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绍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是智商不够,还是另有阴谋?

袁绍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是智商不够,还是另有阴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新史 访问量:3262 更新时间:2024/1/6 4:58:37

揭开三国乱世序幕的,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而是189年董卓进京。董卓本来只是个边地将领,却阴差阳错的进入洛阳,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袁绍,那么袁绍为何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呢?

混乱的公元189年,各方势力大乱斗

史学界一般习惯于把三国时代界定为公元190年-280年,因为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至280年晋灭吴。而混乱实际上开始于公元189年,4月汉灵帝崩,少帝刘辩继位,何进(刘辨之舅)以外戚为大将军,与太傅袁隗共领尚书事。

灵帝在世时本想以皇子刘协继位,临死以刘协托付宦官蹇硕。灵帝既死,蹇硕便想诛杀何进,立刘协为帝,因何进有所察觉,其事未果。何进既掌朝政,蹇硕心不自安,乃与诸宦官谋诛何进。中常侍赵胜素亲于何氏,将蹇硕之书交与何进。于是何进诛杀蹇硕,自此何进掌握东汉军政大权。

7月袁绍作为何进的“心腹”极力劝何进诛杀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而何太后、车骑将军何苗不同意。袁绍又建议何进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以胁迫太后同意。何进采纳,于是召前将军董卓、丁原、王匡、桥瑁等进军洛阳。至此,何进与宦官已经陷入不死不休的境地。

8月十常侍趁何进入宫之际杀掉何进,何进部将吴匡等在宫门外闻听何进被杀,遂与虎贲中郎将袁术等斫宫门而入,又纵火烧南宫宫门。袁绍亦引兵入宫,杀宦官赵忠等。张让段珪等劫持少帝,太后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袁绍等关闭宫门,大杀宦官,死者二千余人。

正当袁绍在皇宫内大肆屠戮宦官之际,董卓已经带兵赶到了北邙山,迎接到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董卓于是裹挟着少帝回到宫中,短时间内引诱吕布杀了丁原,并收编了何进、何苗兄弟的部下,至此董卓在洛阳一家独大。9月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袁绍逃出洛阳,组织兵力讨伐董卓。

如何看待袁绍建议召董卓进京

董卓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而且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家伙,他的出现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袁绍建议何进把董卓召进洛阳,等于把这个恶魔从魔盒里释放了出来,董卓及之后的李傕郭汜,给东汉朝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大汉天子尊严扫地。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袁绍建议召董卓进京呢?本来按照大多数人的看法,袁绍建议让董卓带兵进京,就是个馊主意,是在犯傻!

比如当时陈琳、曹操、郑泰、卢植等人都反对袁绍的这个提议,时任何进主簿的陈琳认为如果何进想杀宦官,完全有足够的的力量,现在召四方兵马进京,是授人以柄,只会增加祸乱的可能(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不必成,祗为乱阶)。

当时只是袁绍“小跟班”的曹操也认为:“宦官古今都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让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除去首恶就可以了,而且这活儿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你现在征召各地部队,就是让宦官们提高警觉,肯定会失败!”

卢植、郑泰则是直接指出董卓是个祸害,不可召入洛阳。卢植认为“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郑泰对何进说:“董卓强暴残忍野心勃勃,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将会放任他的凶暴和野心,必定会危害朝廷。你是大将军、辅政大臣,应当坚持由自已决断,诛除有罪的人,实在不适合以董卓作为援助,而且事情拖久了就会生变。”

有这么多人都认为召董卓进京是个馊主意,为何袁绍执意劝何进这么做呢?因此有人认为——袁绍执意召四方兵马入洛阳,实际上是另有阴谋!比如知乎博主渤海小吏就认为,袁绍从一开始就是想让何进和宦官集团相互斗争,最好能够一死一伤或者两败俱伤,这样最符合袁绍所追求的利益。

