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正史中,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陈寿如何评价

正史中,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陈寿如何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3382 更新时间:2024/1/23 3:32:26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一《蜀相》

唐朝杜甫的《蜀相》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由于他尽心尽力的辅佐蜀汉政权,是后来所有的统治者所期待的,他们都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臣子对皇室忠心耿耿,这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初忠,他在整部书中都极力抑制曹魏抬高蜀汉的正统血脉。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是神话般的人物,以致后世之人对诸葛亮都是顶礼膜拜,特别是在诸葛亮出隆中以后,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第一战功。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当时的博望坡之战已经过去了5年。事实上他的第一件事是让刘表对当时的荆州青壮年进行户口登记,其目是为刘备壮大队伍。

第二是巧用刘表两个儿子的不和,在长子刘琦用上屋抽梯之计逼迫诸葛亮为他出计策时,诸葛亮用“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让長子刘琦主动放弃太子之位,削弱了刘表的实力。刘琦依计而去守江夏,诸葛亮让刘备派关羽去协助刘琦,训练出关羽自己的队伍,成为关羽镇守荆州,抗击曹操的主力队伍。

虽然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感人肺腑,《诫子书》家喻户晓,他的才华,智慧都是举世无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明相所为,而《三国演义》无限放大了诸葛亮的功带。在真实中的诸葛亮虽没有《三国演义》里牛皮,但他的功劳却是不可估量的。看一看诸葛亮的对手司懿和《三国志》的陈寿是如何评价他的。

首先在刘备有生之年,诸葛亮并没有亲自带兵打仗。208年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计,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当地的赋税以充军资。而且在以后刘备出征打仗时,他都是负责后勤管理,为刘备提供充足的军备费用。让刘备毫无后顾之忧,实际上刘备的胜利也离不开诸葛亮的后勤补己。

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后一病不起,临终于白帝城托孤辅佐刘禅。至此诸葛亮开始管理蜀汉的军事,经济,政治等一且事务。诸葛亮在准备了3年的时间,第一次亲自带兵打败了南方土族的叛乱,并且七擒七纵孟获,让他归到诸葛亮的麾下,因为南方叛乱都是青壮农民组织,并没有真正的武装力量,只有孟获还称得上是一支正规军。

诸葛亮在征服南方后,认为北伐的时机已到,于是发动了对曹魏的功势,第一次大规模的北伐却因用人不当,导致街亭失守,最后以损失惨重而退兵,诸葛亮曾自降三级以示惩戒,赵云被降职,损失了蜀汉仅有的十多位大将。同年冬天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因为粮草不及而撒兵。当他第三次准备充分,带着蜀国的100000兵马再次北伐时。

当时的曹魏王曹睿十分担心的问马司马懿对策,马司马懿是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了解到诸葛亮的习性,派出大队人马迎击诸葛亮,背后却用郭淮埋下伏兵已破诸葛亮的计谋,结果诸葛亮派出的张苞被郭淮全歼,诸葛亮不得不退兵。

后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因粮草不及而撒兵,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持许久之后病死五丈原,但是他死前安排下计策,让他的军队在他死后用木雕像骗过司马懿的追击。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真死的消息时,曾称赞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可见诸葛亮虽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得那样神乎。实际上他也确实有治国之才。

陈寿这样评价他是因为在刘备死后,虽然在平定南方的战场上打了胜仗,因为当时的南方叛乱并不是很强大的对手,自从他223年接受刘备托孤时,就积极备战淮备北伐。在228年春天,他第一次北伐,本有希望一战胜曹魏,却因任用纸上谈兵的马谡失却街亭要害而导致5年备战,最后以损失惨重失去北伐胜利的最好机会。后来几次北伐也是无果而终,所以陈寿认定诸葛亮在军事指挥方面却是差强人意。

而且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称卧龙先生,但常以管仲乐毅自比。管仲,乐毅都是著名的治国相才,也不是伟大的军事家,所以陈寿的评价应该说对诸葛亮是恰如其分,没有半点轻视诸葛亮之意。

从诸葛亮的功绩中也可以看到,他出隆中以后为刘备定下了治国之策,并且一步一步的为刘备取得胜利,让他自己成为刘备的宰相,为刘备镇守后方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军事补给,刘备无法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可以说这一功劳也是诸葛亮最杰出的成绩,虽然正史中的诸葛亮在军事指挥方面稍逊一筹,可是这并不影响他忠心耿耿,死而后己的尽忠精神,这也是诸葛亮在后来王朝中越传传神的原因。

最后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待诸葛亮自出山以来,当时的北方完全被曹操控制,而且正史中的曹操也是唯才是用,所以不管诸葛亮有如何最大的能力,他都免不了被曹魏打败,而且当时的孙刘联合抗曹也正是看到了曹魏的强大,不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被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国情决定了他们的一切。

