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析官渡之战,看似强大的袁绍,最终败于曹操的多重因素

浅析官渡之战,看似强大的袁绍,最终败于曹操的多重因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宅女看史 访问量:3604 更新时间:2023/12/5 17:43:22

在三国时期,除了赤壁大战之外,最著名的战役应该就是官渡之战了。作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而这场大战的两位主角,便是当时北方最强的两位诸侯:袁绍和曹操。就连刘备在当时,也只能作为配角出现,在袁绍手底下跑龙套,也正是官渡之战的结果,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格局。

其实在官渡之战开始前和早期,当时的人都认为获胜的将会是袁绍,毕竟当时的袁绍独占冀、幽、并、青四州,而曹操当时的地盘也就是兖州洛阳等地,以及刚刚打下不久的徐州等地,甚至还没有彻底稳定当地的局势。二者的实力相差甚远,袁绍的实力是远远大于曹操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实力更强的袁绍,却败给了曹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袁绍战败的原因,最直接的表述就是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它出自《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引《傅子》。在官渡之战开始前,曹操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信心能够战胜袁绍。但是曹操手下的著名谋士郭嘉却不这么认为,为了鼓舞曹操,振奋士气,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详细分析了曹袁之间的优劣,讲解了袁绍为什么会战败的原因。

郭嘉在十胜十败论中,开篇就说出来首要的原因,袁绍虽然军力强大,但是曹操的智谋胜过袁绍。为此,他举了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案例:楚汉争霸,刘邦打败项羽。郭嘉说,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这件事情是世人都知道的,但是为什么呢?项羽不仅武力十分强大,且各方面都强于刘邦,刘邦只有智谋胜过项羽,最终却把项羽逼死在了乌江。以此来告诉曹操,袁绍不会是他的对手,就像项羽不是刘邦的对手一样。并且还分别针对袁绍个人和其手下的人,作出了总共十个分析。

首先是对于袁绍本人来说

1,袁绍这个人喜欢华而不实的面子功夫,繁琐的礼节很多;而曹操讲究实干,不注重中看不中用的繁文缛节,这是道胜于他。

2,当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的是复兴汉室的名义。而这时候袁绍起兵攻打曹操,动机和行为就是反叛汉室。这无疑是站在了反面的一方,不如曹操出师有名,这是义胜于他。

东汉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上级对对下级的管理太过宽松,而袁绍好的没学到,偏偏把这个缺点学的淋漓尽致,有过之而无不及。袁绍对手下的管理制度过于宽松,缺乏有效的震慑力和约束力。而曹操不一样,他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管理上胜于他。

4,袁绍这个人虽然素有小谋,但是在大事上却很难坐下决定,这样优柔寡断性格必然导致执行力减弱,会断贻误战机。而曹操却恰恰相反,他决策果断,使得军中的执行力十分高效,应变能力强,这是谋略胜过他。

5,袁绍虽然看上去很仁义,见到饥寒之人总是非常怜悯,但是对于看不到的人他却根本不会担心,可见他的仁义其实是装给世人看的,且目光短小。而曹操不一样,尽管对眼前的小事不拘小节,但在大事上却毫不疏忽,是真正的忧国忧民,对天下的饥寒贫民都施以恩惠,没有疏漏,因此声望远远超过袁绍,这是仁德上胜过他。

6,袁绍好面子,总是喜欢虚张声势,并不懂得兵法的真正要领;可曹操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甚至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士兵都信任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武略上胜于他。

其次是对于袁绍的手下来说

1,袁绍本人虽然看上去宽宏大量,但其实他内心十分多疑,一直对麾下的人抱有怀疑之心,基本上只会重用亲戚朋友。而曹操虽然表面看上去平易简单,但内心却明察秋毫,一向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从不管什么亲疏远别,只会重用真正有才的人,这是度量上胜过他。