此种观点也有证据支撑。比如在何进被杀后,袁家迅速做出反应,袁隗和袁绍假传圣旨斩杀了太监们安排的樊陵和许相;袁术则和何进部将吴匡联合进攻皇宫,用刀劈砍宫门,威胁宫中交出张让等人;最终袁绍带兵进宫捕杀所有宦官,甚至都顾不上管皇帝的死活。

具体详情,请大家详阅渤海小吏的文章《189年汉末崩塌(8)袁绍导演的惊天政变》。我个人非常喜欢渤海小吏的写作风格和对历史独到的见解和分析,尤其总能在历史往事中,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真谛,推荐喜欢历史的网友们关注一下。但在这个问题上,我有自己的看法。

袁绍不傻也不聪明

我认为就召董卓进京这件事,说袁绍犯傻,出了个馊主意有点贬低他;而如果认为整个189年的洛阳大乱斗是袁绍一手策动的,又有点抬高他了。袁绍有家世、有能力,但也有他的缺陷,他肯定不傻,但也算不上一个聪明的人。

回到具体事件来分析,站在袁绍的立场考虑,袁绍最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从头捋一捋袁绍在诛宦官之前在干什么。有着“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出身,再加上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二十岁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

这里简单说一下,由于察举制的选人导向,东汉中后期士人最追求的就是名声。孝、廉就是最重要的品德,所以袁绍服丧六年就是为了养名。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这也是一种抬高自己名声的方式,谁隐居会选择在首都洛阳?袁绍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

这里需要再简单补充一下,桓灵二帝期间,搞过两次“党锢之祸”,士人和宦官争斗,结果被宦官撺掇着皇帝把士人都杀的杀、禁锢的禁锢,不允许出来做官。所以,其实在东汉末年 ,士人阶级和宦官集团的才是尖锐对立的,是不死不休的局面!这也是为何袁绍执意诛除宦官的原因。

简单点说,袁绍在诛宦官之前一直在不断抬高自己的名声,结交党人,树立威望。比如当时十常侍首领赵忠曾说:“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说白了,袁绍是把自己当作年青一代士人领袖来标榜的,这就能够解释他为何有些近乎偏执的要“杀尽宦官”。

经历两次“党锢之祸”的摧残,东汉的士人官僚阶级,对于宦官已经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袁绍自诩为年青一代士人领袖,自然要以诛除宦官为己任。一旦能够诛除宦官 ,那将是不世的功业,到时候再凭借自己的家世,袁绍未来自然可以飞黄腾达。

因此,诛除宦官始终都是袁绍的目标。袁绍不断撺掇何进杀尽宦官,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然至于劝何进召董卓一事,袁绍有没有包藏祸心那肯定也是正常的。毕竟如果宦官集团和外戚斗起来,受益的肯定是袁家和士族官僚集团。

标签: 袁绍董卓何进宦官少帝曹操

更多文章

  • 袁绍手下的河北五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袁绍,张郃,颜良,文丑,汉朝,公孙瓒,河北省,官渡之战,五大名将,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曹魏有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最早以“五”字构建的武将团体来自群雄割据时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袁绍,虽没官方封号,却也有个江湖称谓——河北五将。往往江湖称呼更能代表实力,因为官方给称号时还会考虑资历、出身之类进行综合评定。而江湖称呼往往依据自身实力和表现,更具客观性。袁绍手下的河北五

  • 问答:为什么荀彧断定袁绍难成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炮历史标签:袁绍,荀彧,曹操,汉献帝,董卓,黄巾之乱

    问:作为三国时代的早期风云人物,袁绍本来在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只是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而葬送家族前程。但曹操阵营中的谋士荀彧却早有判断,认定这位河北霸主根本难成大事!他这番言论的具体依据是什么?究竟是料敌如神?还是出于纯粹的功利目的,给羽翼未丰的主公灌心灵鸡汤?!答:因为荀彧的立场与袁绍完全不同。虽然

  • 曹操与刘备开战时,袁绍为什么不攻打许昌?你低估了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不求人标签:曹操,刘备,袁绍,董卓

