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寿作为蜀汉人,对蜀汉的态度如何?对蜀汉不感冒但很尊崇刘备

陈寿作为蜀汉人,对蜀汉的态度如何?对蜀汉不感冒但很尊崇刘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灰脸娱乐说 访问量:2564 更新时间:2024/2/11 19:47:45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头四史,作者叫做陈寿,他是三国末期、西晋初期的人物,勉强也算是时人写时事。历代对陈寿有很多私德上的争议,无论是正史、地方志还是杂书都有,这个小编不在这里赘述。下面小编主要是根据个人对《三国志》的内容的看法,来揣测一下陈寿对蜀汉这个政权的态度。当然这篇文章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提前予以说明。

《三国志》的大体情况

《三国志》一共有六十五卷,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其中《魏书》有三十卷,从卷数上来看占据《三国志》将近一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蜀书》和《吴书》少于《魏书》,分别是十五卷和二十卷。具体的字数小编就不统计了,没有那个必要。

从《三国志》中对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的统治者的称呼也能印证这一点。曹操在生前并未称帝,但是在立传时还是记载为《武帝纪》;而刘备、刘禅、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六个人在生前称帝,《三国志》却记载为《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三嗣主传》,否定这些人的皇帝身份,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

尽管一些史学家对陈寿这种本纪、列传的处理方式颇有微词,因为从后世看来,曹魏、蜀汉、东吴都是分裂割据的政权而已,没有道理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东吴为僭伪。北宋学者司马光认为陈寿不应该独尊曹魏;宋末元初学者郝经更是认为曹魏废汉自立,东吴割据江东,都不算正统,刘备身上带有汉室血脉,才应该算作正统地位;元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也认为刘备称帝于蜀,谥号汉昭烈帝,不应该以蜀主论之。

然而小编认为,后世的一些学者没有站在陈寿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换句粗鄙之语来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陈寿本来是蜀汉官员,后成为西晋官员。西晋与汉末三国无缝连接,陈寿在修史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政治立场的问题。首先是为西晋避讳,关于司马氏的一些丑事一定是有所回护,丑化司马氏的政敌。

其次就是对曹魏的态度。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都是用的禅代的方式,而非暴力推翻。虽然这明显是一张遮羞布,但是遮羞布也有遮羞布的意义,这代表朝代更迭的正统地位从东汉传到曹魏再传到西晋。如果陈寿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甚至独尊蜀汉,这就等于说是否定了曹魏禅让西晋这个过程,也是否定西晋的正统地位。陈寿作为晋臣,必须要考虑这一点,本来就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何况陈寿为蜀、吴立传虽然名为列传,但实际上仍然采用本纪所使用的编年的方式。

陈寿对蜀汉的态度

上面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三国志》中的体例问题正名,将刘备称为''先主''只是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那么陈寿对蜀汉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小编认为陈寿虽然身为蜀汉人,但是他对蜀汉的态度相当的冷淡,甚至比较厌恶。

首先从《三国志》的内容来看。陈寿作为蜀汉人,能够接触的蜀汉资料理应更加丰富,但是《蜀书》却是《三国志》中最少的,仅仅有十五卷。如果作为主导地位的《魏书》能有三十卷可以理解,那么与蜀汉同样是割据政权,正统性甚至不如蜀汉的东吴都有《吴书》二十卷,这就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记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修《魏书》和《吴书》可以照抄资料,蜀汉不置史官,很多事迹缺失,陈寿也没办法。不过有一点需要了解,这个蜀汉不置史官的说法是陈寿个人提出来的,在《三国志》中本身就有蜀汉史官观察天象的记载,陈寿在蜀汉的官职就是史官,唐朝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中对此的看法是陈寿歪曲事实,以此来诬陷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执政者,不置史官的锅当然要由诸葛亮来背。

即便蜀汉真的不置史官,蜀汉的资料也不应该只有十五卷可写。裴松之为《三国志》补充的极其丰富的史料,当然也包括蜀汉的史料,而这些史料都没有被陈寿所采用;蜀汉有很多重要人物比如吴懿陈到、费观、邓方等人都有立传的资格,但因为''失其行事''的理由而无传,一些有传记的重要人物比如关、张、马、黄、赵的传记同样十分简略。相比于曹魏将领连打个县城或者山贼都记载得明明白白,被诸葛亮、魏延、吴懿、姜维甚至廖化轮番教育的郭淮都有大段传记,陈寿对蜀汉显然不太感冒。

陈寿对刘备的态度

陈寿对蜀汉的态度非常冷淡,具体的动机也很好找,毕竟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惩罚过,自己被诸葛瞻羞辱过,又是一心想投降曹魏的谯周的徒弟。和蜀汉没有什么感情也是正常的。但是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来看,小编认为陈寿对刘备的态度又比较尊崇。

首先是''先主''这个称呼,代表着陈寿对刘备作为蜀汉开创者的认可。陈寿作为故蜀汉臣子,称呼刘备为''先主''是合理的,不过不是必须的。毕竟他修《三国志》的时候是作为晋臣,完全可以像对孙权一样,称呼刘备为''蜀主''。当然这也可能是陈寿爱惜羽毛,维护名声,避免留下贰臣的形象。这个都在两可之间了。

其次是其中的内容和评价。《先主传》记载刘备的事迹还算正面,尤其有一处:''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刘备带着溃兵驻守永安,孙权的表现是''甚惧,遣使请和。''古代史官为个人立传时讲究美化、避讳,但这个记载显然有些过了头。''夷陵之战''导致蜀汉元气大伤,人心惶惶,甚至有东吴将军提出趁势入川消灭刘备的计划。孙权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甚惧''的心理,只能归因于陈寿维护刘备在失败后的尊严。《先主传》对刘备的评价也有很多赞美之词:''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虽劣于曹操,但明显优于孙权。

