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谁说王献之比他父亲差,一笔书圆转遒劲,让米芾钦佩,让乾隆爱慕

谁说王献之比他父亲差,一笔书圆转遒劲,让米芾钦佩,让乾隆爱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画相约 访问量:4113 更新时间:2024/1/22 13:05:59

一说书法圈里最狂的人是谁,毫不迟疑,一定是米芾,米芾生性狂妄,书法天赋极高,喜好刷字之风,行笔痛快,以“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笔法著称。

米芾这肆意潇洒的书风又取学于谁呢?他就是王献之,米芾遍临晋人法帖,其中就有王献之的《中秋帖》,此作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王献之,乃王羲之儿子,以行书、草书著称,开创了“一笔书”,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书,后又取学张芝笔法,并大胆进行改造,将张芝笔法字字贯通的气势放大,省略其中点画。

融合其父草书,并加以改革,追求简易笔法,主张使用“极草纵之致”,将笔势连贯之感渗透于字体之间。

把本该虚写的字间牵丝改为实笔,整体来看犹如一笔书写,因此命名为“一笔书”,这种独特的书写形式,将他与父亲区分开来,自成一家。

而且王献之笔势流畅,字体圆转妍媚,又遒劲有力,相比之下王羲之草书就显出古朴之感,因此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王羲之。

米芾曾称赞王献之的《中秋帖》曰:“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这幅《中秋帖》就是“一笔书”的首创,曾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并称为“三希”。

这里的“希”乃稀世珍宝之意,是乾隆最为珍贵的三件稀世之物,存于乾隆读书之所“三希堂”之中,备受乾隆的喜爱。

《中秋帖》现存3行,虽只有22个字,但笔笔相连,运笔婉转流畅,一气呵成,将“一笔书”的精妙之处尽数展现,气势磅礴,更显神采飞动、酣畅淋漓之感。

王献之控笔老辣,前后二字笔锋转换处理的干净利落,在书此作时用到了笔肚的三分之二处,更显笔力的遒劲稳健。

行笔虽抑扬顿挫、迅疾畅快,但字体含有圆润秀丽之感,似有晋人笔法秀媚的姿态,因此在豪纵之势中还能看见雅丽之感。

《中秋帖》曾被乾隆藏于内府之中,但民国时期,溥仪将其带出皇宫,流落民间,并被人带到香港。

将其典当给一家英国银行,后来国家以35万元买下《中秋帖》与王珣的《伯远帖》,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笔书”不拘一格的书风特点影响了后世的草书审美观念,其恢宏潇洒的行书风格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思想。

时常临摹此作可以加强笔力把控,深入了解“一笔书”的书写形式,学习草书笔法,也可以此为鉴,逐步学习米芾的痛快之势,与张旭的狂肆之风。

更多文章

  • 王献之草书《送梨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献之,送梨帖,米芾,柳公权,草书,董其昌

    王献之《送梨帖》,2行,11字,草书。《送梨帖》收刻于宝晋斋法帖》、《澄清堂帖》、《墨池堂选帖》、《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邻苏园帖》。《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王献之草书《送梨帖》,2行,11字。尺牍大意是:

  • 王献之这幅草书,逸气远胜其父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献之,草书,王羲之,书法,子敬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怀素狂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李嗣真论王献之书

  • 天赋与勤奋哪个更重要?王献之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行书,书法作品

    说起王羲之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出身于当时的名门琅琊王氏,并且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颇高,他的《兰亭集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他的儿子王献之的成就也很高,与其父并称“二王”。因为他的父亲王羲之的盛名,王献之从小也喜欢书法,并且深受父亲的影响。王羲之有七个儿子,而王献之能够在众多兄弟中凸显并

  • 天然妙趣,无上神品:王献之的《草书九帖》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行书,草书九帖,草书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

  • 王献之的行楷,与谁“一家眷属”?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王献之,草书,王羲之,楷书,淳化阁帖,书法

    《授衣帖》 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九《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收王献之《授衣帖》《不谓帖》《天宝帖》。笔者认为,此三帖书法风格彼此相似,均为行楷书体,偶见草字。《淳化阁帖》卷九收王献之楷书、行书帖较多,是为其主要特征,其中精品亦不在少数,作为书法临习的模本,历来被人推崇。《不谓帖》 宋拓绍兴国

  • 青出于蓝王献之,开创写意书风,其草书峻逸神纵胜过其父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草书,章草,书法,行书,写意,书风,晋朝,书法家,艺术家,书法作品

    导语: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书法中的二王是一个奇迹,即使被放置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看,也应当赢得同等程度的惊异。在王羲之这样一个

  • 王献之这幅草书,逸气远胜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草书,行书,怀素,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怀素狂草《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李嗣真论王献之书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小楷,楷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18×10cm,台北故宫物院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洛神赋十三行》用笔挺拔,与其父王羲之的小楷相比,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已完全没有隶意。王羲之的字比较含蓄,多用“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字神

  •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行草书,书法家,鄱阳三帖,书法作品

    王献之行草书《鄱阳三帖》拓本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鄱阳归乡帖》,8行,56字。另外两帖为《鄱阳帖》拓本,5行、37字;《不谓帖》6行,47字。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书法众体皆精,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 王献之《鹅群帖》:米芾、王铎、傅山临本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米芾,鹅群帖,傅山,王献之,王铎,淳化阁帖

    王献之《鹅群帖》墨迹本传为米芾临本《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是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