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年6月28日,袁绍在邺县(今河北邯郸临漳县)病逝。
随着他的离世,袁氏军阀集团迅速土崩瓦解,其占领的河北地区逐渐被曹操蚕食。袁绍也因此成为三国时代的揭幕人。
不过,东汉末年群雄初起之时,袁绍是最早被看作有能力统一天下的种子选手。
《三国》中的袁绍
他诛杀宦官、讨伐董卓、统一河北,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军阀,名动天下。
不过风光无限的袁绍,却最怕被弟弟袁术揶揄。
历史上兄弟阋墙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被弟弟共叔段觊觎国君之位的郑庄公,最终在鄢地大败其弟。李世民更是逼父、弑兄,成功登上皇位。
袁绍虽然在兄弟之争中胜出,但庶子的身份却给他造成了性格上的缺陷。
这位有威望、有人脉也有势力的名门之子,在官渡被他最看不起的宦官之后曹操大败。
那么,袁绍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出身对他的观念与性格造成了哪些影响?
第一,他是囿于出身的假英雄。
袁绍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出身,败也出身。
首先,他是东汉名门汝南袁氏的后代,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天生俊美,还特别能干的袁绍,二十岁就做了濮阳县长。不过,越是世家大族,便越是在意血统。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庶出的袁绍为了赢得尊重,塑造美名,不可谓不苦心经营。他先是为非亲生的父母服丧六年。丧期满后,也不入世,而是辞官隐居洛阳,用私产帮助党锢之祸中的士人避难。
仗义相助的声名传出去后,士人们排着队去他家拜访,袁府一时门庭若市。十常侍之乱,袁绍冲进宫闱,把所见宦官杀得一干二净,连白面无须的普通人也没放过。
一面大义凛然,一面暴虐如斯,但总归是为寄居宦官淫威之下的士族们出了一口恶气。由此,袁绍在士人集团中的威望更高了。
他塑造人设的努力没有白费。董卓乱政后,袁绍被推举为关东联军的盟主,与各路诸侯一同起兵。
可是皇帝仰军阀鼻息而活已成定局,哪有人真心匡扶汉室呢。起兵只是为占一片地,分一杯羹罢了,袁绍不过是众人推举的假英雄。
尤其是从小就被袁绍压一头的袁术,此时断然与兄长决裂,借口便是袁绍的出身。
他写信给袁绍政敌公孙瓒,说绍母只是卑贱的婢女而已,不配称为袁氏族人,扬言袁绍是其家奴。
袁家在文官集团中的威望是袁绍立足之根本。袁术的拆台直击他的软肋。
于是他联合了刘表和曹操等人,将袁术驱赶至淮南。谁知这期间,袁绍却成就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当时他根本看不上的旧部下——曹操。
袁绍对出身的执著一直到死也没放下。官渡战败后,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长子袁谭能力过人,可以单枪匹马杀奔一线,以区区平原之地北排田楷,东攻孔融,占领青州。但袁绍还是将幼子袁尚,确立为继承人。原因很简单,袁尚是嫡出。
然而长子势大,袁绍立嫡后,果然引发了集团内部的分裂,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第二,他是空有大志的拖延症患者。
曹操曾评价自己的老对手袁绍:“有大志,见事迟”,真是字字珠玑。
首先,他错失了攻击董卓的机会。董卓率军入宫挟持汉帝之时,有人劝袁绍趁董卓军心不稳,车马劳顿,立即出兵讨伐,否则将来会非常被动。
结果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为人张狂,竟心生畏惧。他堂堂中军校尉,掌几千禁军,不仅不敢出兵,还生怕别人以为他与董卓狼狈为奸,毕竟召兵入京的主意是他出的。
袁绍瞻前顾后,最后一拍屁股,跑到了冀州。
其次,贻误战机。袁曹决战之前,曹操率先出兵攻打刘备,此时许昌守备空虚。袁绍的谋士田丰劝他出兵,乘虚而入。但袁绍拖延症又犯了,推说小儿子生病,不宜出兵。田丰被气得直跺脚。
后来,袁绍看董卓耀武扬威,也想学他另立天子。但是他却选中政绩卓著,颇有名望的刘虞,结果被人家厉色拒绝,而袁绍竟也没有再坚持。
最后,一步迟,步步迟。董卓被诛杀,汉献帝出逃,有人提醒袁绍要抢先迎接天子。可是前脚还忙着拥立皇帝的袁绍,此时却认为迎接汉献帝会削弱自己的权威。导致曹操抢占先机,实现了真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三,他是刚愎自用的人才粉碎机。
袁绍手底下不少能人志士,与流亡海外的重耳一般。他们仅凭借家族名望便能收割大批人才。可惜,袁绍只会收割,却不识人,更不会用人。
首先,杀田丰。官渡之战前,刘备已经被曹操打败,袁绍才要进攻许县。田丰极力劝阻,说时机已经错过,眼下不宜出兵。当年袁绍平定河北全靠田丰出谋划策。可关键时刻,袁绍却嫌弃田丰态度不好,败坏军心,将他关入牢中。曹操听闻田丰入狱,不禁喜出望外。
如田丰所言,轻敌的袁绍果然大败。袁绍气急败坏回头便将田丰处死。
其次,用许攸。袁绍、曹操和许攸是旧时好友,袁绍割据一方后,许攸慕其威名,投奔麾下。
早在许攸鼓动豪杰废黜汉灵帝时,袁绍就得知他心思不纯,并非可靠之人。然而,袁绍却念及旧情,让他参与军政大事。一面重用,一面又苛待其家人。
许攸这颗定时炸弹,终于在官渡之战中引爆了袁绍的粮仓。他叛逃曹操,向其泄露乌巢藏粮的情报,导致袁军惨败。
官渡之战示意图
最后,不听沮授忠言。官渡之战时,袁绍派遣颜良攻打刘延,沮授便反对颜良独自带兵,但袁绍一意孤行。沮授又提出,袁军应该留守延津,分兵渡河。头阵赢下,再增兵也不迟,若是失败,也便于撤退。但袁绍还是不听。延津战败后,援军行进至官渡,沮授献计与兵力劣势的曹操打消耗战,袁绍继续发动“我不听我不听”大法。
官渡结局不用再提。可怜沮授还对袁绍死忠,被俘后宁死不降。
袁绍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令人唏嘘。
袁绍在起家之初,因名门出身号召了不少人才,让他在东汉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因为他的刚愎自用,让麾下人才纷纷弃他而去,最后落得一败涂地。
回首历代王朝的兴衰莫不源于人才的聚散,只不过这一点在袁绍的身上体现得如此之快。
历代评价: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曹操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郭嘉
编辑说明
文字 / 拾贰酱
排版 / 乐多
封面 / 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