2,袁绍世代公卿,虽然名望不小,但是只图表面功夫,很喜欢用高谈阔论显示自己的高贵,这就导致投靠他的多是会吹捧拍马屁的人,这些人往往是缺乏真才实干的。而曹操诚心待人,不贪图虚荣。甚至厉行节俭以身作则,有功必赏。所以真正有才能的人都原因投奔曹操,这是在道德选择上胜过他。

3,袁绍喜欢听人吹捧,这就导致他偏听偏信,致使手底下的大臣拉帮结派争权夺势,真正有才能的人提出的建议反而不会被听取,还会被排挤打压,反倒是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说的话更容易让袁绍相信。而曹操道义教导下级,不让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情发生,这是在明智上胜过他。

4,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有错就推到别人身上,有功就揽在自己身上,且总是喜欢听信小人只言片语。而曹操只要认为是对的事就以赏赐来推行它,错误的事就依法处罚来纠正它,这是管理文化上胜于他。

而且就算是《三国演义》里面,荀彧都简单分析了一下袁绍麾下的谋士将领,认为袁绍无人可用,必败无疑。

《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当然,在《三国志》里面,曹操自己也对袁绍做出了一番评价: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由此可见,袁绍败给曹操是必然的。

再者,官渡之战,袁曹两方的兵力确实存在极大的悬殊,但也不至于有世人想象的那么夸张。在《三国演义》里说到,袁绍有七十万大军:起冀、青、幽、并等处人马七十余万,复来攻取许昌。而曹操只有七万兵马: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按照演义的说法,是先和刘表袁绍的联军打了一场,又和西凉马腾韩遂的军队打了一场,总之当时出场的就只有七万了)

七万人打七十万人,曹操可谓是寡不敌众,可是他不仅仅抗住了一个月,最后还打赢了,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当时的中国,经历了连年战乱,加上时有天灾,百姓的死的差不多了,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尸横遍野,白骨成堆,到哪里还有招募到这么多男子参军?正史上袁绍不可能有这么庞大的军力,两者的差距也不会如此之大。

那么袁绍那时候到底有多少兵力了,曹操又有多少呢?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袁绍当时攻打曹操的军队,最多也就十余万。

《三国志·武帝纪》: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觽十余万,将进军攻许。”

《三国志·袁绍传》:

“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

甚至在其它的记载中,如世语曰:“绍步卒五万,骑八千。”

当然,独占四州之地的袁绍,所有的兵力加起来肯定远远不止这点,所以肯定要安排不少兵力留守在各地地方。尤其是幽州、并州,属于当时的中国边境,靠近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必然需要留下大量兵力镇守。在加上分散在各处的兵马,以及留守老巢的兵马。

在《三国志》的注解记载也有孙盛评曰:案魏武谓崔琰曰“昨案贵州户籍,可得三十万觽”。也就是说,曹操在占领冀州之后,就得到了三十万人的兵力,更何况是并、青、幽三州全部加在一起?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官渡之战,袁绍最多就出动了十余万人,不可能有演义里面说的七十二万人那么夸张。

那么曹操有多少人呢?史书中曾记载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当然,看见这个数字我们肯定都充满了疑惑。曹操那时候再弱,好歹也是天下排得上号的诸侯,且有两州加洛阳之地,不可能如此凄惨况且这一点人也肯定不足以与袁绍十万之众相对抗。但是仔细看我们就可以发现,“兵不满万”只是曹操在官渡作战开始时的兵力。当时出来曹操带领的本部,曹操这一方还有曹仁在鸡洛山驻扎的兵力,以及于禁、乐进在原阳驻扎的兵力,这两部加起来有一万多人。也就是说,曹操当时的出动的兵力应该是在两万人以上。

所以真正的兵力对比就出来了,十万人对阵两万人,而曹操依托既设阵地以两万人防守十万人(当时袁绍军已经在白马、延津两役中已被歼二万左右,也就是说官渡决战的时候,袁绍军应该只有七八万人)。所以在一个月内,曹操确实是有可能守住的。

