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绍麾下第一猛将鞠义,到底是怎么死的?

袁绍麾下第一猛将鞠义,到底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史鉴赏观 访问量:1899 更新时间:2024/1/19 0:18:44

鞠义是袁绍麾下第一猛将,却落得惨淡收场,令人扼腕叹息。

鞠义到底有多猛?

鞠义确实很猛,通过两场关键的战役,打击和摧垮了雄踞北方的诸侯公孙瓒,为袁绍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第一场:界桥之战。

此战发生于公元191年冬季,公孙瓒借口弟弟公孙越被杀,发动了对袁绍军的猛烈进攻。在公孙瓒凌厉的攻势下,冀州许多郡县纷纷投降,于是公孙瓒任命严纲为冀州州牧,田楷为青州州牧,单经为兖州州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

公孙瓒的行为让袁绍异常紧张,于是决定亲自上阵挽回败局。

双方在界桥相遇,摆开阵势,准备一举消灭对方。

公孙瓒以两万步兵,排列成方阵,左、右两翼各自配备骑兵五千多人。

麹义率领八百精锐士卒作为先锋在前面,同时以千名强弩士卒掩护,而袁绍则亲自率领数万士卒埋伏在后面。

公孙瓒不明就里,以为袁绍兵少,于是下令骑兵发起冲锋,企图冲垮对方阵营。

麹义的精锐士卒俯伏在盾牌下,等到公孙瓒骑兵冲到只有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挥刀砍杀过去,就在这个时候,弩箭齐发,射向对方骑兵。

公孙瓒的骑兵猛然遭受打击,陷入一片混乱,骑兵不顾一切向后退,进而践踏后面的步兵。

袁绍见状,立即帅全军压上,而鞠义军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冀州刺史严纲,砍杀了甲首千余人。

界桥之战虽然没有全歼公孙瓒军,却遏制住了公孙瓒南下的势头,稳定住了局势,为后续击败对方打好了基础。

此战展现出鞠义勇猛无畏的精神,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激发了全军战斗意志,特别是在面对骑兵的冲击之下,敢打敢拼,为取得界桥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场:鲍丘之战。

公元193年,鞠义联合乌桓、鲜卑以及刘虞之子刘和,总计十余万,在鲍丘发动对公孙瓒的大决战。此战大败公孙瓒,斩首两万余人,歼灭了公孙瓒的精锐士卒,摧毁了公孙瓒争霸天下的信心。

此战之后,公孙瓒回到幽州,退回易京,修筑百座高楼,再也不敢出来,一直到灭亡。

不管是界桥之战还是鲍丘之战,鞠义均参与并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他的参与才加速了公孙瓒的灭亡,也促使袁绍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因此,袁绍统一北方,鞠义功不可没,这也是他居功自傲的本钱吧。

鞠义是怎么死的?袁绍为何要杀他?

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

曲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鞠义是被袁绍所杀,原因就是自持有功,骄纵不轨,因此袁绍就把他杀了,而且还兼并了他的部下。对于那些不愿意归顺的部下,当然是派人斩尽杀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看《三国志?吕布传》记载:

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而求益兵众,将士钞掠,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事露,布走河内,与张杨合。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仔细地看看吕布传的记载和鞠义的记载是不是有几分相似?鞠义被杀的有两个点:

一个点:自持有功。吕布也是一样,在数次击破张燕军之后,就向袁绍要求更多的兵员补充,或者说要求增加兵员。

从这个方面又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袁绍认为吕布或者鞠义居功自傲,在他看来,你认为有功劳就可以向我提要求?对于袁绍来说,这个不对,原因很简单,无论是鞠义还是吕布,他们都不是自己的忠实部下。

