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一位创业者,他在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漫长而辛苦的旅途。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地创造出了自己的事业。然而,他的成功并没有带来内心的满足,因为他始终没有自己的孩子。
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决定收养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他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和挑选,最终选中了一个年幼的男孩,给他取名为刘封。
刘封是一个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很有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当他被刘备收养时,他的家人并没有反对,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有机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想法开始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觉得,一个亲生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继承自己的事业和血脉,而刘封只是一个收养的孩子,没有这个资格。
在刘封被刘备收养的第七年,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降临到了刘家。刘备和他的妻子甘夫人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可爱的儿子,他被赐名刘禅,后来被众人亲切地称为刘阿斗。
这个小家伙很快成为了整个家族的宠儿。他的父亲刘备非常喜爱他,对他寄予了满满的期望。作为著名的刘备之子,刘阿斗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未来的希望。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总是如人所愿。当蜀汉面临亡国之危时,前线的将士们依然奋勇战斗,浴血奋战,而刘阿斗却身处安逸的后方,并没有参与到抵抗中,而是选择了投降。这一决定使得他名声扫地,备受争议。有人称他为胆小怯懦之辈,有人则认为他保全性命才是明智之举。
然而,在刘阿斗的内心深处,只有他自己明白这个决定背后的真正考量。或许,他看到了无法逆转的局势,不愿浪费更多的生命,而选择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他对亲人的深爱和保护欲望。
刘备的家庭中有一个养子和三个亲生儿子,他们的名字组合起来别具一格,生动地展现了刘备对自己事业的雄心壮志。
诸葛亮早已察觉到刘备的真实心愿,因为他敏锐地发现了刘备四个儿子名字的组合之妙。他们分别是刘封、刘禅、刘永和刘理,将最后一个字串联起来,便成了“封禅永理”。封禅是帝王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象征着天下太平和统治者的卓越才能。刘备如此安排儿子们的名字,无疑是寄托了他对自己事业的殷切期望。
而后两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构成了“永理”,这个组合引发了更深的想象。它似乎暗示着永恒的治理,表达了刘备对自己建立的江山能够永久存在的期盼。刘备希望他的事业能够长盛不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稳定而繁荣的国家。
刘备心存深深的遗憾,他一生辛勤努力,历尽艰难,终于建立了蜀汉,然而他对自己心怀希望的江流上却谢了二世。这样的结局,无论如何也是他难以想象的。他曾高呼着"兴复汉室"的口号,但在给自己养子刘封取名时,他不禁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了疑问。
当初,刘备仍依附于刘表时,给刘封取名。就在两年前,他刚刚承接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当时,其他接受衣带诏的人都已被曹操处死,唯有刘备侥幸存活,并且拥有了一些自己的家底。按理说,作为刘家的血脉,刘备应该奉行衣带诏,继续与曹操抗衡,那为何他却选择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封呢?或许,那时的刘备已经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心思。
刘备沉浸在衣带诏的庄严氛围中,心头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情感。在这一刻,他触摸到了汉室皇族最为亲近的一次时刻。衣带诏不仅向他展示了汉室的衰微,也让他深刻领悟到曹操的强大势力。刘备心中强烈地意识到,单凭汉室的旧有财富已经无法重振国势。
要承继汉室的使命,唯有从自己开始。这个初衷也成为他为子孙谋福的动力。于是,在那一刻,他毅然决定开拓属于自己的江山版图,为子孙后代构建一个繁荣太平的盛世,以回报这天地间的大恩。
刘备抱着满怀期望培养了刘封,视他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军。刘封在蜀汉建国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功绩斐然。如果没有刘禅作为继承者,刘封完全有能力胜任蜀国的重任。
然而,刘备最终却不得不下令赐死刘禅。这并非是因为责怪他未能援救关羽,而是因为刘备在培养刘禅这个问题上,付出了全部心力。他不仅为刘禅请来最杰出的老师教导他文化知识,还亲自指导他学习武艺。如今,成都附近依然有一座名为"射山"的地方,据传就是刘禅学习射箭的场所。然而,这个地方成了后人嘲笑刘禅的对象,他们讥讽他只会学习射箭,却在敌人来到家门口时毫无作为,直接投降。
刘备心中隐藏着一个宏大而深沉的野心,然而,他一直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外宣称他的目标是复兴汉室。然而,人们却始终不知道,这个汉室指的是汉献帝的王朝,还是刘备自己的王朝,因为他从未明确表态过。由于别人没有提及此事,大家自然而然地以为他是在追随当今皇帝。很少有人意识到,刘备也有皇室的血脉,他同样可以承续汉室的衣钵。
刘备对自己真实野心的隐藏极为谨慎,例如,他坚决等到曹丕称帝后才自己称帝,实际上是为了让汉献帝退位,因为只有当他头上没有一个皇帝的时候,他才能登基,否则就会被指责为谋反。而当汉献帝真的退位后,天下成为无主之地,他再次承续汉室皇朝,似乎理所当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