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问答:为什么荀彧断定袁绍难成大事?

问答:为什么荀彧断定袁绍难成大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炮历史 访问量:1125 更新时间:2023/12/21 2:11:27

问:作为三国时代的早期风云人物,袁绍本来在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只是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而葬送家族前程。但曹操阵营中的谋士荀彧却早有判断,认定这位河北霸主根本难成大事!他这番言论的具体依据是什么?究竟是料敌如神?还是出于纯粹的功利目的,给羽翼未丰的主公灌心灵鸡汤?!

答:因为荀彧的立场与袁绍完全不同。虽然两人在表面上有较为类似的出生,甚至还可以被算入同一阶层,但早已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一个坚持效忠皇权,一个则希望构建自己的霸权。因而必然产生出这类激烈言论。

荀彧和袁绍 都源自典型的关东贵族家庭

首先,两人都来自在东汉官场上有相当份量的士族子弟家庭。前者源于大名鼎鼎的颍川荀氏,向上可追述至先秦时期的姬氏,属于经历过贵族政治到门阀世家转换的超级不倒翁。后者的汝南袁氏虽没有这层古老追述,却也有四世三公的辉煌履历,且距离当时的权力中心非常接近。如果不是东汉王朝因黄巾之乱而难以为继,他们恐怕都会在中央宫廷和地方府衙间来回调动。考虑到彼时的基层官员权限较大,往往没有明显的文武硬性剥离,所以会比许多后世的名臣将相具备更多历史可塑性。

黄巾之乱的爆发 让荀彧和袁绍的命运发生急速偏离

不过,两人的发展路线在黄巾之乱后就有明显分野。袁绍在诛杀宦官的行动中崭露头角,却为躲避入京作乱的董卓而远离中央,逐步演变成以翼州为中心的军事统帅。此后又长期以地方为基础,逐步将整个黄河以北都攥入手中。特别是对幽州公孙氏的重大胜利,式自己成为当之无愧的“东北王”。

击败公孙氏后 袁绍已是当仁不让的东北王

实际上,这类关东世家一贯在东汉的权力场中有较高地位,所以在早期看似没有太大问题。但汉朝中央的衰败已成定局,汉献帝又不是一个甘于认命的佛系傀儡。这就注定了他会和飘在北方的袁绍产生间隙,乐见任何高举忠君大义的新势力去完成必要清理。

汉献帝的不愿妥协态度 实际上将袁绍被动推向负面

相比之下,荀彧则因起点稍低一些而更为保守,具备那种渴望靠效忠皇权换取晋升的典型士大夫心态。由于缺乏组织大规模武装的军事才能,他只好以幕僚身份在不同阵营内来回切换。最后能在曹操麾下寻觅到最舒服状态,既是成功赢得必要保护与优厚待遇,也在于对方的活动范围能涵盖本乡本土。更为重要的是,曹操愿意走效忠汉献帝路线,等于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再增添一份“保险”。

在荀彧看来 袁绍就是破坏确定性的不稳定因素 曹操则正好相反

换言之,同为世家大族出生的荀彧和袁绍,其根本矛盾就在于对原皇权的态度偏差。如果说前者走的是孔子董仲舒路线,那么后者必然更接近于削弱鲁王的三桓大夫,以及成功瓜分晋国霸业的赵魏韩新主:

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开始,许多传统士族就纷纷步入转型发展阶段,成为努力垄断文官系统的儒生主力。虽然还致力于维护自己家族的一亩三分地,却往往需要在更高层次上依赖强势皇权的无限制庇护。一旦对方因力量衰微或正统性危机而引发乱世局面,那么自己所仰仗的这套运作机制就将面临瘫痪风险。即便可以靠效忠某个军阀的方式获得苟安,也容易在实际地位上被更善于带兵作战的大老粗们给比肩下去。甚至完全有可能在保护人失势后遭到清算,给人生增添太多危机四伏的不确定性。