更多文章

  • 到底是姜维公报私仇,还是杨戏疯狂作死?史学家陈寿是否夹带私货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姜维,杨戏,陈寿,谯周,蒋琬

    本次主人公有两位,一位是蜀汉的大将军姜维,另外一位就是蜀汉的小主簿、射声校尉杨戏,而看似职位大小悬殊的两个人,却因为一件影响恶劣的事件,被《三国志》陈寿狠狠记上一笔,而且言语之间暗搓搓地踩了受害人大将军姜维一脚。事情是这样:大约是在公元258年时期,大将军姜维出征茫水地区,没有什么收获,而随大将军姜

  • 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是携私报复的结果吗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陈寿,诸葛亮,谯周,蜀汉,司马懿,三国志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政治上的才能,应该是没有太多争议的。不过对诸葛亮的军事上的才能,历来的争议很多。首先人们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的了解,应该就是《二十四史》头四史的《三国志》

  •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罗贯中和陈寿给出的答案其实都是一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亮,罗贯,陈寿,司马懿,曹操,周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强调人与人交往,人生价值观很重要。人多的地方难免会有竞争,“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周瑜临死之前一种感叹。虽然有对敌人不服气,但是周瑜更多表达一点,就是承认诸葛亮能力确实比他强。在后人心中,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化身”,哪怕拥有一手烂牌,依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混到蜀国丞相位

  • 作《三国志》的陈寿,真的算是一个良史吗?关于他的黑点一箩筐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陈寿,三国志,诸葛亮,曹操,诸葛瞻,晋书

    陈寿是三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原先是蜀汉人,蜀汉灭亡后仕晋,写下了《三国志》。《三国志》是了解、研究三国时期的重要史料,是《二十四史》的头四史,拥有很高的评价以及史料价值。然而陈寿这个人物本身却有相当多的污点,至少是在史料记载当中。比如挟私报复诸葛亮父子、索米为佳传、居丧时期用婢女、和旧友李骧

  • 祖父是贪官父亲是叛徒陈寿为啥对这个想坑死刘禅的家伙推崇备至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陈寿,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纵观三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谁要是认为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傻子,那他自己才是个傻子。刘备曹操都以知人善任见长,这两大枭雄选择接班人都是矬子堆里拔大个儿,曹操在失去曹昂曹冲之后选了曹丕,因为在所有幸存的儿子中,曹丕是最优秀的;刘备在三个儿子中选了阿斗刘禅,也因为刘禅是最优秀的。如果是眼里不揉沙

  • 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吗?陈寿用一个字揭秘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关羽,颜良,武器,张辽,骑兵,三国,陈寿用,科学家,历史学家,五虎上将,青龙偃月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专属武器就是青龙偃月刀,关羽用他温酒斩华雄,而后又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在民间关羽青龙偃月刀的传说也有不少,有一个传说颇为离奇:天下第一铁匠只在月圆的时候打造它。当青龙偃月刀完成的时候,突然天气大变,风起云涌,天空下了1780滴鲜血。术士称那是青龙

  • “一千斛米”背后的恩怨情仇,这个锅,陈寿真不能背!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陈寿,三国志,史记,魏书,史书,吴书

    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以上记载出自唐朝一代良相房玄龄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据房玄龄等人的记载:陈寿在著述《三国志》的时候,要对曹魏时期的丁仪、丁廙立传,可是,立传不立传,那还不是陈寿一句话,就对丁仪、丁廙之子说,给我送一千斛米,

  • 陈寿贬低诸葛亮,原因在于“为父报仇”?学者: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解密编辑:傲史天下标签:陈寿,马谡,晋书,曹操,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历史学家,五虎上将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在文中最后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指出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不能成功,原因在于不善将略,没有应敌之才。唐朝初期,李世民、魏征、房玄龄等都是诸葛亮粉丝,见不得陈寿贬低心中偶像,于是房玄龄在编修《晋书·陈寿传》时隆重转载:“或云丁仪、丁廙(yì

  • 陈寿评价诸葛亮,是“以爱憎为凭”吗?《三国志》的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陈寿,晋书,曹操,诸葛亮,三国志,司马懿,科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

    有两件事还都出自正史。《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髡(剃头发),瞻又轻寿。裴注《三国志》引说法:蜀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而云,瞻不能匡矫黄皓也。还有1人常璩是蜀人,《华阳国志》作者。《晋书》是官史,王隐成书时,距陈寿去世不过三十年。两段史料前后照

  • 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陈寿,诸葛亮,司马懿,诸葛瞻,司马昭,马谡,三国,艺术家,天文学家

    陈寿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陈寿写的一些史学著作非常有价值,可以称得上良史,而陈寿这个人的品行却一直受到一些质疑。其中争议最大的应该就是陈寿对诸葛亮、诸葛瞻父子的评价了。小编原先认为,陈寿与诸葛瞻存在私怨,在《三国志》中进行诋毁,而对诸葛亮做到了公正对待。然而现在小编又改变了想法,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