其实就算是这种兵力差距,曹操早期也一直是败多胜少。可是不久,官渡之战就迎来了一个大反转。袁绍麾下的重要谋士许攸,因为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叛逃了,来到了曹操这一边。而当时袁绍正派淳于琼带着一万多人押解粮草,许攸一来,当即就建议曹操立刻全力偷袭袁绍的押粮部队。

《三国志·袁绍传》: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

曹操最后听从了许攸的建议,果不其然,一战败之,让袁绍军再也没有了反抗之力(毕竟没了粮食,还怎么打仗)。其实当时袁绍也想过办法,就是直接趁曹操攻打淳于琼时候,突袭曹操的老巢。这样一来,曹操也没有了老巢,结果就是双方撤兵。但是在袁绍还没有赶到曹操老巢的时候,当时袁绍麾下最得力的大将张郃(颜良、文丑这时候已经死了,张郃就已经是袁绍麾下的第一大将了)听说淳于琼的粮食部队被曹操劫了,已经失去了战心,当即就投降了曹操,于是袁绍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大败而归。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袁绍并没有出动全部的实力,大部分实力还留在“家里”。许攸帮助曹操获得的这次胜利,只能算是侥幸的短暂胜利,并没有真正打垮袁绍的中坚实力。只要袁绍回到冀州,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胜利的机会还是更大的。但是天不随人愿,问题来了,袁绍不久后就郁郁而终了。如此一来,自然就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其实袁绍这个人,按照郭嘉、曹操的评价来看,确实算不上贤明,但是他至少能够降伏自己手下的谋士与武将。可是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就完全做不到了,失去了袁绍带来的凝聚力,这就导致了袁绍集团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自然不可能再有机会战胜曹操了。

再加上之后袁绍的几个儿子为了争权,互相谁也不服谁,各成一派。如此一来,导致实力分散,结果只能被曹操一一剪除。

更多文章

  • 三国志6:袁绍不断有援军的官渡之战,这关其实还有点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单机时代标签:袁绍,沮授,曹洪,逢纪,三国志,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上一回曹操第二战在白马砍颜良、诛文丑,以4.8万步兵大胜了7万步骑兵,守住了白马渡口。不过这只不过是局部的胜利。因为自从黄巾之乱,中原地区连年征战,人口流失、土地荒芜,经济和兵力是远比不上袁绍的。在整体钱粮和兵力上,曹操仍然处于劣势。首战失利,袁绍内部没有反思过错,哦,不对,在逢纪的煽风点火之下,袁

  • 袁绍:短命盟主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袁绍,曹操,董卓,沮授,许攸,袁术

    公元202年6月28日,袁绍在邺县(今河北邯郸临漳县)病逝。随着他的离世,袁氏军阀集团迅速土崩瓦解,其占领的河北地区逐渐被曹操蚕食。袁绍也因此成为三国时代的揭幕人。不过,东汉末年群雄初起之时,袁绍是最早被看作有能力统一天下的种子选手。《三国》中的袁绍他诛杀宦官、讨伐董卓、统一河北,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

  • 曹操为何要放袁绍大军长驱直入至靠近许都的官渡,才与袁绍决战?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袁绍,大军,许都,曹魏,诗人,公孙瓒,许昌市,曹操手下

    辛苦的天才——典型性兵权谋家曹操(38)谁能想到,东汉末年这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的官渡大战,其实是曹操先挑起的。那是在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一月,曹操刚南下灭了吕布,平定徐州,半路上却得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原来,一个多月前,河内军阀张杨欲援助老友吕布,未行,即为其部下杨丑所杀,然后杨丑派人前来

  • 看完正史请回答:曹操袁绍刘备关羽,这四个人谁更够朋友?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袁绍,刘备,关羽,正史,曹魏,曹操手下

