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书法圈里最狂的人是谁,毫不迟疑,一定是米芾,米芾生性狂妄,书法天赋极高,喜好刷字之风,行笔痛快,以“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笔法著称。
米芾这肆意潇洒的书风又取学于谁呢?他就是王献之,米芾遍临晋人法帖,其中就有王献之的《中秋帖》,此作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王献之,乃王羲之儿子,以行书、草书著称,开创了“一笔书”,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书,后又取学张芝笔法,并大胆进行改造,将张芝笔法字字贯通的气势放大,省略其中点画。
融合其父草书,并加以改革,追求简易笔法,主张使用“极草纵之致”,将笔势连贯之感渗透于字体之间。
把本该虚写的字间牵丝改为实笔,整体来看犹如一笔书写,因此命名为“一笔书”,这种独特的书写形式,将他与父亲区分开来,自成一家。
而且王献之笔势流畅,字体圆转妍媚,又遒劲有力,相比之下王羲之草书就显出古朴之感,因此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王羲之。
米芾曾称赞王献之的《中秋帖》曰:“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这幅《中秋帖》就是“一笔书”的首创,曾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并称为“三希”。
这里的“希”乃稀世珍宝之意,是乾隆最为珍贵的三件稀世之物,存于乾隆读书之所“三希堂”之中,备受乾隆的喜爱。
《中秋帖》现存3行,虽只有22个字,但笔笔相连,运笔婉转流畅,一气呵成,将“一笔书”的精妙之处尽数展现,气势磅礴,更显神采飞动、酣畅淋漓之感。
王献之控笔老辣,前后二字笔锋转换处理的干净利落,在书此作时用到了笔肚的三分之二处,更显笔力的遒劲稳健。
行笔虽抑扬顿挫、迅疾畅快,但字体含有圆润秀丽之感,似有晋人笔法秀媚的姿态,因此在豪纵之势中还能看见雅丽之感。
《中秋帖》曾被乾隆藏于内府之中,但民国时期,溥仪将其带出皇宫,流落民间,并被人带到香港。
将其典当给一家英国银行,后来国家以35万元买下《中秋帖》与王珣的《伯远帖》,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笔书”不拘一格的书风特点影响了后世的草书审美观念,其恢宏潇洒的行书风格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思想。
时常临摹此作可以加强笔力把控,深入了解“一笔书”的书写形式,学习草书笔法,也可以此为鉴,逐步学习米芾的痛快之势,与张旭的狂肆之风。