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人公有两位,一位是蜀汉的大将军姜维,另外一位就是蜀汉的小主簿、射声校尉杨戏,而看似职位大小悬殊的两个人,却因为一件影响恶劣的事件,被《三国志》陈寿狠狠记上一笔,而且言语之间暗搓搓地踩了受害人大将军姜维一脚。
事情是这样:大约是在公元258年时期,大将军姜维出征茫水地区,没有什么收获,而随大将军姜维出征的射声校尉杨戏;又一次酒后对主帅姜维进行挖苦嘲弄,往死里讽刺他,结果被姜维授意于相关官员,上报给朝廷,从而使杨戏被废为庶人。
而作者陈寿却在这件事中阴阳怪气地加了四个字:外宽内忌。
而事实是这样吗,身为蜀汉最高军事统帅的姜维,至于会如此心胸狭窄,大动干戈去这般对付一个小小文官,若不是太过失于风度了?
一起来看看,究竟是姜维外宽内忌,还是另有隐情——在史书上,虽然没有明说姜维的性格,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他是一个专注于北伐的事业党,至于姜维是不是向陈寿说的,睚眦必报公报私仇之人?
从头到尾,姜维除了在明面上向后主刘禅上书请求将黄皓斩杀外,连那些反对他北伐的如诸葛瞻、谯周、董厥等人都安然无恙,甚至都对当堂顶撞他的张翼廖化都很宽容无计较;怎么会对因一个小小的射声校尉的傲慢之词就做出这种处置呢?
而在陈寿的看法,就是姜维心机深不可测,表面不计较,实际上在暗地里公报私仇对付杨戏。
而杨戏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早年间的杨戏,其实很有才干,善于执法办案,人称公平公正。《季汉辅臣赞》就是这个人写的,季汉史料匮乏,除了《三国志》,也就只有《季汉辅臣赞》能够实时探索到当时季汉英雄们的蛛丝马迹。
不敬上司蒋琬
可是,这个人,说好听的性格简略,难听的就是狂妄傲慢。大将军蒋琬执政开府,杨戏作为大将军东曹掾,不敬上司,蒋琬和他交谈,他却静默不言,让人很难琢磨透这个杨戏心中所想,按照俗语上讲:不知道这个人的葫芦里卖了什么药?
旁人不满杨戏这般傲慢无礼,于是就将杨戏的不轨言行告知蒋琬。
而蒋琬却是个性情温和,雅量宽容之人。蒋琬听闻属下的汇报,只说杨戏既不能对自己进行赞誉,但又考虑到不应揭露我的不足之处,因此沉默不语,这是杨戏为人坦诚的表现。
可问题来了,蒋琬这么说,到底是真的猜中了杨戏的心思还是为自己找台阶下,不想引起不和谐的氛围?
与益州派大佬谯周“沆瀣一气”
益州派大佬谯周,虽然出自于大族谯氏,也算是世家出身;而杨戏也是出生在犍为郡武阳县人,也是妥妥的益州本土派分子。
然而,当时人认为谯周没什么才华,所以也就没什么人敬重他,只有杨戏对谯周十分尊敬。而众所周知,谯周是投降派分子。而杨戏处处挤兑姜维的关键就在这类,谯周速来对姜维连年北伐十分不满,甚至还写了臭名昭著的《仇国论》来挤兑姜维。杨戏定是和谯周一起站在反对姜维北伐的战线上,并因此而结盟同党,因此谯周杨戏素来不服姜维。说不定,杨戏就是以谯周为首的投降派派到姜维征战前线进行捣乱;作为派到芒水前线的参军,没听说过杨戏提过什么建议谏言。
倒是这位杨参军,正事不做,酒后不断挖苦讽刺主帅姜维倒是积极。
这种行为,别说是主帅,这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无法容忍吧,更何况大敌当前,酒后发狂言,动摇军心;这放到任何朝代都是死罪吧。
姜维没能当场砍掉他的脑袋就是最大的仁慈。这和外宽不宽,内忌不忌;没有关系。
更何况,最终处置是皇帝刘禅,废为庶人的旨意就是他下的,对于杨戏目无众人,对谁都是傲慢无礼,别说是姜维,就连皇帝刘禅都没能容忍,都狠狠处罚了杨戏,默认他的罪行过失。
因此,不是姜维外宽内忌,而是杨戏是自己作死,若是他识大体懂大局,就不会有这般下场。
顺便说一句,《三国志》作者,也就是记录这段历史故事,说姜维的外宽内忌的陈寿,就是益州投降派头子谯周的徒弟,所以陈寿的心会偏向谁,各位看官都心中有数吧。#三国历史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