    看《三国志》,曹操是文武双全的枭雄;看《三国演义》,曹操是狡诈多疑的奸雄;看京剧,曹操是个大白脸奸贼。不管曹操是枭雄奸雄还是奸贼,也不管是看正史还是看小说戏曲,总觉得袁绍刘备和关羽三个人,都做了对不起曹操的事情。今天咱们就拿正史来说话,看看曹操对袁绍刘备关羽有多好,而这三个人又是怎么对不起曹操的。有

  • 袁绍手下最硬的骨头,坐守孤城,也能硬抗曹操倾国大军半年

    历史解密编辑:小樊知识库标签:袁绍,曹操,郭嘉,袁尚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袁绍去世后,其二子兄弟阋墙,长子袁谭打不过幼子袁尚,竟然派人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结盟对付弟弟,袁尚大怒,决定“攘外必先安内”,令其别驾审配、大将苏由留守邺城,而自率精兵再去攻打袁谭。他前脚一出门,曹操后脚便赶到了,将邺城围个水泄不通,正欲攻打,城内传来好消息,袁将苏由欲为内

  • 历史上真实的袁绍有多强?如果不是家族拖累,袁绍早就统一天下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袁绍,董卓,曹操,何进,袁术,刘备

    在三国演义当中,袁绍这个角色,似乎总是让人感觉有些昏庸。明明占据了巨大的优势,手握重兵,却仍是在官渡之战当中,败给了实力远逊色于他的曹操。而且,袁绍之所以会败亡,也是因为他不肯采纳下属的建议,无法利用好自己手里的优势。但实际上,演义小说当中的那个袁绍形象,只不过是为了证明曹操到底有多牛而已。历史上真

  • 官渡战役:袁绍大败后,有没有翻盘的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总探长标签:袁绍,曹操,官渡,关羽,吕布

    官渡战役发生于公元199年6月,结束于公元200年10月,满打满算,其实也不过将近两年的时间。对于坐拥四州之地的袁绍而言,官渡战役一定程度上就是伤了他一点皮毛,远远没有伤及袁绍的根本。官渡战役的最终结果也并非就是曹操吞了袁绍的地盘。曹操整吞袁绍势力,后期又花费了近七年的时间,加上官渡战役的两年,足有

  • 袁绍手下谋士都有谁?他们水平如何?完全不次于郭嘉等人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袁绍,郭嘉,曹操,沮授,许攸,张郃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操虽然称雄于世,但他的“老朋友”袁绍才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官渡之战前,袁绍由于“四世三公”的身份,再加上礼贤下士的德行,吸纳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如武将有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张郃,高览,淳于琼,韩猛等也是当世名将,不可谓不强。那文臣方面袁绍手下又有多少能人呢?他们水平如何?看完

  • 袁绍在巅峰时期,他的版图有多辽阔?实力到底有多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袁绍,董卓,公孙瓒,曹操,何进,吕布,颜良,汉朝

    董卓之后,曹操之前,实力最强的诸侯是袁绍。那么,袁绍巅峰时期,地盘有多大,实力有多强?袁绍出生于汉末时期的名门望族汝南袁氏,袁绍还是“四世三公”之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做过司徒,曾祖父袁敞做过司空、祖父袁汤做过太尉、父亲袁逢做过司空、叔父袁隗做过司徒。袁绍因为是世家子弟,所以在汉末时期,他被大将军何进

  • 郭图:袁绍手下头号坑货,与郭嘉同宗,曹操抓到后直接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郭图,袁绍,郭嘉,曹魏,三国,曹操手下

    曹操率虎豹骑斩杀袁谭,俘虏谋士郭图全家。兵士请求如何处理,曹操毅然下令:趁着郭嘉、辛毗等人未求情,全部诛杀!曹操对沮授、审配、王修等袁绍手下的河北名士都礼敬有加,即便有人宁死不降,也祸不及家人、予以厚葬。为何偏偏诛郭图满门呢?这是因为其他人要么智谋过人,要么忠义正直。唯独郭图此人,两个皆不沾边,对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