最后是刘备去世的时候,用了''殂''这个字。在三国这些君主中,曹操、曹丕、曹叡都用了帝王所用的''崩''字(曹髦用''卒'',他的性质比较特殊);孙权、孙休用诸侯所用的''薨'',唯独刘备用''殂''字。清朝学者黄恩彤认为,碍于政治立场,陈寿不得不认同曹魏的正统地位,曹操等人去世用''崩'';东吴为割据政权,孙权等人去世用''薨''。刘备无法用''崩''字,但又有别于东吴,很明显更加尊崇刘备。所以综合种种情况,小编认为陈寿对蜀汉态度冷淡,但是对刘备的态度还是非常尊崇的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集解》、《史通》

标签: 陈寿刘备蜀汉曹魏孙权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正史中,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陈寿如何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诸葛亮,司马懿,陈寿,刘备,蜀汉,正史,三国,艺术家,曹操麾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一《蜀相》唐朝杜甫的《蜀相》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由于他尽心尽力的辅佐蜀汉政权,是后来所有的统治者所期待的,他们都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臣子对皇室忠心耿耿,这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初忠

  • 到底是姜维公报私仇,还是杨戏疯狂作死?史学家陈寿是否夹带私货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姜维,杨戏,陈寿,谯周,蒋琬

    本次主人公有两位,一位是蜀汉的大将军姜维,另外一位就是蜀汉的小主簿、射声校尉杨戏,而看似职位大小悬殊的两个人,却因为一件影响恶劣的事件,被《三国志》陈寿狠狠记上一笔,而且言语之间暗搓搓地踩了受害人大将军姜维一脚。事情是这样:大约是在公元258年时期,大将军姜维出征茫水地区,没有什么收获,而随大将军姜

  • 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是携私报复的结果吗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陈寿,诸葛亮,谯周,蜀汉,司马懿,三国志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政治上的才能,应该是没有太多争议的。不过对诸葛亮的军事上的才能,历来的争议很多。首先人们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的了解,应该就是《二十四史》头四史的《三国志》

  •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罗贯中和陈寿给出的答案其实都是一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亮,罗贯,陈寿,司马懿,曹操,周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强调人与人交往,人生价值观很重要。人多的地方难免会有竞争,“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周瑜临死之前一种感叹。虽然有对敌人不服气,但是周瑜更多表达一点,就是承认诸葛亮能力确实比他强。在后人心中,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化身”,哪怕拥有一手烂牌,依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混到蜀国丞相位

  • 作《三国志》的陈寿,真的算是一个良史吗?关于他的黑点一箩筐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陈寿,三国志,诸葛亮,曹操,诸葛瞻,晋书

    陈寿是三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原先是蜀汉人,蜀汉灭亡后仕晋,写下了《三国志》。《三国志》是了解、研究三国时期的重要史料,是《二十四史》的头四史,拥有很高的评价以及史料价值。然而陈寿这个人物本身却有相当多的污点,至少是在史料记载当中。比如挟私报复诸葛亮父子、索米为佳传、居丧时期用婢女、和旧友李骧

  • 祖父是贪官父亲是叛徒陈寿为啥对这个想坑死刘禅的家伙推崇备至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陈寿,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纵观三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谁要是认为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傻子,那他自己才是个傻子。刘备曹操都以知人善任见长,这两大枭雄选择接班人都是矬子堆里拔大个儿,曹操在失去曹昂曹冲之后选了曹丕,因为在所有幸存的儿子中,曹丕是最优秀的;刘备在三个儿子中选了阿斗刘禅,也因为刘禅是最优秀的。如果是眼里不揉沙

  • 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吗?陈寿用一个字揭秘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关羽,颜良,武器,张辽,骑兵,三国,陈寿用,科学家,历史学家,五虎上将,青龙偃月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专属武器就是青龙偃月刀,关羽用他温酒斩华雄,而后又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在民间关羽青龙偃月刀的传说也有不少,有一个传说颇为离奇:天下第一铁匠只在月圆的时候打造它。当青龙偃月刀完成的时候,突然天气大变,风起云涌,天空下了1780滴鲜血。术士称那是青龙

  • “一千斛米”背后的恩怨情仇,这个锅,陈寿真不能背!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陈寿,三国志,史记,魏书,史书,吴书

    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以上记载出自唐朝一代良相房玄龄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据房玄龄等人的记载:陈寿在著述《三国志》的时候,要对曹魏时期的丁仪、丁廙立传,可是,立传不立传,那还不是陈寿一句话,就对丁仪、丁廙之子说,给我送一千斛米,

  • 陈寿贬低诸葛亮,原因在于“为父报仇”?学者: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解密编辑:傲史天下标签:陈寿,马谡,晋书,曹操,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历史学家,五虎上将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在文中最后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指出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不能成功,原因在于不善将略,没有应敌之才。唐朝初期,李世民、魏征、房玄龄等都是诸葛亮粉丝,见不得陈寿贬低心中偶像,于是房玄龄在编修《晋书·陈寿传》时隆重转载:“或云丁仪、丁廙(yì

  • 陈寿评价诸葛亮,是“以爱憎为凭”吗?《三国志》的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陈寿,晋书,曹操,诸葛亮,三国志,司马懿,科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

    有两件事还都出自正史。《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髡(剃头发),瞻又轻寿。裴注《三国志》引说法:蜀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而云,瞻不能匡矫黄皓也。还有1人常璩是蜀人,《华阳国志》作者。《晋书》是官史,王隐成书时,距陈寿去世不过三十年。两段史料前后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