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字文和,因为计出奇谋,自保善终而出名于后世。在《三国演义》中,前前后后都有写贾诩出计奇胜敌军的情节。那么,这样一个经历过起起伏伏,最后自保善终的谋士,究竟聪明在哪?
陈寿先生所写的《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贾诩:“乱世中的智者。”
三国时期,其他谋士的下场可和贾诩不同,像是十分出名的诸葛亮,最后的下场因为过度劳累而战死沙场。又比如曹操帐下的郭嘉,因为自己下决心远征乌桓导致水土不服最后丧生。
而贾诩不同,谋士可以为了主公谋划计策,甚至将自己的生命都捐给国家,但是贾诩完全是为了自己谋划,他前后投靠三位主公,最后看出曹操赏识人才,而且有一统天下的力量,才选择了在曹操手下出谋划策。
但是贾诩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小,他就展现出惊人的才智,常人想不到的他通常都能想到,因此心眼和算盘就比别人高一筹。
东汉192年,李傕郭汜在董卓死后就在长安作乱,先后绑架了汉献帝和朝中文官。当然,建议李傕郭汜作乱的人便是贾诩,当时的贾诩还是个武官,生得聪明,正值年少时。
等到曹操把汉献帝接回许昌,贾诩也就投到了张绣手下做事。张绣这人和贾诩就是一路人,不谋而合,所以贾诩自然也就帮着张绣出主意。
公元197年,曹操正式率大军压进宛城,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贾诩给张绣出的意见便是投降,张绣自己也是自愿投降的。
但是因为曹操触碰到了张绣的两条底线,张绣便执意要和曹操决一死战。
当天曹操喝酒之时,贾诩便给张绣爱将胡车儿出计,让胡车儿灌醉曹操的猛将典韦,再发动进攻,最好是能生擒了曹操。
贾诩出此计便展现了他善于遏制敌方优势,扩大我方优势,然后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的特点,这种进攻方式正是贾诩的性格,先发制人。
果然,当晚张绣便发动了进攻,一开始还对曹操恭恭敬敬的张绣判若两人。曹操就在宛城之战中痛失爱子和爱将,还被打了个大败,成了第一个因为美色而被打得如此狼狈的污点。
宛城之战中,贾诩功不可没,在后续和曹操的拉锯战中他同样使了几个诡计让曹操中了陷阱。宛城一战也是贾诩在军事上展现才能至极的一战,此后,贾诩都是作为谋士出谋划策。
和曹操打了几仗后张绣和贾诩都发现曹操的力量过于雄厚,而且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再这么耗下去迟早得输,贾诩便再次主张趁着现在还有优势投降曹操。
曹操可谓是贾诩的伯乐,首先他这个人很赏识有才干的人,并且力量雄厚,而当时的贾诩正是需要这样一位主公,因此,贾诩也就成为了曹操帐下的五谋士之一(郭嘉,荀攸,荀彧,程昱,贾诩)
贾诩此人有一个令他人最害怕的一个特点,便是他有些过于聪明,导致别人往往不知道贾诩究竟出的是好主意还是馊主意,是想要救人还是害人。
官渡之战,贾诩站在了决战方这一边,显然他也意识到了官渡就是曹操和袁绍决一死战的最后战场。
但在当时敌众我寡的局面下,贾诩力挺曹操不要撤退,和袁绍决一死战,贾诩的立场,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曹操决战的决心,如果到了危机关头还有犹豫,那么肯定是必败无疑的。
最后事实证明,贾诩的决策是对的,曹操经官渡一战定北方大局,也为魏国成为北方大国做了铺垫。
贾诩最可惜的一次献策,便是在赤壁之战,在曹操决定率百万魏军下江南时,贾诩是反对的。
他的建议是暂缓,先定北方局势再下江南,可惜曹操当时下江南灭吴国的雄心根本无法改变,也造成了曹操在赤壁惨败,狼狈的从华容道里死里逃生就更不用说了。
这也证明了贾诩此人深思远虑,他会为更远的未来着想,按照当时局势来说,贾诩是站在一个不败之地献出的稳当计策,可惜曹操急于灭江东,没有采纳。
所以曹操在压惊宴上大哭郭奉孝也就没有贾诩什么事了。
另外,贾诩及其善使反间计,专门挑起敌人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猜忌。比如说马超和韩遂来讨曹操,在双方战局僵持不下时,贾诩便献反间计让马超韩遂互相猜忌,最后曹操是大胜而归。
贾诩相比于其他谋士的下场,算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划中最好的一个,在子嗣之争时,贾诩也是学聪明了,不明了地说,只是暗语指明曹操,最后才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嗣的决心。
纵观贾诩的一生,起起伏伏但是非常稳健,这与他个人的性格是不可分割的,他既不是什么忠臣也不是什么毒士,而是一个在乱世中真正的聪明人。
在任何时候贾诩都会留一个心眼,不管是在治国方面,军事方面,政治方面,贾诩的表面都十分稳健,但是在心中,那一些远见和明智之举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