鞠义只是盟友关系,而吕布反复无常,追随的时间不长,很难知道是否忠心。在这个时候,自持有功,要求这个东西,要求那个东西,因此被认为有不轨的行为。

还有一点:骄纵。鞠义是骄纵,原因就是仗着自己有功,至于如何骄纵,没有提。

吕布骄纵的方式是将士钞掠,也许是以前抢习惯了,也许是袁绍给的赏赐太少,反正就是在强抢东西。

这对于袁绍来说不能容忍,冀州是袁绍的地盘,即使在幽州,对于袁绍来说即将是自己的地盘,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怎么能够随便破坏呢?随便抢劫,必然损坏他人的利益,而且损坏了自己的名声,袁绍志在天下,又不是只打算做土匪,因此袁绍不能容忍,对吕布“患”且“忌”。

鞠义和吕布犯的是同一个问题,而袁绍采取的措施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召杀之”。派人把他叫过来,然后杀掉,对其部下进行了吞并。

吕布在知道袁绍对他“患”且“忌”后,就主动逃走,毕竟鞠义的前车之鉴在那里。

从对鞠义之死可以看出袁绍对骄横大将采取的方式就是一杀了之,方式过于简单粗暴,看起来是文明人,做的却不是文明事情,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就就是无法留住大才之人,这个和曹操驾驭部下的方式有着很大区别。

比如,曹操对待臧霸这样的非嫡系的大将,就是采取封赏加羁绊的方式收服,从而让臧霸对曹魏忠心耿耿。

在对待青州兵上也是如此,一方面容忍他们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另外一方面又给予他们更多的封赏,以确保他们既能够为曹魏出力,又能够确保一定的忠心。

当曹魏稳定之后,曹操和曹丕才慢慢地着手解决臧霸和青州兵的问题,不至于出现什么乱子,又确保他们能够为曹魏的建立和巩固建功立业。

一杀了之从来不是一个明智的君主驾驭部下的良法,只能一时震慑不孝之徒,可是长远来说伤害了其他人的心。比如张郃高览就在关键时刻唯恐被怪罪而投降曹操,导致袁绍军彻底溃败。

由此可见,从鞠义之死可以看出袁绍用人方面的严重缺陷,骄兵悍将自古以来就有,只有驾驭得当,就是一把征战四方的利剑。

这就是要看拥有这把剑的该如何运用,如果在袁绍这样的人手里,必然是弃如敝履;如果是在曹操这样的人手里,必然是一把开疆扩土的宝剑。

可惜了鞠义,这样一员猛将还没有真正建功立业,就死在自己人的手里,真的太可惜了。

标签: 袁绍鞠义吕布曹操臧霸汉朝公孙瓒

更多文章

  • 三国志11《大浪淘沙》 贤臣良相排名 荀彧独占鳌头袁绍紧随其后

    历史解密编辑:游影电报标签:袁绍,荀彧,刘备,蜀汉,汉朝,诸葛亮,大浪淘沙,曹操手下,三国志11

    尽管《三国志11》和其众多的 MOD,在游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在战场上征服所有对手完成制霸,但是想要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一方面是要有足够勇猛的将领和擅长愚弄对手的军师,另外一方面则是需要能够肩负起本方拥有充足钱粮、士兵和兵装的内政贤臣,如此才能够保证一线部队的拥有充足的战斗力,在战场上进行厮杀。今天

  • 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了,为什么还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袁绍,韩馥,冀州,董卓,公孙瓒,沮授

    191年,陈留太守张邈府上来了一名袁绍的使者。在座的韩馥看到张邈与使者窃窃私语,感觉不妙,于是在厕所里自杀了。他在临死前,长叹一声:“高幹(袁绍的外甥)、荀谌(荀彧的弟弟)这两个狗贼害我不浅啊!”韩馥,字文节,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人。他曾经做过袁家的门客,后来担任了汉灵帝的御史中丞。因为恪尽职守、安

  • 浅析官渡之战,看似强大的袁绍,最终败于曹操的多重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袁绍,许攸,项羽,刘邦,三国,东汉,诗人,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在三国时期,除了赤壁大战之外,最著名的战役应该就是官渡之战了。作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而这场大战的两位主角,便是当时北方最强的两位诸侯:袁绍和曹操。就连刘备在当时,也只能作为配角出现,在袁绍手底下跑龙套,也正是官渡之战的结果,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格

