭秘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关羽,颜良,武器,张辽,骑兵,三国,陈寿用,科学家,历史学家,五虎上将,青龙偃月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专属武器就是青龙偃月刀,关羽用他温酒斩华雄,而后又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在民间关羽青龙偃月刀的传说也有不少,有一个传说颇为离奇:天下第一铁匠只在月圆的时候打造它。当青龙偃月刀完成的时候,突然天气大变,风起云涌,天空下了1780滴鲜血。术士称那是青龙

  • “一千斛米”背后的恩怨情仇,这个锅,陈寿真不能背!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陈寿,三国志,史记,魏书,史书,吴书

    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以上记载出自唐朝一代良相房玄龄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据房玄龄等人的记载:陈寿在著述《三国志》的时候,要对曹魏时期的丁仪、丁廙立传,可是,立传不立传,那还不是陈寿一句话,就对丁仪、丁廙之子说,给我送一千斛米,

  • 陈寿贬低诸葛亮,原因在于“为父报仇”?学者: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解密编辑:傲史天下标签:陈寿,马谡,晋书,曹操,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历史学家,五虎上将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在文中最后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指出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不能成功,原因在于不善将略,没有应敌之才。唐朝初期,李世民、魏征、房玄龄等都是诸葛亮粉丝,见不得陈寿贬低心中偶像,于是房玄龄在编修《晋书·陈寿传》时隆重转载:“或云丁仪、丁廙(y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