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政策后

士大夫的行为模式也加速从孔子转向荀彧

因此,荀彧在追随曹操时所给出的建议,基本都是拐弯抹角的借军阀之力重振皇权威严。任何可能生变的不安定因素,都要在力所能及时就予以彻底扑灭。其中就包括有针对袁绍集团的追杀提议,完全超出了普通地方势力间的争霸等级。否则曹操可能会在官渡之战胜利后就调转枪头,提前进攻实力、野心都更加微弱的刘表等南方大佬。稍有不慎就容易为联起手来的四方对手衡制,失去对汉献帝宫廷展开权威再造升级的必要能力。只是后来无法面对曹操本人的野心膨胀,才在郁郁寡欢中选择结束性命。但在该问题暴露之前,他所做出的选择都非常符合自身定位。

官渡之战的胜利 就是荀彧为曹操倾情奉献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袁绍的行为逻辑更符合传统士族路线。这类潜在豪强虽在表明对儒学保持推崇之心,私底下却更乐于靠军事化路线维护核心利益。只要有黄巾军与董卓一类的机会浮现,便能立即撕掉自己的“和平伪装”。因而在不少秉持理想主义儒生看来,就是破坏天下和谐的罪魁祸首。

集团的地方军阀属性 决定了袁绍对正统士大夫吸引力有限

袁绍显然对这层路线冲突有一定认知,同时为巩固地盘而慷慨招揽人才。奈何本集团终究难逃武人豪强的联合属性,不可能将作为辅助管理者的儒生拔到更高位置。因而在与曹操集团的决战中失利后,马上引来土崩瓦解式的倾轧效应。因为对方并不是眼里只有地盘的普通军阀,而是一个高举重整皇威旗帜的符号。荀彧对自己的极端否定态度,无疑只是整场舆论风暴的冰山一角。

荀彧仔细甄别的曹操 恰恰是汉朝彻底灭亡的重要推手

当然,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荀彧在多次尝试后坚持看好曹操,却无法料到对方恰恰就是彻底了解东汉世系的主要推手。反而是看似有明显挖墙脚行径的袁绍,更满足于在自己的地盘内准备好尊奉天子。我们从这类现象也不难看出,儒家的机械世界观在两汉时期就基本定型。那种对复杂世界的未知恐惧,远比要求恢复周礼的孔子剧烈。看似对庇护者提出更高道德要求,实则不过是一种从具体事物抽身后的补偿机制。

荀彧的人生履历 也是儒家士大夫行为模式转变的缩影

后世的皇权所有者也正是利用这点,不断扶持儒家士大夫群体,对贵族、门阀、世家和军人等其他阶层展开循序渐进式打击。经过数次大开大合的反复拉锯,最终在两宋时期获得压倒性胜利.......

标签: 袁绍荀彧曹操汉献帝董卓黄巾之乱

更多文章

  • 曹操与刘备开战时,袁绍为什么不攻打许昌?你低估了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不求人标签:曹操,刘备,袁绍,董卓

    《三国演义》第24回“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衣带诏”事发后,曹操决定亲自领兵攻打刘备,麾下众将领纷纷劝阻说,如果集结大军东征徐州,后方空虚,刘备向袁绍求救,袁绍攻打许昌,如何是好?曹操说,“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然后征询郭嘉的意见,郭嘉与曹操意见一致,“绍性迟而多疑,其谋

  • 袁绍用生命换来的启示:过不了人才关,再强大也是为人作嫁

    历史解密编辑:张希爱英文标签:袁绍,曹操,荀彧,郭嘉,董卓,刘备

    乱世三国,人才辈出,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曹操、刘备、孙权得人才而成其霸业,袁绍、刘表、刘璋失人才而未得善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袁绍,坐拥冀、青、幽、并四州,手下人才众多,济济满堂,却在争霸的道路上一路走一路丢,最后败光家底,输掉江山,郁郁而死,令人唏嘘!那么,袁绍到底在人才问题上犯了哪些错呢?一、