    《三国演义》第24回“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衣带诏”事发后,曹操决定亲自领兵攻打刘备,麾下众将领纷纷劝阻说,如果集结大军东征徐州,后方空虚,刘备向袁绍求救,袁绍攻打许昌,如何是好?曹操说,“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然后征询郭嘉的意见,郭嘉与曹操意见一致,“绍性迟而多疑,其谋

  • 袁绍用生命换来的启示:过不了人才关,再强大也是为人作嫁

    历史解密编辑:张希爱英文标签:袁绍,曹操,荀彧,郭嘉,董卓,刘备

    乱世三国,人才辈出,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曹操、刘备、孙权得人才而成其霸业,袁绍、刘表、刘璋失人才而未得善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袁绍,坐拥冀、青、幽、并四州,手下人才众多,济济满堂,却在争霸的道路上一路走一路丢,最后败光家底,输掉江山,郁郁而死,令人唏嘘!那么,袁绍到底在人才问题上犯了哪些错呢?一、

  • 袁绍手下最厉害的猛将,帮袁绍打下半壁江山,因为太厉害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垄疯堂主标签:袁绍,颜良,文丑,猛将,鞠义,汉朝,公孙瓒

    说起袁绍手底下的猛将,很多人都会想到颜良、文丑,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关于颜良、文丑的描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若是说起袁绍手底下最厉害的猛将,则是此人,不仅甩颜良、文丑几条街,而且为袁绍的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袁绍的霸业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可惜最后因为太厉害被杀。此人名叫鞠义,从小

  • 兵多将广霸河北:演义中袁绍集团武将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袁绍,张郃,公孙瓒,文丑,赵子龙,徐晃

    袁绍作为汉末长期的天下第一大诸侯,原著中多次用“兵多将广”来形容,猛将虽然不多,但颜良的实力,在当时曹营是无人可敌的,本文来介绍一下演义中袁绍集团武将的实力。袁绍颜良袁绍麾下第一猛将,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便已经做了铺垫,当华雄连斩数将后,袁绍叹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

  • 汉末三国:袁绍麾下十员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袁绍,曹操,张郃,公孙瓒,刘备,徐晃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名门望族,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据四州之地,拥百万之众,鹰扬河朔,睥睨天下。然而外宽内忌,好谋无断,致使身死嗣灭,王霸雄图,化做南柯一梦。而麾下十员大将,皆一时之杰,托身失所,或殒身丧命,或弃暗投明,所谓同途殊归,令人感叹。十、朱灵朱灵早年为袁绍麾下大将,奉命征讨鄃城季雍,

  • 张邈:袁绍和曹操的好兄弟,遭袁绍憎恨,却又背刺曹操,下场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张邈,袁绍,汉朝,三国,东汉,曹操手下

    曹操出征前叮嘱妻儿:“如果我战死了,就去投靠我的好兄弟张邈!”3年后,曹操却大骂:“狗屁兄弟!把张家满门抄斩!”究竟发生什么事情竟让曹操和张邈这对原本肝胆相照、生死相托的好兄弟,成为不死不休的仇敌呢?张邈,字孟卓,兖州东平人。年轻时,张邈以侠义闻名,曾倾家荡产地振穷救急,不少被他接济过的人都愿意追随

  • 三国时期六大“不孝子”,吕布垫底,袁绍屈居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吕布,袁绍,董卓,蜀汉,夏侯霸,历史片,古装片,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两汉以孝治天下,在三国时期,也涌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孝子故事,比如徐庶、太史慈等人。与之相反的,也有不少令人不耻的“不孝子”,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我们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其中最有名的几位。本文主要以《三国志》为依据,与演义情节略有不同。06.吕布历史上,吕布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先后杀了自己的领导丁原和董卓。

  • 黄巾军中顽强的百万黑山军,领头是袁绍宿敌,被曹操封邑500户打发

    历史解密编辑:口说名人堂标签:袁绍,曹操,张角,诗人,东汉,汉朝,公孙瓒,黄巾军,黄巾起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道教起义,黄巾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张氏三兄弟的起义主力军,很快就被朝廷剿灭。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黄巾余部的将领们退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