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向大家提问儒家“亚圣”是谁,想必大家都会不假思索而异口同声地回答“孟子”,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宋代以前,儒家“亚圣”多指颜回,地位只在孔子之下,由于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其学说更接近孟子的理论,孟子的地位随之“水涨船高”。
那么,“书圣”指的又是谁呢?也并非一直都是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王羲之地位的稳固还要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这位君主的崇羲之而贬献之的做法,影响了后世对二王的品评,王献之甚至还收获了不少恶评。在唐代以前,“书圣”的名号更多是指其子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建元二年(344年)生于建康(今南京)。王献之天资聪颖,自小跟随父亲学书,学问也很出众,并非只会清谈。他不仅受到太傅谢安赏识,担任中书令之职,得了“大令”的称号,还受到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垂爱,甚至逼婚让其成为驸马,可见其相貌也很出众。
早在南朝时,王献之的书法就比王羲之还受欢迎,南梁医学家陶弘景曾说:“比世皆知高尚子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而后世的书法名家米芾更是要为王献之正名,他说:“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此后,王献之便稳坐“小圣”之位。
王献之在书法上虽受其父影响,但能独出新意,不论楷、行、草书均能与其父平分秋色。在他极不多见的楷书作品中,有一件被称为“楷书极则”,古人称赞如“丹穴凰舞,清泉龙跃”,它就是《玉版十三行》。唐代书论家张怀瓘评价:“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玉版十三行》即《洛神赋十三行》,内容为为曹魏文学家曹植的千古名篇。由于年代久远,传至南宋时只余下拓本十三行,250余字,贾似道将其摹刻,世称“碧玉十三行”。正如其名,字字如玉,足以让后世模仿1700多年。
此帖笔画俊逸,与钟繇的古拙之风迥然不同,亦不同于羲之,在潇洒流美、秀逸妍媚上更胜其父。笔画、结字的左右开张、舒展外拓,丰富了原有的内擫之法,这一点对后世颜真卿、柳公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总的来说,尖笔而入、向右结势是沿袭其父之法;骨力丰沛、点画高古圆转保留的是钟繇韵味;波磔舒展、笔势外拓则是个人风格。
王献之的楷书上接晋楷余韵,下启唐楷之先河,值得好好临摹。《玉版十三行》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中。现在,我们将其珍贵拓本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点画清晰灵动,纤毫毕现,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