  • 袁绍手下最厉害的猛将,帮袁绍打下半壁江山,因为太厉害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垄疯堂主标签:袁绍,颜良,文丑,猛将,鞠义,汉朝,公孙瓒

    说起袁绍手底下的猛将,很多人都会想到颜良、文丑,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关于颜良、文丑的描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若是说起袁绍手底下最厉害的猛将,则是此人,不仅甩颜良、文丑几条街,而且为袁绍的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袁绍的霸业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可惜最后因为太厉害被杀。此人名叫鞠义,从小

  • 兵多将广霸河北:演义中袁绍集团武将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袁绍,张郃,公孙瓒,文丑,赵子龙,徐晃

    袁绍作为汉末长期的天下第一大诸侯,原著中多次用“兵多将广”来形容,猛将虽然不多,但颜良的实力,在当时曹营是无人可敌的,本文来介绍一下演义中袁绍集团武将的实力。袁绍颜良袁绍麾下第一猛将,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便已经做了铺垫,当华雄连斩数将后,袁绍叹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

  • 汉末三国:袁绍麾下十员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袁绍,曹操,张郃,公孙瓒,刘备,徐晃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名门望族,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据四州之地,拥百万之众,鹰扬河朔,睥睨天下。然而外宽内忌,好谋无断,致使身死嗣灭,王霸雄图,化做南柯一梦。而麾下十员大将,皆一时之杰,托身失所,或殒身丧命,或弃暗投明,所谓同途殊归,令人感叹。十、朱灵朱灵早年为袁绍麾下大将,奉命征讨鄃城季雍,

  • 张邈:袁绍和曹操的好兄弟,遭袁绍憎恨,却又背刺曹操,下场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张邈,袁绍,汉朝,三国,东汉,曹操手下

    曹操出征前叮嘱妻儿:“如果我战死了,就去投靠我的好兄弟张邈!”3年后,曹操却大骂:“狗屁兄弟!把张家满门抄斩!”究竟发生什么事情竟让曹操和张邈这对原本肝胆相照、生死相托的好兄弟,成为不死不休的仇敌呢?张邈,字孟卓,兖州东平人。年轻时,张邈以侠义闻名,曾倾家荡产地振穷救急,不少被他接济过的人都愿意追随

  • 三国时期六大“不孝子”,吕布垫底,袁绍屈居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吕布,袁绍,董卓,蜀汉,夏侯霸,历史片,古装片,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两汉以孝治天下,在三国时期,也涌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孝子故事,比如徐庶、太史慈等人。与之相反的,也有不少令人不耻的“不孝子”,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我们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其中最有名的几位。本文主要以《三国志》为依据,与演义情节略有不同。06.吕布历史上,吕布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先后杀了自己的领导丁原和董卓。

  • 黄巾军中顽强的百万黑山军,领头是袁绍宿敌,被曹操封邑500户打发

    历史解密编辑:口说名人堂标签:袁绍,曹操,张角,诗人,东汉,汉朝,公孙瓒,黄巾军,黄巾起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道教起义,黄巾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张氏三兄弟的起义主力军,很快就被朝廷剿灭。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黄巾余部的将领们退回了

  • 袁绍——我都想到了,我还想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袁绍,曹操,汉献帝,董卓,袁术,沮授

    袁绍,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实力最强的军阀。他出身名门,四世三公,“隐居洛阳”待时而动;谋诛宦官,讨伐董卓,意气风发干事业;励精图治,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最后兵败官渡,发病命终,随之一切烟消云灭。袁绍能在东汉末年群雄并立的格局中,能够完成统一河北,雄踞一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者,而且在社会上声望很高

  •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盘,可惜其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茗人堂史标签:袁绍,刘表,逢纪,刘备,汉朝,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格局的关键一战,此战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集团交锋了一年多,最终以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导致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势击败了10万袁军,很多人传统印象里,袁绍此战之后,就彻底失败了,被曹操所灭只是时间问题,但其实袁绍是有翻盘机会的。《三国志》记载,袁绍此战是精锐尽出的,“众数十万,以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