  • 三国志6:袁绍不断有援军的官渡之战,这关其实还有点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单机时代标签:袁绍,沮授,曹洪,逢纪,三国志,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上一回曹操第二战在白马砍颜良、诛文丑,以4.8万步兵大胜了7万步骑兵,守住了白马渡口。不过这只不过是局部的胜利。因为自从黄巾之乱,中原地区连年征战,人口流失、土地荒芜,经济和兵力是远比不上袁绍的。在整体钱粮和兵力上,曹操仍然处于劣势。首战失利,袁绍内部没有反思过错,哦,不对,在逢纪的煽风点火之下,袁

  • 袁绍:短命盟主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袁绍,曹操,董卓,沮授,许攸,袁术

    公元202年6月28日,袁绍在邺县(今河北邯郸临漳县)病逝。随着他的离世,袁氏军阀集团迅速土崩瓦解,其占领的河北地区逐渐被曹操蚕食。袁绍也因此成为三国时代的揭幕人。不过,东汉末年群雄初起之时,袁绍是最早被看作有能力统一天下的种子选手。《三国》中的袁绍他诛杀宦官、讨伐董卓、统一河北,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

  • 曹操为何要放袁绍大军长驱直入至靠近许都的官渡,才与袁绍决战?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袁绍,大军,许都,曹魏,诗人,公孙瓒,许昌市,曹操手下

    辛苦的天才——典型性兵权谋家曹操(38)谁能想到,东汉末年这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的官渡大战,其实是曹操先挑起的。那是在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一月,曹操刚南下灭了吕布,平定徐州,半路上却得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原来,一个多月前,河内军阀张杨欲援助老友吕布,未行,即为其部下杨丑所杀,然后杨丑派人前来

  • 看完正史请回答:曹操袁绍刘备关羽,这四个人谁更够朋友?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袁绍,刘备,关羽,正史,曹魏,曹操手下

    看《三国志》,曹操是文武双全的枭雄;看《三国演义》,曹操是狡诈多疑的奸雄;看京剧,曹操是个大白脸奸贼。不管曹操是枭雄奸雄还是奸贼,也不管是看正史还是看小说戏曲,总觉得袁绍刘备和关羽三个人,都做了对不起曹操的事情。今天咱们就拿正史来说话,看看曹操对袁绍刘备关羽有多好,而这三个人又是怎么对不起曹操的。有

  • 袁绍手下最硬的骨头,坐守孤城,也能硬抗曹操倾国大军半年

    历史解密编辑:小樊知识库标签:袁绍,曹操,郭嘉,袁尚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袁绍去世后,其二子兄弟阋墙,长子袁谭打不过幼子袁尚,竟然派人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结盟对付弟弟,袁尚大怒,决定“攘外必先安内”,令其别驾审配、大将苏由留守邺城,而自率精兵再去攻打袁谭。他前脚一出门,曹操后脚便赶到了,将邺城围个水泄不通,正欲攻打,城内传来好消息,袁将苏由欲为内

  • 历史上真实的袁绍有多强?如果不是家族拖累,袁绍早就统一天下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袁绍,董卓,曹操,何进,袁术,刘备

    在三国演义当中,袁绍这个角色,似乎总是让人感觉有些昏庸。明明占据了巨大的优势,手握重兵,却仍是在官渡之战当中,败给了实力远逊色于他的曹操。而且,袁绍之所以会败亡,也是因为他不肯采纳下属的建议,无法利用好自己手里的优势。但实际上,演义小说当中的那个袁绍形象,只不过是为了证明曹操到底有多牛而已。历史上真

  • 官渡战役:袁绍大败后,有没有翻盘的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总探长标签:袁绍,曹操,官渡,关羽,吕布

    官渡战役发生于公元199年6月,结束于公元200年10月,满打满算,其实也不过将近两年的时间。对于坐拥四州之地的袁绍而言,官渡战役一定程度上就是伤了他一点皮毛,远远没有伤及袁绍的根本。官渡战役的最终结果也并非就是曹操吞了袁绍的地盘。曹操整吞袁绍势力,后期又花费了近七年的时间,加上官渡战役的两年,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